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開辦國家銀行,金融體系。

  第134章 開辦國家銀行,金融體系。

  倭國銀礦初見成效,今日的朝會是君臣盡歡。

  在朱元璋十分開心的一聲散朝之後,扶著朱雄英離開了。

  百官也隨著紛紛走出大殿,行走之間,三三兩兩的交談著。

  可能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們今日說話的聲音比往日高了許多,看見曹瑋更是會熱烈的迎上來寒暄幾句。

  畢竟,當初就是曹瑋跟朱元璋請願,為他們這些官員提薪增加俸祿。

  如今朱元璋真的把百官的俸祿做出調整,對於既得利益的百官來說,曹瑋就是他們的大恩人!

  曹瑋隨便幾句將眾人打發了,隨後一轉頭徑直來到御書房門口。

  待門口的小太監進去通報之後,曹瑋進入御書房。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鼻樑上戴著老花鏡,一手拿著一本奏摺,一手持硃筆在上面圈點,正跟坐在一旁的朱雄英說著什麼,後者一邊聽著,一邊不斷點頭。

  「陛下,」曹瑋拱手喊了一聲。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摺,抬頭看他。

  「有事便直說吧。」

  曹瑋無事不登三寶殿的秉性朱元璋太了解了。

  「微臣此時過來,是想跟陛下說一聲,倭國運回來的白銀,陛下須得謹慎使用,不可不做應對手段便讓大量白銀流入市場。」

  「嗯?」

  朱元璋有些疑惑,曹瑋今日說的話他怎麼有些聽不懂。

  之前是曹瑋跟他說倭國有銀礦,開海也是曹瑋最先提出來的。

  如今大明順利開了海,倭國銀礦的開採也逐漸進入正軌,有了不錯的收益。

  為何曹瑋又如此說?

  倭國運回來的白銀不能花?那還挖白銀做什麼?

  「你小子,把話說明白,咱怎麼聽不懂?」

  「這白銀從倭國運回來,咱還不能花了?那白銀放著不花,跟石頭有什麼區別?」

  「還有,你說的應對手段又是什麼?」

  雖然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朱元璋也並未生氣。

  曹瑋的才能遠超常人想像,這是朱元璋早已看清的事實。

  此時曹瑋會這麼說,也一定有他的道理。

  「陛下莫急,且聽臣慢慢說。」

  「倭國的銀礦有著大量的白銀,而這些白銀都會在未來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裡源源不斷的被開採出來,運回大明。」

  「起初,像今日這般,一二十萬兩白銀被帶回大明,陛下要花也就花了,區區二十萬兩銀子,難以對大明造成什麼重要影響。」

  「但是當從倭國運送回來的白銀數量越來越多,金額達到百萬甚至千萬的時候,陛下若不採取措施制衡,便會導致通貨膨脹,大明卻會因此而受其害。」

  朱元璋還是沒聽懂,就算他是功比天高的洪武皇帝,也依舊是舊時代之人,根本理解不了通貨膨脹。

  不說朱元璋,中國曆朝歷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多多少少都一定存在著財政吃緊。

  手裡的錢根本就不夠花,又何來的通貨膨脹?

  也只有朱元璋在聽取了曹瑋的提議,開海之後找到了石見銀礦,才讓大明有了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石見山的銀產量,哪怕放到三百年後還占了當時全世界流通白銀的三成左右!

  這麼一大筆錢財流入,大明若是不做任何制衡,將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嚴重後果!

  這些曹瑋清楚,是因為曹瑋有著後世的經驗和知識儲備,而朱元璋和朱雄英準確來說都是大明土著,對於未曾見過、聽過的事,根本難以想像。

  「這是什麼道理?難道不是越有錢越好?」

  曹瑋沉默了片刻,想了想又開口道:

  「一個國家的錢是有數的,這個國家的生產力能跟經濟掛上鉤,就沒問題,但當經濟和生產力不平衡,問題就會隨之顯現出來。」

  「陛下,臣打一個比方,按照大明的生產力,造出了有數的十個鋤頭,而買一把鋤頭要十五個銅板,那麼只需要一百五十枚銅板流入,市場就會照常穩定運行。」

  「但如果還是這十把鋤頭被造出來,市場裡面相對應的卻是一百五十兩白銀,會發生什麼?」

  「一把鋤頭的價格……變成了十五兩?!」

  朱元璋有些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心不由得下沉。

  「正是如此,」曹瑋點了點頭。

  「市場經濟和生產力有著客觀規律存在,一般來說不需要人為干預,但當巨量的錢財突然湧入市場,讓原本價值十五枚銅板的鋤頭,要花費十五兩白銀才能買到,那就出大問題了!」

  「陛下應該也聽出了問題所在,通貨膨脹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貨幣貶值,錢會變得不值錢。」

  「到時百姓們手裡的錢財瘋狂貶值,而市面上的物價卻會暴漲,百姓們無力購買,而商人們的商品賣不出去,卻也不會做慈善,只能硬挺著砸手裡……」

  朱元璋聽到這裡,後背已經是冰涼一片!

  曹瑋所說的那副場景,他根本就不敢想像。

  那似乎比元末時期的恐怖景象也好不了多少。

  朱元璋的直覺很準確,前世美國的經濟蕭條,就是通貨膨脹導致的金融危機,導致貨幣大幅度貶值,另一邊又物價瘋漲,製造出來的商品根本賣不出去!

  農場主生產出來的牛奶,麵包店製造出來的麵包賣不出去,寧願倒進河裡,銷毀扔掉也不會低價出手。

  普通百姓沒有足夠的錢財購買食物,凍死餓死……

  整個國家的經濟徹底崩盤,所有行業都受不可抗力進入蕭條,華爾街天台上的破產者們,跳樓都需要排隊。

  當時的美國,已經有了十分健全的金融經濟體系支撐,在通貨膨脹的金融危機之下依舊如此艱難。

  如今的大明,對於金融經濟體系尚還處於萌芽待發展的時候,根本經受不住通貨膨脹的金融危機!

  甚至可能一次經濟崩盤,會導致大明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的所有發展付之一炬,化為烏有。

  「這……這!」

  朱元璋第一次有些傻眼。

  他沒想到從倭國取得大量白銀,原本一件好好的事,怎麼就突然變得如此恐怖。

  「那你說的應對手段是什麼?難不成倭國的銀礦不能繼續開採了?」朱元璋瞪著眼睛看著曹瑋。

  就連一旁的朱雄英,都緊張的攥著衣襟,聽了剛才曹瑋的話,他只感覺通貨膨脹太恐怖了!

  一把鋤頭要十五兩,其他的呢?

  一碗麵要多少?

  一把青菜要多少?

  絲綢要多少?食鹽要多少?……

  作為曾經跟曹瑋一起在正坎村生活了十年的「義子」,朱雄英深知民間百姓的不易。

  如果通貨膨脹金融危機到來,導致貨幣貶值,那些百姓根本就無力抵抗!

  此時朱雄英看向曹瑋的眼神,和朱元璋一樣迫切。

  曹瑋搖了搖頭,淡笑道,

  「微臣提議開海,並且建議陛下找尋倭國銀礦,自然不是腦袋一熱,應對之策,臣早就已經想好了。」

  「哦?是什麼?」朱元璋趕忙問道。

  他這副配合的樣子,活像一個捧哏,曹瑋扁了扁嘴說道,

  「解決之法便是開辦國家銀行,成立市場監管機構,促進發展工商業。」

  國家銀行,市場監管,這兩個陌生的詞彙又讓朱元璋愣住了。

  曹瑋當即開口解釋,

  「國家銀行,就相當於……朝廷設立的一個錢莊,他的主要作用是……」

  面對通貨膨脹,金融危機,即便是在後世,所有的國家也都沒有什麼好的應對之法。

  但卻可以通過監管,調控經濟的方式,預防通貨膨脹,阻止金融危機真正發生。

  這個道理就是看病是一樣的。

  小病不會給人體造成過大的傷害,且容易治療,但大病一來就難以抵擋,或者根本擋不住,就像傳染病,流感之類的。

  但是後來人們發明出阻斷藥,阻隔疾病傳染。

  又或者一個人的身體原本健康,如果出現一些微小的問題就能及時檢查出來,並加以治療調整,那麼就不會造成最惡劣的結果。

  大明就相當於這具健康的身體,國家銀行和市場監管機構,則是為大明檢查、控制問題的手段,阻止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的到來。

  國家銀行調控市場上錢糧能正常流通,具有維護國家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

  而監管機構,則是掌管著工商業的發展,控制其有序運行,和國家銀行相輔相成,促進工商業發展,提升生產力。

  「經濟要和生產力掛鉤,錢多,生產力不足不行,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提高生產力。」

  朱元璋繞了半天,終於回過味來。

  想要使用倭國運回來的白銀,就得建立銀行,成立監管機構,預防阻止通貨膨脹金融危機,導致貨幣貶值。

  朱元璋心中鬆了一口氣,潑天的富貴,差一點就成了滅頂之災。

  「這國家銀行和監管機構,就由你負責操持吧,流程定出來之後來給咱看。」

  朱元璋深知國家銀行和監管機構的重要性,辦理這兩個機構一定要找一個足夠可靠之人。

  而現在的曹瑋對朱元璋來說足夠值得信任,可靠萬分!

  而且無論是開海、倭國銀礦,還是國家銀行和監管機構,這些都是曹瑋提出來的,沒有人比曹瑋更加適合做這些事。

  曹瑋知道會有這麼個結果,也不意外,只是一拱手道:

  「陛下,這操辦銀行之事,和研造東西不同,匠人是萬萬做不了的,陛下得給我一些專業人才做事啊。」

  「行,咱一會兒給你個名單來,你從裡面挑。」

  曹瑋點頭,又道:

  「陛下還是找些年紀小些的比較好。」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沒說什麼,好似是明白了曹瑋的用意。

  朝堂上那些年紀大的,多半都和那撥開國功臣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勢力更是盤根錯節,牽扯極深,關係複雜。

  國家銀行和監管機構這些部門,還是應該找一些跟腳乾淨一點人做事比較好。

  不光年輕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肯定要強過那些年紀大的,而且這樣也能有效避免利益產生的裙帶關係。

  不一會兒,朱元璋就在空白的紙張上面寫出了一串名字,交給曹瑋挑選。

  曹瑋一看,直呼老朱捨得。

  胡廣、黃淮、卓敬、芮善……

  這些人都是進士出身,多數都名傳後世,其能力自然毋庸置疑。

  朱元璋能將這些人全拿出來給曹瑋挑,足以看得出他對這件事的重視。

  曹瑋拿著名單,看了片刻,

  「陛下,這名單臣先拿去,仔細琢磨一番該選何人。」

  朱元璋擺擺手,「拿去吧。」

  「謝陛下。」

  曹瑋出了御書房,如往常一樣來到製造局。

  製造局門口,趙恆依舊帶著十幾個人進行著招工工作。

  曹瑋沒有打擾他們,徑直進了自己的房間,一一斟酌名單上的人選。

  組織國家銀行和監管機構,這兩件事雖然至關重要,但在初期卻不易讓太多的人摻和進來。

  最終曹瑋思來想去,目光落在一個名字上。

  騫義。

  此人乃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因幾次上書得到朱元璋青睞,被提為了中書舍人。

  中書舍人雖然是七品官員,官職不高,但手中權力卻不小,職責是掌書寫,制詔、銀冊、鐵券,相當於皇帝手下的辦事小秘書。

  朱元璋把他放到這個位置來,足以看出對他的重視。

  但在確定之前,曹瑋還是覺得親眼見一見這個騫義比較好。

  曹瑋派人去請騫義,半個時辰之後,騫義就到了西郊製造局。

  「騫義見過曹國公。」

  騫義歲數不大,看起來一副年輕有為的模樣,很容易讓人產生好感,見到曹瑋立即拱手彎腰,恭敬行禮。

  「不必多禮,」曹瑋上前扶住他。

  「今日叫你來,是有件事和你商議。」

  「曹國公有令,騫義不敢不從,曹國公直說便是。」

  對於騫義來說,曹瑋才是真正的皇帝近臣,紅得發紫那種!

  有誰能用短短几年時間,從不起眼的一個小小農戶,到今天跺一跺腳應天府都要搖晃的曹國公?

  即便是當年跟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開國功臣,也沒有如今曹瑋這般妖孽般的升遷速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