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唐國金國篇:大融合和議會

  第403章 唐國金國篇:大融合和議會

  保護環境,和種地吃飯天然相悖。

  大平原全是熱帶雨林,不剷除雨林,就沒有足夠的耕地。

  獲取足夠的耕地,就要損失掉雨林。

  唐國是這樣,金國也是這樣,蜀國也需要焚燒雨林,擴大耕地。

  南美的雨林,從景泰三十六年開始,到景泰六十四年,二十八年內,雨林消失了65%。

  這還是在中樞嚴格控制雨林數目的情況下呢。

  唐國國內人口,有5%非漢族人口,主要有圖皮人、阿茲特克人、非洲裔黑人,和歐洲裔白人。

  在四億基數下,5%就是一千萬人口。

  唐國人信仰六種教派,除了傳統五教外,還有三千萬人口,信封媽祖,在唐國媽祖廟數量和大明持平。

  隨著大航海時代到來,媽祖,已經成為大明第六教派。

  當國內基教和伊教信仰碰撞的時候,唐王用媽祖廟中和二者,效果顯著,導致國內信仰媽祖人數比較多。

  唐國三面環海,有山脈、高原、丘陵、平原、草原,地形豐富,降水豐沛。

  唐王購買大量外夷奴隸,其實就是在訓練戰兵,為了征服南美做打算。

  對於襄國橫亘於墨西哥灣上,毫無作為,唐王早就看他不順眼了,但唐王看不上小島,他想得到運河。

  這條運河是南北美洲的生命線。

  掌握這條運河的國家,就會成為美洲霸主。

  所以,唐國暗戳戳訓練戰兵,準備爭霸。

  唐國首都,建在山脈之中,亞馬孫雨林中間,本想選擇在大平原上建都,但思來想去,唐國還是放棄了,而是將國都建在山脈之間,並修建關隘,用大江大河做國都的防禦線。

  這幾年,唐國鋪設了全國鐵路,國都對全國的控制愈發嚴密。

  朱佑杶志大才疏,在唐國的感受除了富裕外,沒別的感覺,朱見灄十分大方,送他一千畝雨林的木材。

  可把朱佑杶給美壞了。

  這些木材,運回國內售賣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完全忘記了大明的禁令,他直接花錢讓人砍伐,然後運回國。

  朱見灄卻砍伐了幾十萬畝的雨林,反正上面有朱佑杶擋著,把雨林砍光了,責任推他身上便好了。

  隨行官員,都收到了唐王的饋贈,只是雨林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

  反正老皇帝也看不到,報個假數字糊弄糊弄他得了。

  唐國別的不多,就木材多。

  以前大明為修建大殿發愁,這幾年,大明建立六京,修建了無數宮殿,木材太便宜了。

  這是用在明面上的,據說老皇帝有十幾萬個木材庫,儲存在全國各地,等以後建築用。

  別說皇家了,國內富戶,都在自己園子裡儲存了海量的木材,囤著,等以後升值。

  各個藩王,也有樣學樣,手上有成千上萬個木材庫,儲存木材。

  可在唐國,木材實在太多了,根本不用儲存。

  像歐洲、亞洲藩王,建造紫禁城用的木材,基本都是從南美進口的。

  以前各地建寺廟建道觀都捨不得用大木頭,現在,隨便用,建教堂、清真寺、媽祖廟,敞開了用。

  唐國僅靠出口木材,財政收入就已經過億了。

  這樣一個三面環海的國家,船舶業是非常發達的,運輸業自然也不會差。

  按理說,南美地區魚類資源非常豐富,捕魚業應該非常發達的。

  恰恰相反。

  南美捕魚業非常落後。

  因為南美人不喜歡吃魚。

  華人對水裡游的喜愛程度,是不如路上跑的。

  國內是路上跑的吃光了,才開始吃水裡游的,再者也是換換口味,才愛上了海鮮,但海鮮還不是主食。

  南美都是大陸移民,肯定先可路上跑的吃,這地方完全沒開發過,什麼好吃的都有,水裡游的還沒輪上呢。

  早晚是一個都別想剩下,有明人的地方,啥都能吃光。

  大明漁船倒是想來打撈。

  但為了保護海洋,大明律嚴禁過度捕撈、跨區域捕撈,就是說,即便是公海,大明船支也不能跑到南美洲來捕撈的。

  南美洲允許,問題是沒人吃啊。

  出口吧,大明是不進口這些的,朝廷不允許。

  其實是環境專家的呼籲,吵得中樞沒辦法,只能禁止進口,國內基本使用海產品養殖的。

  等南美明人把地上跑的吃光了,肯定開始吃水裡游的了。

  大洋洲五國,也不太吃水裡游的。

  以前允許捕撈的時候,大洋洲、美洲捕撈業是比較發達的,近兩年徹底衰落了。

  唐國的造船業最發達。

  藩國繼藩的時候,都帶著寶船技術的,但這些技術基本都是大明淘汰的,是永樂朝的技術。

  景泰朝的新技術,是有技術壁壘的。

  唐國想搞運輸,就要在原有圖紙上進行技術革新。

  自己搞得花多少錢呀?

  唐國肯定從國內偷啊,當然了,自己也在偷偷研究船舶。

  景泰六十年後,世界都說,唐國的船舶工人世界第一,大明反而來唐國招攬船工,船工水平的確比大明船工更厲害。

  得到大明認證後,唐國徹底成為世界船支業霸主。

  唐國在造運輸船的同時,也在悄悄造艦隊。

  瓜亞基爾,在大唐叫西天門,也叫天門港,就是唐國最大的港口,有人傳出消息,聲稱唐國擁有十個大型艦隊。

  消息一出,震驚全世界。

  夏國和東越也開始悄悄造軍艦,美洲提前開啟了軍備競賽。

  真金白銀變成了一艘艘軍艦。

  景泰六十二年,整個美洲全部修通了鐵路,南北美洲也用鐵路連接到一起。

  但是,襄國路段的鐵路,從開通後就沒運營過。

  天天出事,不是爆炸就是泥石流,反正襄國段的鐵路,永遠無法運營,南北美洲是修通了鐵路,卻無法交融。

  襄王再好玩樂,也知道自己最弱。

  他在和唐國、豫國的邊界線上,埋了幾百萬顆地雷,綿延幾十公里,結果埋地雷的時候,工人操作失誤,炸死了不少工人,導致人盡皆知。

  襄王不顧他國反對,就是埋地雷。

  像東越、豫國、唐國也懶得理他,孤冢枯骨罷了。

  唯一可惜的是,唐國足球並不發達,百姓對體育行業也不太熱衷,他們喜歡讀書,比較歧視白人和黑人,認為他們不學無術。

  唐國是列國中最封建的一個國家,他們反對和異族聯姻,反對人種混合,反對新文化。

  他們認為,應該恢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恢復傳統婚姻制度,恢復裹小腳制度,必須使用毛筆,必須尊重古文化,不許推行小說等等。

  國內風氣極為保守。

  這和唐王有直接關係,唐王是個很保守的人。

  他反對女子拋頭露面,反對婚戀自由,反對牝雞司晨,反對……

  所以在唐國,在街道上很少能見到沒有結婚的女子,即便剛結婚的年輕女子也很少,見到的更多是大媽和老太太。

  這和大明完全不一樣。

  大明鼓勵開放風氣,開放思想,放棄古禮,追求自由,追求夢想,擁抱正能量。

  在大明,女子和男子一樣,不止是生活平等,政治上也是平等的,朝堂之中也有女子官員。

  男子剪短頭髮,不穿古袍,已經是風氣了。

  女子自由婚配,勇敢為自己發聲,已經非常普遍了。

  其次就是人種融合。

  國內各族大融合,和白人、黑人混血,只要說漢話行漢文,就是漢人。

  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大明跨種族混血人數,達到了1.7億。

  這是歷朝歷代都不曾見過的事情。

  朝野民間,都反對這種混血,很多認為應該維護漢人血統純正,如此混血下去,華夏還有漢人嗎?

  即便是朝廷上,也反對這種混血。

  包括太子,都是反對的。

  因為這些混血嫁給了明人,會造成漢人血統進一步稀釋,甚至膚色都變了,長相也變了,到底是大明統治世界,還是其他人種統治大明啊?

  東亞民族混血,沒有問題,因為大家長得本來就像,明人、朝人、倭人,本就是一個人種,長得很像。

  東南亞人是一個人種,他們和明人有很大區別的,幾乎一眼就能看出不同來。

  中亞、南亞、西亞,都是不同人種,長得都不一樣。

  這種大範圍混血,會造成血統缺失。

  可是,真較真的話,大明還有一個純種漢人了嗎?

  民族融合,其實從漢朝就開始了,漢朝就開始化胡為漢,就說并州,住的就都是匈奴人,西北住的都是羌人,幽州住的很多胡人。

  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還有一個漢人嗎?

  匈奴鮮卑羌羯氐,五胡去哪了?最後不都變成了漢人嗎?

  又經過南北朝。

  就說李唐,唐太宗李世民都有一半鮮卑人的血統,可是,當時的鮮卑人,比漢人還漢人,完全看不出他們是胡人了。

  宋遼金時期,遼人、女真人,最後不都混進了漢人血統了嗎?

  蒙古人統治近百年,那時候中原還有一個純種漢人嗎?

  沒有了呀。

  到了大明,又接收了多少胡人,景泰前期,勛貴多少蒙人、後山人、女真人?不都進了漢人血統了嘛。

  景泰朝就更亂了。

  蒙、回、壯、苗、瑤、彝、傣、白、維、臓、索、朝、滿、倭,和漢人大融合。

  老皇帝親自帶頭,瘋狂納各族美人,他四十一個兒子裡,擁有華夏苗裔中所有血統,像美洲諸王,金王朱見湘、唐王朱見灄母妃都是倭人,夏王朱見漠母妃是壯人、大順王朱見溯母妃也是壯人,豫王朱見溏母妃是蒙人,襄王朱見渺母妃是混血,燕王朱見潯母妃是瑤人。

  他的這些兒子,後宮裡繼續納各族嬪妃。

  孫子還是一樣納。

  朝中官員呢,被老皇帝強制納妾,老皇帝讓各族每年往中樞送美人,賜給天下百官,逼著他們生孩子。

  又讓朝中官員的女兒,嫁去各族,就說皇帝的公主,好幾個嫁給了各族人。

  從景泰十二年開始,大融合便開始了,大明用了五十年,把華夏苗裔,全部變成了漢人。

  大明進行地理大發現之後,眼睛直接轉向域外。

  境內各族,民族概念已經十分模糊了,大家已經用地域劃分了,廣西人,貴州人,東北人來稱呼彼此了。

  都忘記了你是什麼族的?

  大明身份證里,也沒有民族這個選項。

  官方統稱華夏,偶爾稱漢族,這個漢族,包含大明境內所有民族,從狹義漢族變成了廣義漢族,甚至逐漸失去了狹義漢族這個概念,中華之地,全是漢,漢等同於華,全是廣義名詞。

  而中華之地,這個概念在不斷擴大,從當初的兩京十三省,加入了東北、漠北、西北、西南。

  又加入了百越、南洋、烏斯贜、西域。

  隨著分封,這個概念進一步擴大,變成了亞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半個歐洲,全變成了中華之地。

  到了景泰六十四年,華夏這個名詞,已經代表了整個世界,漢族,泛指在華夏地區活躍的人。

  至於活躍的是誰,是什麼膚色,什麼種族,已經不重要了,只要說漢話行漢文,就是漢,就是華!

  像百越之地,真的殺光了嗎?

  不可能的呀,肯定有少數族裔的,他們也自動變成了漢族,大融合五十年後,他們還能記得自己是誰嗎?

  不記得了呀!

  官方從來不提民族,全世界各國官方行文里,都沒有民族這個概念,都統稱為漢。

  像烏斯贜,本來就是喇嘛統治的地盤,當老皇帝用推廣黃教來換取喇嘛支持,他們自然就併入漢了。

  在景泰四十年時,烏斯贜就廢除了自己的文字,全部通用漢文。

  倭國,也廢除了文字。

  蒙古,也在景泰四十年,廢除了文字,通行漢文。

  至此,華夏領域內列國,全部放棄了各國文字,全部通行漢字說漢話。

  除了在博物館裡,已經找不到其他族群的文字了,沒有地方標註這些文字,所有考試都是漢文,大家都已經遺忘了自己以前是蒙人的事實了,都知道自己是蒙古省人,是熱河省人,是西域省人,是青海省人,是捕魚兒海省人。

  現在,去貴州隨便找一個人問,他們會記得土司嗎?只知道自己是漢人啊,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和北京人有什麼區別?大家都是漢人啊,這是我的國家。

  像朝鮮,誰還能找出一個純種朝鮮人?

  就算找出來,他們也會認為是自己是漢人啊,大家都說一樣的話,寫一樣的字,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就是一個國家的人啊。

  大明用了五十年,同化了華夏兩千多萬平方公里上的全部人。

  北到北冰洋,南到馬六甲,東到白令海峽,西到巴爾喀什湖,全是華夏人,全是漢人,全是華人!全是一樣的人!

  無論他曾經是被征服的民族,還是土著,五十年之後,都知道自己是漢人。

  就像移民,華夏人,是全世界隨便走的,去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大家都是說一樣的話,用一樣的文字。

  縱然方言有區別,但一筆寫不出來兩個中華。

  可是。

  當視角從華夏,放大到全球的時候。

  誰能保證,能殺死最後一個黑人?能殺死最後一個白人?

  老皇帝能通天啊?還是老皇帝是孫悟空啊?

  做不到的。

  這些年,大明不是沒做,而是一直在做,大明做,藩國做,可真的殺絕了嗎?

  沒有啊。

  而且現在已經到了快速發展的時代了,不是野蠻占領的時代了,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無休止的戰爭。

  就說唐國,如果不和圖皮人做朋友,他能發展嗎?

  圖皮人就生活在雨林里,想剷平所有雨林,需要多少時間啊?就算剷平了,能殺死最後一個圖皮人嗎?不聯姻不做朋友,唐國怎麼發展?

  只能融合!

  老皇帝不想天下全是漢人嗎?消滅其他所有種族嗎?

  太想了!

  做不到啊!

  殺戮和發展,只能選擇一樣,窮兵黷武,是沒好下場的。

  真正滅絕的,只有那種小部落,像大洋洲幾乎沒多少土著,自然就消失了。

  像非洲、歐洲,全是人,怎麼殺?

  美洲也有上千萬土著,能殺光嗎?

  大明要高速發展,難道非要挑撥種族關係嗎?製造對立嗎?有什麼意義啊!

  就說當年在烏斯贜修中華江那一千多萬奴隸,他們最後不都變成西域人了嗎?

  這裡面有印度人,有西亞人,有中亞人,有黑人,有歐洲各族的人,他們在西域繁衍生息。

  現在全是明人啊,在新文化運動中,他們極力維護古文化,毛筆與鋼筆之爭中,他們極力維護毛筆,在小說推廣中,誕生了多少小說家啊?

  他們的後代,又有多少當官的呢?有多少當兵的呢?

  他們不承認自己是漢人嗎?

  非常認同啊!

  這些年,大明從歐洲引進了多少人才?這些人沒有成家落戶嗎?沒有兒孫嗎?

  就說達文西,沒變成明人嗎?

  這種融合,就把血統給融沒了嗎?

  漢人的血統,是華夏文化!

  只要學了華夏文化的,從心裡認同漢文化的,就是漢人!就是華夏人!

  就說北京城,維護漢風繼續穿古袍留長髮的,最凶的就是大老黑,那些大老黑跑到東華門磕頭,磕死了幾百人。

  你說他們不是漢人嗎?

  他們都是第三代漢人了,這種基本都是奴隸的後代,按理說他們該記仇的呀,他們的祖父母或父母是奴隸呀。

  可他們沒有的。

  因為只要入了明籍,就享受公平的教育,享受公平的社會福利,都是公平的。

  老皇帝的聖旨,都有說明人一律平等,不分膚色不分長相,只要是明人就是平等的,民間決不許搞歧視。

  他們和漢人一樣擁戴老皇帝,甚至比漢人更極端,他們逢人便跟人說自己是漢人!一個光榮的漢人!

  這就是民族認同感啊。

  人種沒有優劣之分,膚色更沒有優劣之分。

  既然做了世界大帝,就不能往牛角尖裡面鑽。

  漢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具備極高的包容性,怎麼就不能包容這些異族了呢?

  若不能趕盡殺絕,就趁早做朋友,摒除矛盾。

  這才是智者。

  若根據民間說的,區別對待,華夏和外族不能通婚,保證血統,那麼就會造成,同族與同族通婚,民族隔絕感越來越重,最後就是分裂,民族彼此仇視,一個個異族國家建立,和大明永遠是仇人,值得嗎?

  千萬別忘了。

  大明是征服者!

  你已經占盡了便宜了,難道非要趕盡殺絕嗎?

  以前倒是想趕盡殺絕!

  問題是,殺不成了,殺不絕了!

  難道還不改變政策?變成好人變成朋友嗎?

  再不改就是蠢貨,就是傻子!

  便宜占夠了,該當朋友了。

  如果說,大明像蒙古人一樣,總共不超過百萬,那麼會被其他族給同化掉,可華夏民族有八十億人啊!

  誰不能同化掉?

  為什麼擔心幾個億異族呢?分分鐘就把他們同化了呀!

  八十億人,同化兩個億人,難嗎?

  全世界通行漢語行漢文,不就是同化成功了嗎?

  只要放開民族觀念,將那兩億異族吸納進來,只要經過三代人,他們還有自己的民族屬性了嗎?

  沒有了呀!也不會有了呀!

  人心思安,都想好好過日子,既然在大明過得舒服,為什麼要造反啊!

  至於什麼其他人種統治大明,可能嗎?

  大明有八十億人啊,他們怎麼統治?

  就算是統治了,那也是幾十代混血之後的明人了,他們還能是異族嗎?現在冒出來一個鮮卑人,明人會將他們看成異族嗎?不會了呀!

  漢文化的同化能力,還用質疑嗎?

  想想,世界通行英語,多少國家忘記了自己的語言,華人忘記了嗎?即便是移民幾代的老移民,後代都會說漢語,就問漢語可不可怕!

  英語,發展了幾百年還不完善呢。

  漢語呢,非常非常完善了,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最完善的語言。

  而且,這些年老皇帝還翻譯世界所有的書籍,轉換之後併入漢語,再次繁榮了漢語詞彙、語句,增加了幾百萬條成語,幾百萬條歇後語、日常語、名人名言,讓已經完美的漢語再一次大成,等於說修成玉帝了。

  漢語就是個BUG啊。

  看看韓語,想走出漢語的窠臼,走出來了嗎?最後不還得用漢語重新標註嗎?

  再看看日語,融合進去多少英文,還是得保留大量漢語,因為剔除掉漢語的話,就會詞不達意。

  世界都被英語統治了三百年了呀,還是擺脫不了漢語。

  有這種BUG式的語言,還擔心漢人血統消失?

  傻了吧!

  漢文化在,血統就不會消失!

  英語統治世界,多少語言衰落,最終消失?

  漢語照樣生機勃勃,非但沒被同化,英語照著漢語,製造出多少詞兒來?

  如果。

  開始民族隔離了。

  會發生什麼呢?

  世界內,會形成一個又一個小圈子,這些人會天天琢磨著造反,琢磨著建國,琢磨著獨立。

  因為這裡曾經是我的國,但現在不屬於我,你們是外來入侵者,我要恢復我的國!

  這種思想可不可怕?

  如果融合了呢,鮮卑人和漢人能分出來嗎?契丹人和漢人有區別嗎?蒙古人和漢人能分出來嗎?滿人和漢人,誰能看出不一樣來?

  跨人種就能分出來了嗎?

  分不出來的。

  融合、同化、建設共同家園,是老皇帝一以貫之的國策。

  既然殺不掉,就同化掉。

  大明立國時,有多少色目人,到了景泰朝一個都找不出來了。

  再說了,不同人種有不同的優勢,運動場上就是黑人的天下,白人比黃人更理性,黃種人特別能學習。

  而小民族裡也各有優勢,像維京人天生是強盜,好聽點說有冒險精神,斯拉夫人是戰鬥民族,因為斯拉夫人就是維京人;漢人呢,天生勤勞能幹,聰明內斂;蒙古人呢,驍勇善戰;倭人呢,精悍忠誠,呆板認真;苗人呢,精緻忠貞,驍勇能戰。

  如果各個民族的優點,出現在漢人身上,漢人會變得多麼優秀?會不會批量製造出海量的人才?

  所以,老皇帝對這些意見全部駁斥回去。

  民族融合,共建家園,是大勢所趨。

  不止大明境內融合,全世界都要融合。

  好聽點說叫融合,其實就是同化。

  焚毀所有國家的文化,讓他們必須用漢文說漢話,讓他們變成漢文化圈中的一員,全部變成漢人。

  分裂才是老皇帝最擔心的事。

  他不擔心藩國互相攻伐,這是早晚的事。

  卻擔心華夏文化的分裂,華夏文明的分裂,乃至有其他族群獨立建國,這是不允許的。

  老皇帝不在乎國內有其他異族。

  卻不許其他異族擁有自己的國家。

  他們必須變成漢人,永遠被漢人統治。

  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只能出現在博物館裡。

  這才是老皇帝真正的野心。

  可惜,太子確實愚蠢,聽風就是雨。

  看看唐國和東越,就偷偷豢養異族,建立軍隊,這就對了。

  作為上位者,用的是下位者有用,而不是什麼民族隔絕,有這思想的純屬蠢貨。

  對於唐國的風氣,老皇帝給唐王寫信,讓他放開民間風氣,可唐王置若罔聞。

  他性格保守,討厭開放。

  這就造成了唐國娛樂業並不發達。

  民間自由,娛樂行業才會發達,才會形成支柱產業。

  唐國也不在乎那點小錢。

  賣木材、資源就能排行世界前列了。

  朱佑杶在唐國盤旋幾日。

  乘坐火車,去金國。

  金國,毗鄰唐國,在南美洲東北方向,蓋亞那、蘇利南、巴西東部,面積僅三百多萬。

  但是,金國平原占比高達90%。

  全國人口2.7億。

  人口之所以少,因為金國百姓不愛種地,都承包給了明人,明人在金國種地,然後糧食出口給大明。

  金國人均收入,在景泰六十二年就超過了兩千元,每年穩步增長,景泰六十四年,人均收入在2142元左右。

  這個數字,讓明人眼珠子都紅了。

  都在怨懟祖父母,當年移民的時候你們怎麼就不去呢。

  金國是唯一一個移民條件巨高的國家。

  前幾年移民門檻不高,移民人數暴增,但百姓天天抗議,覺得明人侵占了他們的田園,到景泰五十年的時候,移民門檻逐年提高。

  金國是世界上,明人最夢想移民的地區之一。

  金王朱見湘,治政能力不如唐王。

  可他懂得放權。

  金國出現了歐洲的議會制度。

  金國的內閣,由十一個人組成,首輔叫首相,每次決策,都是十一個人舉手表決。

  首相任期是八年,每四年經過一次選舉,由朝臣來選舉,三品以上的官員擁有一張選票。

  屬於大明制度下的責任內閣制度。

  金國剛立國的時候,也不是這個制度。

  金國境內,有加勒比人和圖皮人,加勒比人極為驍勇,還有食人的傳統,金國士兵不是他們的對手。

  金王也不像唐王,唐王能打仗,他啥也不會。

  當時隨金王繼藩的是楊一清,楊一清給他諫言,把軍權下放給內閣。

  本來該給兵部的。

  楊一清耍了個心眼,他是首輔,搶走了六部的權柄,收歸內閣。

  那是楊士奇一直做的事情。

  被老皇帝給打斷了,讓內閣變成老皇帝的秘書機構,而不是成為一國尚書台。

  不然于謙一死,兵部權柄盡歸內閣了。

  楊一清就在金國實行了這個制度。

  內閣一家獨大,八部六寺兩院形同虛設。

  楊一清走後,這種制度被進一步魔改,根據歐洲的議會制度進行的魔改,變成了金國內閣制度。

  金王是有權利更換首相的。

  金國第一任首相也有意思,為了獲取民間支持,他提出政務公開制度,朝廷的財務、政務,要對公眾公開,公眾有知情權和監督權。

  一下子,這任首相就坐穩了位置。

  從那之後,首相變成了百姓在朝廷的代言人,金王想搶回權柄都搶不回來了。

  這種制度一直用到現在,三十年換了三個首相,金國蒸蒸日上,儼然成為南美霸主國。

  而這項制度,老皇帝頗為欣賞,大明從景泰六十五年開始,也要進行政務公開,朝廷所有一切都要公開,接受百姓監督。

  這就讓唐王不能理解了。

  這天下到底是朱家的天下,還是百姓的天下呢?

  金王是迫不得已,被楊一清給坑了,到現在權柄也收不回來,當一個廢物點心,日子可不好過。

  老皇帝是怎麼想的?

  怎麼處處站在百姓角度上考慮問題,一點都不維護統治呢?

  然而,金國百姓卻非常支持他們的王,金王朱見湘在民間極受擁戴,也算聊有慰藉。

  大明所有大藩國里,唯一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就是金王朱見湘。

  然而。

  朱佑杶在金國最大的感受是,政通人和,蒸蒸日上。

  按理說,這種選上來的,應該為票箱子幹活,誰選他他就幫誰,才對呀。

  其實並沒有。

  因為金王有一票否決權,如果得不到金王滿意,是可以否決的,重新再選。

  金王所有權柄,就在這一票否決權上。

  在景泰五十九年的時候,金王進一步抄襲了歐洲制度,把選票擴大到全體金國百姓。

  這可出事了。

  金王得不到權柄,大臣也別想得到,直接砸鍋了。

  很顯然,金王對自己的處境十分不滿,明明我是皇帝,結果被干成了傀儡,我可是金國開國皇帝啊。

  當年被楊一清一忽悠,軍權忽悠沒了,再一忽悠,政權也沒了,就剩下一票否決權。

  他成了所有藩國中,唯一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

  被宗室所有人嘲笑。

  他當然要反擊了。

  制度改不了,就改票箱子。

  大臣們都給金王上疏,請求金王收回成命。

  可金王不管那個,必須要改。

  他提前放出風去,民間直接狂暴了,誰不想掌握政治權利呀?他們根本就不懂選票是什麼玩意兒,以為自己當村長了呢。

  民間支持,打亂了朝中布局。

  景泰六十年之後,就出現了眾議院和參議院,民間也出現了票箱子。

  老百姓才發現,不是當村長啊?是一張選票啊?這玩意有啥用啊?

  確實沒用。

  如果不分上下議院,還有點用,分了之後,毛用沒有,就是個形式。

  這就是金國首相厲害。

  見招拆招,破了金王的絕地反擊。

  從那之後金王就老實了。

  老老實實當個賢王吧,當周天子吧。

  但朱佑杶肉眼可見的是金國上下氛圍非常好,政治氛圍寬和,經濟發展自然是不差的。

  按理說,這種票選出來的,黨爭很厲害的,就像晚明的浙黨、宣黨、東林黨。

  其實沒有。

  也不看看首相是誰,這東西完全看政治背景的,誰政治背景強大,誰上來就沒問題。

  換個政治背景薄弱的,問題就大了去了。

  金國第三任首相,是楊一清的兒子。

  楊一清在國內也是財部尚書,位高權重,影響小小一個金國,有什麼難的?誰敢給他下絆子啊。

  金國上下也抓住了政通人和的時機,鋪設鐵路,快速工業化。

  父子倆,一個在金國當首相,一個在大明當尚書,自然互通有無,立刻發現了電氣革命的契機。

  金國也是第一個開始電氣革命的國家。

  就這一次時機,會讓金國受用終身。

  奈何他的任期快到了。

  縱然他再厲害,功績再大,也不能連任了,民間百姓最大的憂慮,就是下一個首相,還會如他這般賢明嗎?

  這七年,是金國發展最快的七年。

  也是金國彎道超車,成為南美經濟霸主的七年。

  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金國的經濟總量是101億,排行世界前十,朝廷財政收入達到了2.1億,是藩國第一。

  金王對拿回權力,多少有些死心,金太子可沒有。

  金王有十四個兒子,金太子對拿回權力孜孜不倦,而其他兒子,卻只想謀求一塊自己的封地。

  若無朝廷支持,金王拿回權力的概率不大。

  所以,金太子想和朱佑杶一起,去求老皇帝幫忙。

  但朱佑杶認為,可能性不大。

  老皇帝早就知道金國實行議會制,也知道金王是傀儡,並沒有說什麼,朝中楊一清,更是太子黨。

  太子登基後,權柄必然經久不衰。

  金國的政局是他的一次大膽實驗,必然要看到實驗結果,未來是否會在大明內實行,都是未知數,估計中樞都想看看。

  也就金太子異想天開。

  區別於唐國沒什麼娛樂業,金國的文體行業都非常發達,隨處可見的球場,隨處可見參與的民眾。

  報紙行業,在金國特別有市場。

  金國每天能售出10份報紙,是人口總數的三倍有餘,證明百姓都有看報的習慣,買的還不是一份報紙。

  月銷售雜誌數字,近8000萬份,是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年銷售書籍數量,可達5000萬本。

  這些數據說明金國學習氛圍好,國內家庭比較重視教育,積極獲取知識和新聞。

  體育氛圍好,說明金國上下注重身體健康。

  根據統計,金國境內共有200萬家武館,武術風靡整個金國。

  武術是金國國民最喜歡的健身活動,其次是足球和籃球。

  因為武館橫行,讓金國的治安並不好。

  景泰六十一年,有議員提出議案,金國應該實行禁槍,從景泰五十五年之後,槍擊案年年增加,民間槍枝泛濫,意味著社會治安差,而武館橫行,民風彪悍,未必是好事。

  民間也有文人呼籲禁槍。

  像大明就是嚴格禁槍禁弩的國家,國內治安安全位居全球首位,而藩國中幾個禁槍的國家,國內治安都非常好。

  這幾年,金國首相聆聽各部門的意見,也在制定禁槍法案。

  只不過,國民還在開墾亞馬孫雨林,雨林里還有野人和叛軍活躍,所以適當放開槍枝管控是可以的。

  而且,金國野生動物泛濫,大型動物較多,明人往死里吃也吃不光。

  等冰箱生產出來,就是野生動物絕跡的時候了。

  因為金國人吃不完,大明人幫他們吃,八十億明人幫他們吃。

  關於野生動物,相關專家也在呼籲,藩國效仿大明,保護野生動物,禁止獵殺、捕殺野生動物。

  可藩國沒一個聽的。

  大明保護野生動物,是迫於無奈,明人太能吃了,老鼠都能想辦法吃掉,如果不保護,大明境內野生動物估計都得滅絕。

  從景泰五十年開始,大明禁止民間捕獵,發展動物養殖業。

  想吃就吃肉食的,別吃野生的。

  像大洋洲、美洲、非洲是不可能停止捕獵的,這些地方都沒開發,兇猛野獸遍地都是,不捕殺人類就沒有生存空間。

  所以,老皇帝也沒聽什麼專家的屁話。

  保護雨林,也是為了保護氧氣。

  其他的都不太管。

  而金國禁槍,極有可能造成野生動物泛濫。

  金國首相提出,禁槍法案,預計十年後實行,就是景泰七十五年正式實行,利用三年時間,收取民間的槍枝彈藥,徹底實行禁槍。

  為此,金國內閣和美藩十一王進行溝通,認為美洲該同時禁槍。

  美洲十二國,槍擊案發生頻繁,朝廷都很頭疼。

  但每個國家發展不平衡,很難統一時間。

  經過討論決定,用十五年時間加快發展,再用五年時間收繳槍枝,也就是景泰八十四年的時候,美洲十二國完成禁槍法案。

  十二國國主同時簽署法案,正式確定下來。

  禁槍,可謂是眾望所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