這首《卜算子·詠梅》,也是朱七牛在《近現代詩詞合集》里記下來的。
他喜歡這首詞的原因在於它雖然是詠梅,可全程都沒有提到『梅』這個字,還把梅花只在冬雪中開放的特質寫成了不與百花爭俏,其用意十分巧妙,短短四五十字,卻抵得上一篇千字萬字的駢文。
朱七牛雖然年紀小,學問不高,可到底也讀過些書,多少有點鑑賞眼光,在他看來,這首詞將是決定他是否能回去睡覺的關鍵。
「天啦,這晚宴快點結束吧,我都要跟二牛哥一樣隨處可睡著了。」
而當朱元璋等人看到這首詞時,無不心驚不已。
朱元璋就不用說了,見朱七牛如此爭氣,他恨不得站起來哈哈大笑。
那些文臣的表現則跟看見朱七牛上一首的詠雞截然相反。
上一次他們還想等著看朱元璋的態度,可這一次,不少人直接忍不住當場驚呼起來,完全顧不上揣摩上意。
實在是這首詞太好了些!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句真是太美了,就算是翻遍宋詞,能與之媲美的也不多啊。」
「這真的是一個孩子能作出來的詞嗎?天才,神童啊!」
「這首詞當為今日魁首。咳咳,那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個叫朱七牛的孩子雖然是塊璞玉,但也少不了一個好老師,本官雖然公務繁忙,但實在不忍見這樣的讀書苗子遺落鄉野,這樣吧,待會兒我就收他為徒。」
「趙大人,你的臉呢?本官乃是洪武三年的二甲頭名,而你那次只考了個進士吧?要教他,也得我教才行。」
「呵呵呵,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李大人這些年來醉心官場,學問還有多少?你教他?你教他什麼?請上司喝花酒,還是一年娶三門妾室?」
「你胡說,我沒有,這不是我!」
愚蠢的大臣還在唇槍舌劍的交鋒。
聰明的大臣卻已經開始搶占先機。
只見好幾位大臣有些著急的從位子上站了起來,小跑著到了大殿中心的空地上,對著朱元璋就鞠躬行禮起來。
站在最前面、牙齒都快掉光的老臣就要搶先開口,可他跑得太快,年紀太大,氣沒喘勻,張了張嘴,卻愣是沒發出聲音。
「皇上,這首卜算子詠梅作的十分的好,老臣認為合該為本輪魁首,請皇上俯允。」他身後一個較年輕的大臣趁機說著。
「皇上,黃大人說的都是我的詞啊。」老大臣好容易喘勻了氣,連忙一臉委屈的告起狀來。
然後他就又氣喘吁吁了,一副隨時都會抽過去的樣子。
另一個老臣不屑的瞥了他一眼,深吸口氣,開始舌綻蓮花。
「皇上,這首詞的作者名叫朱七牛,看這名字,他家應該不是耕讀傳家,而只是普通農戶,這樣的出身,卻能有這樣的學識,若是好好教授一番,將來的成就只怕不可限量,老臣年事已高,本就有致仕之意,不如皇上就在今日准了我致仕吧。致仕之後,我要親自將這孩子接到我那裡去,每日教導,使其成才,以免他因生活困頓而無法進學,相信免了這些身外之物的後顧之憂後,他定能一日千里,進步神速,三五年後,老臣便讓他參加科考,或許那時他可得中頭名狀元,也好正式為皇上效命,為大明效命啊,求皇上准許。」
「皇上,張大人臭不要臉,說的也是我的詞。」老大臣再一次稍稍緩了口氣,氣急敗壞的直接罵了起來。
「切,這種東西,誰說了算誰的。」
老大臣:……
見到大臣們的反應,朱元璋老懷安慰。
瞧瞧,這就是咱看中的神童啊。
滿朝文武都快因為他打起來了,不比你胡惟庸結黨營私搞出來的所謂少年英才來的清貴博學?
掃了眼胡惟庸有些發黑的臉,朱元璋哈哈一笑:「你們都不要爭了,據咱所知,朱七牛已經有老師了,並且這位老師的學識並不比你們任何一個人差。」
至於到底是誰給朱七牛當老師,朱元璋並不想透露。
主要是他考慮到了朱七牛的年齡,不想把朱七牛推到風口浪尖,更不想讓他過早接觸這複雜的官場。
朱元璋都這麼說了,大臣們還能怎麼樣呢?
暢快的再次喝了杯酒,朱元璋就要欽點朱七牛為本次比試的魁首。
「皇上且慢。」眼見朱元璋要拍板了,胡惟庸站了出來。
朱元璋十分不喜被人打斷講話,心中殺意越盛:「左相有不同看法?」
胡惟庸強行保持平靜,一副大公無私的樣子:「啟稟皇上,朱七牛的詠梅雖然好,但其他八位少年才子的詩詞也不算差,若是直接點了朱七牛的魁首,對其他才子並不公平。」
「這?」
「再說了,這只是一場無關痛癢的中秋晚宴上的小比試而已,又不是科舉考試,無需那麼嚴格,反正讓他們比試的初衷也只是藉此印證我大明文風昌盛,後繼有人而已,何不讓他們再比一次,大家也好繼續熱鬧熱鬧,順便看看還能不能有好詩詞出世。」
哦,胡惟庸這是輸不起了,還想繼續硬撐。
朱元璋心中偷笑,面上卻裝作疑惑的樣子:「可之前不是你說這場比過後就選出魁首嗎?咱之前還特意問過你,左相可是言之鑿鑿啊,左相怕不是喝多了吧。」
胡惟庸心中一苦,不好作答。
其他朝臣多賊啊,一看這樣子,心中頓時有些瞭然。
左相似乎不想讓朱七牛得魁首?
似乎皇上和左相之間有某些我們不知道的故事發生啊。
原以為只是一場尋常的詩詞比試,可看這樣子,裡面的水深得很。
想到此處,之前站出來表態的幾個大臣都有些心虛,生怕之前的發言得罪了皇上或左相。
應天府尹黃育才則開始思索起來,要不要趁機彈劾一下左相?
自從朱元璋命人去大河村給黃家蓋了個牌坊,黃育才便被徹底打上了保皇派的印記,黃育才也一直以朱元璋的擁躉自居,自然不肯放過這樣表忠心的好機會。
朱元璋再一次仗著居高臨下的有利位置掃了眼朝臣們的反應,心中暗暗得意,看來你胡惟庸也沒把朝堂經營的鐵板一塊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