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彈劾皇帝,倒葡萄架!
同是賢良祠。
解理完手頭上的政務,內閣首輔大臣張居正在這半夜裡,也帶著高拱、胡宗憲、李春芳幾人來到了館驛。
張居正沒有搞上官慰問那一套,幾位閣老與諸省總督、巡撫交情也有不同,索性就讓閣臣分散去見友了。
作為元輔,所有的督撫都要見,在張居正這,沒有什麼先後,順手就推開了山東巡撫袁洪愈的堂門。
趴在病榻上的袁洪愈,沒想到元輔會這時出現在這裡,下意識地就想掙扎著坐起來。
「快躺下,請躺下!」張居正沒等袁洪愈見禮,上前幾步扶著人又趴了下來。
驛丞端來了一把椅子放在元輔的身後,道:「閣老請坐下。」
張居正揮了揮手,道:「搬開吧,從外面把門帶上。」
驛丞又把椅子搬開了,走了出去,從外面把門關上了。
病榻上趴著的袁洪愈,目光望向張居正。
「抑之(袁洪愈字),我是奉聖上的旨意來看你的。」
善言無謊,張居正張口就來,道:「聖上心裡也惦記著你。」
元輔這番話,固然感人,但袁洪愈還是能聽出這滿腔仁心,滿腹憂愁下的虛假。
袁洪愈神情木然,目光冷漠,一副灰心到了極點的樣子。
張居正默然了。
兩人都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嘉靖二十六年科舉,雖不似嘉靖二十年辛丑科進士那般公卿頻現,但也不錯。
張居正這個內閣首輔大臣就不說了,還出了楊繼盛、王世貞、汪道昆、殷正茂、宋儀望、殷士儋這些人。
那年的狀元,也不是旁人,正是內閣閣臣,有著甘草閣老之名的李春芳。
公卿少了點,但名聲都不錯,遍及朝野方方面面,比之嘉靖二十年辛丑科進士更好的一點,張居正他們這科進士勝在關係不錯,更投脾氣些,平日素有來往。
所以,張居正知道年弟袁洪愈是在為奉旨日夜狂奔京城,以致臀骨受傷,而對聖上心懷不滿,沉吟了會,清了下嗓子,道:「聖人云,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推而論之,天下更無不是的君父。
我太祖高皇帝當年教導百官判斷訟案時也曾說過,父子訴訟,曲在子而不在父,兄弟訴訟,曲在弟而不在兄,也是這個道理。
我大明庇護百兆臣民的,只有一個君父,而百兆臣民所供奉者,亦只有一個君父。
以天下四海為君父出一口氣,哪怕你們不願意,也不能這樣干,更不應該挑龍駕騰遷的時候鬧事。」
這是大道理,是無可辯駁之理,聽張居正說完這番話,袁洪愈更加沉默了。
張居正卻明白,這不是同意,而是不置可否,從鐵血諫臣楊繼盛的身上,就能看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們身上的一個特性,那便是「認死理」。
似袁洪愈這般,是個好官不假,為民做事,還不貪不占,可就是太執拗了。
只要是認為是對的事情,就要儘可能堅持,只要是認為是錯的事,就要盡全力去爭。
從受教以來,袁洪愈就懂得報國為民的道理,直言爭諫時,總覺熱血在四肢形骸中衝波逆折。
袁洪愈吐口道:「元輔,我想上道疏。就算不能為天下蒼生普降甘霖,也要在我大明朝萬馬齊喑的朝野響一記驚雷!」
張居正兩眼閃出光來,道:「如何上疏?」
「嘉靖四十年以來,我大明朝那些大臣,雖然上疏,但卻心存顧忌,只論事不論人,只罵臣不罵君,我以為,那樣的奏疏就不如不上。」
袁洪愈胸膛隨著氣在起伏,越發激動道:「要痛斥便痛斥一人獨治,要諫言就諫言君臣共治!千古文章,惟願當今聖上幡然悔悟。
倘我大明朝如再以天下奉一人,便亡國有日,天下必反……」
「抑之,慎言!」
張居正提醒道:「凡天下過錯,首先是我的過錯,是內閣的過錯,是六部九卿堂官的過錯,絕非君父之過。」
「元輔,君道不正是你的過錯,亦或是臣職不明是你的過錯?」
袁洪愈立刻反問,強掙紮起身,道:「我所上奏疏,是要為萬世治安求一旨。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將有所不稱其任。是故事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使之盡言焉。臣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昔之務為容悅,阿諛曲從,致使災禍隔絕、主上不聞者,無足言矣。」
一個字一個字聽下去,張居正的臉色陡地變了。
「聖上明而錯用之,謂長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這,而未甚也……」
「君有君道,臣有職掌,然先年職守之正、職守之全而未行之。今日職守之廢、職守之苟且因循,不認真、不盡法而自以為是……文武安於其位,焉能弗如頭懸利劍?」
「——天下之官不直聖上,久矣!」
張居正的腦袋轟的一聲響了,滿腦子都是那句嗡嗡作響的聲音:「天下之官不直聖上久矣……天下之官不直聖上久矣……」
身為一位對權力非常渴求的人,張居正想過無數種與君權博弈的方式,但從來沒有想過上一道奏疏,直言聖上應該放權於天下文職武官,之後,文牧民,武守邊,則天下自然而然大治。
直言現在大明朝的一切弊端,不足之處,皆源於聖人一人獨治,暗操權柄,要是早些交權於群臣,天下黎庶恐怕早就安居樂業了。
另外,指摘聖上修道齋醮,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道觀,不臨朝而視,不見子不抱孫,人住西苑而不住紫禁城……
瘋了!
真是瘋了!
張居正再堅韌的心,也為之哆嗦了,渾身顫抖,如若真上了這麼一道奏疏,他預感到天崩地裂就在頃刻之間。
顧不得禮數什麼,張居正連告辭都沒有,轉身就往外走,其他的總督、巡撫也不打算見了,回家,關上門,別讓血濺到身上!
……
相府。
張居正尚未回來,但門上的人掌著燈,顯然在等候著,見有車馬來,連忙迎了上去。
海瑞從轎篷馬車下來,夤夜造訪,相府的人都覺得意外,但門上領頭的管家還是忙迎笑道:「海部堂這個時候造訪,可是有急事,只是閣老還沒有回來呢。」
「沒回來我就候著。」
海瑞接了句話,便往裡頭走。
這一點都不覺得冒犯的模樣,驚得相府管家眉眼直跳,囁嚅道:「相爺今夜說不定就不回來了。」
海瑞拾階而上,頭也不回道:「不回來?那你們等誰呀?」
這下,相府管家無話可說了,只能陪著笑,將海瑞迎入了西門房,奉上了茶水、點心。
相府的東西,多是看的,但在海瑞這裡卻不是,一日忙忙碌碌,沒正經兒吃什麼東西,直接拿起茶點就吃了起來。
剛吃了個桂花糕,就聽得大門外有了聲息,聽得外頭張居正吩咐門上:「今晚我要與海部堂長談,不論是誰,一概不見!」
說著,聲音越來越近,張居正走進了西門房裡,見到海瑞面前大茶壺沏的茶水,寥寥兩樣點心,便回頭罵那管家道:「貴客上門,你竟上這個,瞎了你這豬油蒙了心的東西!」
滿京之人都知道元輔、海部堂不諧,相府又都是下巴看人的東西,揣摩起主人的心思,故意慢待了海瑞。
張居正狠狠瞪了那管家一眼,然後側過身望著海瑞,不好意思地笑道:「下人愚鈍,不懂是非,汝賢,請隨我到正堂來。」
張居正、海瑞落座在豐盛的筵席前,一邊隨意吃著,一邊開始了密話。
張居正驅散左右,壓低嗓門說道:「汝賢此來,是見了過去的老屬下,心有千千結來的吧?」
在去賢良祠時,張居正便注意到了海瑞也在館驛中,原因很簡單,那標誌性的轎篷馬車,又破又難看,整個朝廷,除了海瑞以外,就再也沒人做出行用了。
其他閣老也知道海瑞在館驛內,但去看望諸省總督、巡撫是不算正事的正事,顧不得去相見什麼。
而張居正匆忙離開賢良祠時,見轎篷馬車不在了,以為海瑞已經離開了館驛,回了家,卻不想來到了自己府上,結合自己和袁洪愈的對話,便知道海瑞為何而來。
海瑞沒有隱瞞,直接點點頭,低聲說道:「在偽造奏疏案上,一些行省督撫不以為然,以致釀成了今日之禍,我似乎看到了一場朝廷變革就在眼前。」
張居正連連點頭,可卻兩手一攤,道:「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其實。
諸省總督、巡撫的不滿,不是什麼聖上去年製造的幾場朝廷大清洗,沒有聖上對官場的清洗,許多位督撫就沒有今日地位。
這些督撫,本就是聖上「殘暴不仁」的既得利益者,不止是他們,包括這桌前的兩個人,他張居正和海瑞,都屬於受益者。
如果嚴黨不倒、如果恩師徐階不倒,這內閣首輔大臣之位,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落到他頭上的。
同理,海瑞在淳安、在杭州、在南直隸做了那麼多震驚朝野的事,但要明白一個道理,是有人想讓海瑞震驚朝野,海瑞才能震驚朝野,不然,海瑞很大可能落水而死數月之久了。
海瑞一年時間,從福建南平縣教諭,累升至禮部尚書,沒有聖上的天恩和力排眾議,是絕然不可能做到的。
只是,當「他們」得到了地位,手握了重權,就理解了那些死去或罷黜的人們的「不易」。
聖上重用他們,更重用錦衣衛,在整個大明朝中,錦衣衛的權力幾乎是無限的,除了對聖上負責以外,不需要對任何人解釋行為。
錦衣衛只要抓到證據,哪怕只是合理懷疑,就能隨意干涉、影響著朝廷、地方事務,監視官員、鎮壓官場、維護皇權。
如今的兩京一十三省,所有官員、百姓都生活在一種恐怖氛圍之下,誰也不知道面前、身邊的人,是不是錦衣衛密使之一。
連枕邊人都不能完全相信。
當然,錦衣衛不會對普通百姓生活進行過多干涉,即便是得到確切線報,但不是那種特別惡劣的事件,就不會出手。
一旦出手,就會增加密使暴露的風險,錦衣衛自有本帳合算。
但對於官員,尤其是手握重權的官員,甚而是少年得志就手握重權的官員來說,錦衣衛的存在,使他們有種如芒在背、如鯁在喉、如坐針氈的感覺。
他們明明都這麼厲害了,可不知道什麼時候,親近的下屬就被錦衣衛抓了、殺了,有時候,連血脈相系的族人也會遭到錦衣衛「毒手」。
倘若就這些,他們還能以做官就要愛惜羽翼,錦衣衛是在幫他們剪除灰色羽毛來解釋,但那些人被錦衣衛帶走後,給這些封疆大吏增加的不良影響就不能忍受了。
越是親近的屬下,越會委以重任,在這個所有官員都積極進取的時代,封疆大吏們心中都有不少利國利民的方法,去讓下面的人實施。
本來進展不錯,政績上又將添上一筆新的大功,但辦事的人突然沒了,憑空增加了無數的困難。
諸省總督、巡撫希望錦衣衛能視情況辦事,但錦衣衛的人又怎麼會聽呢?
錦衣衛的無視,錦衣衛的妄為,讓志得意滿且準備大展身手的督撫破防了,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
特別是在主政地方受挫時,人的本性,會將自己的失敗推到別人身上。
於是乎,錦衣衛,和扶持錦衣衛的聖上,就成了這群清官、好官,在失敗、受挫時的發泄口。
張居正搖搖頭,嘆息道:「當日關漢卿有小令云:髩鴉、臉霞,屈殺了將陪嫁。規模全是大人家,不在紅娘下。巧笑迎人,文談回話,真如解語花。若咱,得她,倒了葡萄架……」
諸省總督、巡撫「得她」,不到「倒了葡萄架」時,是不會回頭的。
而這一天,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