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儲君之爭,不要臉了!
當張居正的身影輕快地出現在內閣值房門口,內閣次輔高拱,內閣群輔李春芳、陳以勤立刻站起了。
三雙眼睛如磁鐵般粘在張居正身上。
從門口到正中的案前也就幾步路,張居正走的很快,神情愉悅坐了下來。
三個人這才注意到了張居正的神態,怪異之感很快被他們感覺到了,海瑞大概是沒事!
「太岳,皇上饒過了海瑞?」高拱現在管著戶部,又是次輔,就第一個發問。
但這稱呼,也對,也不對。
以過往的情誼,稱呼一聲太岳似乎沒錯,但這到底是內閣,稱呼首輔要尊稱「閣老」為宜。
李春芳、陳以勤,皆是這樣稱呼的張居正。
不過。
張居正對稱呼不怎麼計較,一邊拿過宣紙,掭好了筆,一邊寫著奏疏,一邊看著高拱答道:「皇上天恩,僅旨意不審而誅了鄭泌昌、何茂才九族,對海瑞以天子劍所清的浙江官場並沒有放在心上。」
這一心二用的本領。
李春芳、陳以勤屢屢看到,都覺得眼熱,在平時政務處理上,張居正一人能頂兩人用。
但李、陳在內閣,是出了名的「甘草閣老」,從不以「閣老」自居,大事一該讓張居正做主,建議也多讓次相高拱出主意,雖然二人都還領著兵部、禮部實職,可兼事是儘量能推就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日常處理政務,不快也不慢,這本領,有或沒有區別不大。
兩個人這時就靜看著張居正、高拱。
高拱是最能感覺到個中細微的人,聽到海瑞確切無事地消息,又總覺得張居正的狀態似乎不對勁,「太岳,倭奴的事,是不是生了枝節?」
「是,也不是。」
張居正點點頭,又搖搖頭,手裡的狼毫筆沒停,「皇上不同意放過那些漢奸,決定將倭寇、漢奸交給東南百姓公審。」
高拱一聽就急了,埋怨道:「太岳,百姓無知,哪知世事的真諦,公審過後,倭寇、倭奴必會死無全屍。
倭寇該死,可那東南八千戶活不下去的人家,老人、婦女、孩提,還等著兒子、丈夫、父親回家呢。
為了東南八千戶百姓計,為了爭取海上倭奴的投降計,你在御前都該抗辯才對。」
讓那八千倭奴活下來,遠比讓無知的東南百姓手刃了倭奴更有意義,這利於策反海上倭寨里的那些倭奴,利於徹底靖海。
如果八千倭奴被盡數誅殺,海上倭寨里的倭奴必然會誓死抵抗,在靖海時,將會多出重重阻礙。
李春芳、陳以勤不約而同地望向彼此,四目相對,沒有張口,卻把想法都告訴了對方。
次相,是越來越放肆了,對元輔說話,就仿佛長輩對晚輩一般,毫不客氣表達不滿。
還想讓元輔當廷抗辯,二人只想說,你行,你上。
面對現在的君父,誰敢抗辯?
「倭禍肆虐中,東南不少百姓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丈夫或妻子,失去了孩子,要是肅卿(高拱字)你的親眷被殺,你會放過倭寇和漢奸嗎?」張居正回懟道。
高拱似乎很坦然,「為我大明朝計,有何不可?」
「是嗎?」
張居正望著他,沒有譏諷,也沒有嘲笑,「明日抓到的倭寇頭目就該入京了,肅卿不妨把在新鄭的家眷請到京城來,或是送到東南去,讓倭寇殺,倭寇殺高家一人,我便奏請皇上免漢奸一人,如何?」
「那怎能一樣?」
「又哪有不一樣?」
張居正不再看他,轉望向李春芳、陳以勤,「你們呢,子實(李春芳字)家在南直隸,離浙江近,不妨讓胡宗憲在進攻倭寨時帶上李家人,充入死士營。
逸甫(陳以勤字)家在四川,陳家人來浙江可以,來京城也可以,凡死一人,我都會奏免漢奸一人,如何?」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李春芳、陳以勤對倭寇、倭奴死活不感興趣,更別說要用親眷的死去換毫不相干的倭奴活了,訕訕一笑,又往後退了一步。
為了些虛名,把親眷命搭上,萬萬不值!
「既然如此,那便急遞江南,倭寇、漢奸多活一日,就會浪費好些錢糧。」張居正說完這些話,也寫完了第一道內閣奏疏,往前一推,示意高、李、陳觀看,然後繼續寫第二道內閣奏疏。
六千新官退還百姓獻地,方可走馬上任,被三人看到了。
高拱一臉的陰沉,李春芳一臉的憂重,陳以勤則沒有表情。
都是老醫師,誰也別給誰開偏方,混了這麼多年官場,打眼一看,高拱三人就猜到了張居正的後招。
退還百姓獻地,高拱不覺得有什麼,高家接受投獻並不多,退了就退了。
但這六千新官,可是他一個一個篩選出來的,個個是忠君愛民尊師重道的士子。
不出意外的話,這六千新官會是他的六千門生,是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助力。
倘若張居正的提議推行開來,沒當官先賠了地,這六千新官不恨他就不錯了,哪可能把他當恩師對待?
內閣中,或許就李春芳家中投獻田地最多,這等退還百姓獻地若在全大明朝推廣開來,家族的損失可就大發了。
陳以勤,家族最顯赫,祖先可以追溯到北宋一門三狀元的顯族陳堯佐,數百年的家族傳承,使得陳以勤入仕為官可以不與百姓有絲毫往來,偌大的陳家,無一畝百姓投獻田地,最是淡然。
都不說話,張居正就說話了,「此事我也在奏對中報於了皇上,上諭,望能看到內閣聯書上奏。」
帶著皇上的旨意來問他們意見?
陳以勤無語之餘,望了眼高拱,又望了眼李春芳,不得不表態了:「要不,票擬吧?」
內閣之中,諸事不決,先行票擬,票擬打平,才會送入玉熙宮交於皇上論斷。
四人的票擬倒也簡單,張居正、陳以勤同意,高拱反對,李春芳棄權,內閣聯書通過。
陳以勤率先在那道奏疏上落了名,接著是李春芳,最後是不情願的高拱。
奏疏成,由內閣中書舍人呈入宮中。
張居正的第二道內閣奏疏也寫好了,高拱、李春芳、陳以勤定睛觀瞧,嘴角齊齊地抽搐起來。
給一位將近六十的皇帝在全國選妃,先不說其他的,皇上還有那個能力嗎?
先幫皇上全國選妃,再幫皇上新立皇后,繼而為皇上誕生新嗣費心,這樣的內閣,怕是連臉都不要了!
再有。
裕王爺、景王爺絕對不願看到有新兄弟誕生,張居正此舉,就不怕二位親王怪罪嗎?
還是說,張居正要插手到儲君,乃至於皇位之爭中?
皇上年高,駕崩之後,幼君,遠比成王要好控制啊。
一念至此,內閣幾人的臉色全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