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智珠在握的模樣,朱七牛嘴角勾起一抹笑容,高深莫測的說:「皇上,讓這一帶的百姓進城居住,確實是臣的想法。
在臣的預計中,也不只是他們,大明全部的百姓都得在城裡有套房,集中在一起住才好。
所以呀,城南的空房是為他們建造的不錯,但臣卻不打算勉強他們去買房,而是換房,就跟京城其他百姓用地皮和房子換房一樣,他們的房子和田地也可以換啊,應天府衙門也同樣會給他們一筆額外的拆遷款來安身立命。」
朱標道:「你的意思朕明白,朕相信如果能做個城裡人,那些農民肯定也很高興,願意拿家裡的田地和房屋來跟你換。
可是京城的百姓大多以讀書、做官、做工、經商等為生,少有種田種地的農民,他們能過好日子,全靠農民往城裡輸送各種吃的喝的,否則他們全都得餓死。
現在你把農民都弄進城裡,田地誰來種?吃的喝的誰來弄?冬天的炭火,做飯的柴火,織布的麻、蠶絲誰來養殖收集?」
朱七牛道:「皇上憂慮的是,所以臣才只挑了這一面的百姓啊。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這一片區域水網密布,土地平坦,適合從事農業或放牧,那麼,只要把當地的百姓都集中到城裡來,再專門派一批人去集中種植、養殖,其效率豈不比家家戶戶的百姓各種各的田地來得快和有效?還不用為了灌水之類的問題而引發各種矛盾。
一旦這個計劃實施,光這一帶的田地就足以養活許多人了,進城的百姓則可以干點輕鬆的活計,大家都好嘛。」
「可是田地還是要百姓來種,這一帶就算全部統一由專人去種,專人種植不也累嗎?
而且這麼大一片田地,那得多少人來種?
與其這麼折騰,還不如讓百姓各種各的田地,反正大家千百年來都是這麼過得,都習慣成自然了。」
朱七牛笑的眼睛都眯起來了:「皇上考慮得當啊,這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制約,當生產力不足,就算生產關係再好,也起不到什麼作用,而如果生產力充足,生產關係又分配失衡的話,財富便會向少部分人集中,大部分人過得還是不好。」
「生產力?生產關係?這又是什麼東西,感覺像是跟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一個路子。」
「皇上英明,確實如此。容臣簡單解釋一下,所謂生產力,可以看做是一個農民一年能夠種出的糧食。
假使一個農民一年能種出糧食一千斤,而他是一個人生活,他本身一年要吃三百斤糧食,那就會剩餘七百斤,他可以用這七百斤糧食去交稅,還能換別的東西,比如鹽、鋤頭、鐮刀等等,這就是交易。
當生產力過剩時,就相當於他種出了太多糧食,如果他急著出手,就會壓低價格,那就會破壞市場穩定。
而如果這個時候市面上的錢財數量一定,也有可能會造成通貨緊縮。
畢竟豐收不可能只有他一個人豐收,而是全部的糧食大豐收,一個人低價賣糧,沒有關係,可大家都如此,那就會穀賤傷農。
反之,當生產力不足,他可能種的糧食都不夠自己吃,那他就可能會餓死,給他再多錢他都不樂意賣掉糧食,這同樣會破壞市場穩定。
而如果這個時候市面上的錢財數量一定,也有可能會造成通貨膨脹。
畢竟如果收成不好,肯定不是他一個人收成不好,而是大家收成都不好,市面上買賣的糧食過少,拿錢都買不到糧食。
再說生產關係,臣還是用簡單的一個農民來做例子。
在這個農民的家裡,可能有父母、妻子、兒女、牛、豕、狗,他們都要吃東西,也就是比較依靠生產力。
如果父母年事已高,沒有足夠的生產力,總不能把父母丟進山里丟掉吧?
這個時候,如果其他人的生產力足夠,也不差父母這碗飯。
但如果生產力不足,家裡只靠一個男人掙錢,他上有老下有小,就是忙到累死,可能都養不活全家人。
在這個家裡的所有人,包括牲畜,他們跟這個農民的關係即是生產關係。
這個生產關係是隨著一代代人傳承、循環的,但也有可能斷絕,隨著時間的改變,生產關係也會改變,但不一定是變好還是變壞。
如果調整的好,可以節省生產力,如果調整不好,則可能會損害生產力。
好比這家人吵架,妻子一怒之下,一刀砍斷了丈夫的手,丈夫以後再做農活就不行了,家人怕是要跟著餓死。」
朱標聽的是津津有味兒,沉默許久後:「說得好,總結得好,確實是這樣啊,以小推大,以家推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那些官員貪污腐敗,官官相護,就是不好的生產關係,老百姓勤勞奮鬥,五穀豐登,年有結餘,國庫充盈,這不就是生產力充足嗎?
一個國家有興盛,也會有衰落,這中間伴隨著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互相變化。」
朱七牛用力的拍起了巴掌:「不愧是你啊皇上,我可是研究了好久才明白這個,你一下子就領悟了,難怪太上皇之前那麼篤定你能接掌好這個國家,爽快的把皇位傳給你了呢。」
朱標聽的十分受用,嘴角翹起,下意識拿起桌上的湘妃竹扇遞給了朱七牛。
「謝皇上。」
「不用謝,不用謝,你這麼喜歡搖扇子,改天朕送你一把更好的。」
朱七牛:o(* ̄︶ ̄*)o
朱標轉而問道:「按照你的這套理論,把百姓的田地集中到一起專人種植,可以改變生產力浪費,而把他們集中到城裡居住,就是改變了生產關係?」
「是。」
「可還是繞不開那個問題啊。」
「什麼問題?」
「生產力有限的問題。就算專人種植,生產關係良好,可田地只有那麼多,種植所花的時間少不到哪兒去,種的糧食卻多不到哪兒去,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