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十四年,世界進入完全和平期,也進入了第一輪經濟競賽,互相玩命發展科技。
靖安十五年,第一台桌上型電腦誕生,世界正式進入科技時代。
就在靖安十五年,靖安帝駕崩。
新帝登基,改元天授。
靖安帝上廟號德宗,諡號,欽。
天授帝登基,朝中再次提出戰爭期間廢太子失德行為,導致大明由盛轉衰。
天授帝懼於言論,思來想去,認為是皇權過於強大的原因,所以他決定放棄部分皇權,皇帝在朝堂上不再一言九鼎。
內閣出三個人,八部六寺主官,再加上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軍機處出兩位軍機大臣,五軍都督府出大都督,最後加上皇帝,一共23人,組建議會,大事投票,小事拍板。
凡事大事,23人必須到齊,進行投票,少數服從多數。
等於說,把至高無上的皇權,拆分成22份,送給頂級朝臣。
可天授帝並沒想到,最後挨罵的還是他。
天授元年,正式組建大明議會。
議會地點,設在謹身殿。
謹身殿算是皇帝內宮,基本用途是上廁所、換衣服用的,景泰朝用來儲存機要,後來太子在謹身殿短暫辦公過,之後一直用來儲存機要。
這些年一直都是這樣,算是機要室,所以改用做議會,完全說得過去。
機要儲存地點不變,只是把主殿空出來,不設龍椅,而是設一張橢圓形桌子,皇帝和朝臣在圓桌上,進行投票,也被民間成為圓桌會議。
國家大事,基本都從這張桌上做出決定。
朝臣肯定滿意呀。
自從廢了跪禮之後,朝臣的地位直線攀升,隨著幾次大戰,世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尤其是平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其他各國已經變成了聯邦制了。
聯邦制,民間都認為是邁向皿煮的一大步。
所以,大明提出議會制,分散了皇權,但民間還是認為,這是皿煮的決策。
朝臣都跟著吹捧,把天授帝捧到了和世祖皇帝並駕齊驅的地步。
天授帝舒服了。
天授十二年,天授帝在民間一致好評之下,居然做出了皇位禪讓制的改變!
皇位不再在自己子嗣當中傳承,而是從宗室當中,擇優選擇。
這下壞菜了。
本來團結一致的宗室,瞬間分崩離析,朝中大亂。
在天授十四年,天授帝又收回來這條政令。
宗室恨死了天授帝,兩年來多少個郡王因為政鬥死亡?多少宗室埋骨於地,你忽然告訴我不玩了?
本來鐵板一塊的宗室,再也凝聚不起來了。
天授帝卻在冬天病逝,把爛攤子丟給了太子。
新帝繼位,改元隆熙。
隆熙帝給天授帝上廟號哲宗,諡號,信。
隆熙帝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收權,他才不信那些文官忽悠老爹的鬼話呢,什麼眾正盈朝,什麼一致好評。
傻了吧!
自己的皇權不要,聽那些屁民的屁話?
大明是統一的大國!
不是什麼聯邦!
憑什麼搞這個什麼圓桌議會呀?
大明有昏君嗎?
沒有啊!
大明皇帝乾的不好嗎?
幹得不錯呀!
跟歷朝歷代比,都算是明君了,為什麼還傻乎乎的放棄皇權呢?這不腦袋有病嘛!
他爹活著的時候,他就勸過,結果越勸他爹非但不聽,反而疏離他,這也是天授帝想採取禪讓制的原因。
可宗室殺得太厲害了。
甚至波及到了民間了,民間憤慨,所以才被迫停止所謂的禪讓制。
嫡長子繼承制是最穩定的。
為什麼大明從創立之初就確定這一點,為什麼太祖皇帝明知道太宗皇帝有才能,卻還是選擇建文帝?
因為太子朱標病逝後,老二老三還活著呢,太宗皇帝是老四啊!
而且馬皇后有五個嫡子!
老四排行老四。
別信地攤文學說什麼老四不是嫡子,看看太宗皇帝的靖難檄文就知道了,那篇靖難檄文,並沒有被當時在朝的文官反駁,這就說明,太宗皇帝絕對是馬皇后的親兒子!
看看太宗皇帝的封號是燕,也就知道了,不是嫡子不可能有這個待遇。
如果太宗皇帝不是親兒子,周王會服他?老二老三家的兒子們會服他?
為什麼太宗皇帝的那些弟弟們,在太宗皇帝靖難四年裡,沒有拿他的身世做文章?
建文朝可都是文官啊,那些文官嘴多毒啊,怎麼可能放過太宗皇帝呢?
偏偏沒有任何記載!
這就說明,太宗皇帝絕對是嫡子,絕對是馬皇后的親兒子!
所以說,天授帝純屬瞎搞。
不立長,立賢。
到底什麼是賢?
賢名與否,是很主觀的判斷。
說白了就是玄武門繼承法,誰能殺誰就是賢。
別管老大是什麼玩意兒,他繼承皇位,是最穩妥的辦法,這也是內閣、司禮監存在的必要,只要皇帝是個人,他坐在那個位置上,大明就能順利運轉。
也是言官體制必須存在,景泰帝無限擴大言官的權柄。
就是為了監督皇帝。
就是擔心有一天,換上來一個昏君,只要言官在,他是昏,但不會禍害民間;他最多花點錢,當個地主家的傻兒子養著,天下不會亂,朝政不會亂。
這就是言官制度存在的本質。
司禮監和內閣、軍機處緊密配合,皇帝是個傻子也無所謂,大明會照常運轉。
張居正就完美詮釋了司禮監、內閣、軍機處體制的完美。
張居正為何能掌權卻無法亂權。
你能辦事,但不能亂政。
這就是三權分立的好處。
而皇帝,看似掌握三權,其實只有大事一票否決權罷了。
可這個一票否決權,可不是隨便使用的,言官會監督皇帝使用這個權力。
這就完美形成了權力閉環。
每一層都有人在監督。
首先保證皇權不亂。
其次保證臣權無法僭越。
最後保證權力正常運行,大明順利過日子。
到了後景泰時代,皇權想維繫,就要拉攏宗室和勛貴,就等於將軍權完全攥在手裡。
軍機處又不斷收權,保證皇帝坐在深宮裡,皇權卻不會衰退。
所以,廢除跪禮什麼的,都不重要。
他們表面不跪,但心裡卻跪著!
這就夠了!
也解放了皇帝本人。
皇帝不用伏案於長篇累牘之中,哪怕權臣上來,照樣他無法篡權,哪怕武官亂政,軍機處和五軍都督府轉動,武官也得乖乖把權交回來。
因為蓋璽權在皇帝手裡!在交泰殿!
只要交泰殿不丟,武官就永遠被壓制,因為無人能調動任何軍隊。
再用文武制衡,太監居中調度。
皇權是不會丟的。
可天授帝主動讓渡皇權,那神仙來了也沒辦法。
隆熙帝也不聰明,放出去的權力,就不要想著收回來了,該想的是如何守住核心權力!
他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要對朝臣收權。
所以,隆熙朝開始了浩蕩的帝臣之爭。
皇帝想收權,臣子不讓。
而且,天授帝把宗室玩崩了,沒有宗室這個大臂助,皇帝是無法完全掌握皇權的。宗室制度,是成化帝和弘治帝制定的。
宗室無詔不許出京,允許參政。
而皇帝是不可能天天巡視地方的,也不可能哪裡打仗,皇帝就上的。
這時候宗室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宗室在中樞參政,又去巡視地方,他們本身就是皇族,升無可升,屁股又坐在皇帝這邊,和文武都有仇,自然敢說真話。
所以從弘治朝後期,大明誕生了很多賢王。
外出征戰,有宗室去當監軍。
他們只要保證皇帝的軍權不丟就可以了。
這些年,宗室完全成為皇帝的羽翼。
結果,天授帝把羽翼給扯爛了。
宗室如此賣命,主要原因也是時代浪潮的衝擊,誰也不想變成普通百姓,不想就得幹活呀。
宗室又不能升官,玩命幹活能保證爵位不推恩。
可天授帝最蠢的還不是禪讓制呢,而是議會制當中,沒有給宗室一個席位。
宗室是你的人啊,伱一個席位都不給,宗室寒不寒心?
勛貴也是你的人,你一個席位都不給,勛貴寒不寒心?
最關鍵的是,這些人是能幫你說話的。
到了議會制,你還能一言九鼎嗎?
鍋你背,好處撈不到,你是不是傻啊?
不過,也得理解天授帝。
他是庶子繼位。
廢太子出了車禍,太子位便宜他了,並不是從小受到的皇族教育,而是匆匆補課,腦子不正常也可以理解。
畢竟他從小是文官教出來的,以賢王的模板教他。
賢王的模板,是為皇族奉獻。
所以,他是真的為天下奉獻了。
後來教他帝王心術,他也沒太學明白,就鬧出了大笑話。
但文官還是比較吹捧他的。
隆熙帝也沒比他爹聰明到哪去,上來就開始爭權,恰恰落入文官陷阱之中。
又丟掉了宗室羽翼,勛貴也不願意幫他。
皇家太無情了,我們時代為你家效力,結果到頭來,你家把我們給拔毛了!
哪有你們這樣當皇帝的呀!
勛貴開始向文官靠攏,這是極為恐怖的事情。
分權鼎力,彼此制衡,這才是權力穩固的原因。
一旦有一個角倒向另外一個角,就會造成那個角的權力極端膨脹,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終於在隆熙十一年,集中爆發。
朝臣以皇帝失德為名,強制索取回皇帝的一票否決權,大事必須由議會23人,表決通過,不經表決,就無法通過,皇帝沒有一票否決權,無權要求進行重新投票。
就在當年,隆熙帝卻以失德為名,關閉宮殿,在殿中絕食而亡。
他是真的自己絕食,還是被逼著絕食,真相已經無從得知了。
新帝登基,改元正始。
正始帝給隆熙帝上廟號寧宗,諡號,安。
正始元年,正始帝下罪己詔,認為朝政無度,是皇家的責任,隆熙帝以絕食而亡,是向民眾致歉。
算是對隆熙帝絕食,有了一個正式交代。
正始帝在壓抑的政治環境下長大,人就極為聰明,他不像他的父親,去和朝臣硬剛,最後落個身敗慘死,身後名都沒了。
他謹小慎微,像只毒蛇一樣,等待著獵物的出現。
正始四年,李自成死亡,正始帝追贈李自成為順王,他試圖拉攏勛貴勢力為自己羽翼。
並重新整合宗室,為皇權羽翼。
正始六年,正始帝試圖保住皇權,提出議會八年制,每個人擔任議長,只有八年時間,過了八年,必須換人。
同時提出,朝中高官也要進行八年制改革。
結果朝中沸反盈天。
皇帝衝擊朝臣制度,朝臣也會衝擊皇帝制度的。
果然,這件事鬧到了正始八年,正始帝外出視察時,遭遇刺殺,腦袋都被勒掉了,死狀之慘。
新帝登基,改元孝昌。
孝昌帝給正始帝上廟號文宗,諡號,襄。
正始帝被刺殺的時候,孝昌帝就在附近,他是第一個發現父皇腦袋的人,那種場面刺激得他,即便過去三年了,還是記憶猶新,他閉上眼睛,就能看見父皇的腦袋。
孝昌三年,孝昌帝再次放開皇權。
而孝昌帝,卻在開始收割錢財,暗戳戳的賤賣皇企,收斂錢財,重新開公司。
朝臣對孝昌帝的小動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轉眼到了孝昌十六年,皇族暗地裡的資產,已經達到了恐怖的數字。
這些錢,不屬於內帑,不屬於宮中。
而屬於孝昌帝的個人資產。
姓朱,但不姓皇。
孝昌十七年,孝昌帝病逝於養心殿。
新帝登基,改元承光。
承光帝給孝昌帝上廟號為紹宗,諡號,端。
轉眼到了承光三年,承光帝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個傀儡,除了議會當中有他一票之外,他什麼權力都沒有了。
在承光四年,承光帝忽然對外宣布,宣布退位!大明再無皇帝制!
此言一出,天下譁然。
連朝臣都被震驚到了,全部入宮請罪,廢了一百來年的跪禮,重出江湖,官員們都跪在養心殿外,乞求皇帝收回成命。
千萬別忘了!
民間衝擊皇帝制,衝擊的不止皇帝一個人!
而是皇帝制下所有的一切。
這些朝臣,能享受政治成果,因為上面有一個皇帝給他們撐腰。
如果皇帝走下台前。
那麼飽受衝擊的就是他們了。
他們可沒有皇帝血條那麼厚!
千萬別忘了,大明從何而來,是太祖皇帝建立的,太宗皇帝開拓的,大明富有世界是世祖皇帝的功勞!
大明能有今天,可以說都是老朱家的功勞!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人家的後人享受世代傳承的皇權,有毛病嗎?絕對沒有啊!
連他都說不幹了。
你們這些官員,還好意思干一輩子嗎?
你們能幹一輩子嗎?
誰給你們的權力!
千萬別忘了,你們的權力是皇帝授權給你們的!
當皇帝沒有了的時候,你們權力就失去了正統性啊!
誰還會聽你們的話?
勛貴嗎?
勛貴依託於皇權存在。
一旦皇帝沒了,勛貴就沒了!
宗室也沒了!
文官?呵呵,也沒了!
所有體制,都將土崩瓦解。
會有新的體制出現。
而這個新體制,到底和他們還有多少關係!
承光帝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招用得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