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廢除功名,簡化文字!

  第258章 廢除功名,簡化文字!

  暮春三月,淫雨綿綿,一連十幾日不見天晴。

  亭外桃花、杏花紛紛被風吹落,狼藉一片。

  一條曲折的石子幽徑濕涔涔,滿眼緋紅粉白,這景象不由使人更添幾分悵惘。

  餞席約莫有了一個時辰,見亭外雨漸漸小了,只是絲絲涼風偶爾夾著幾點雨星兒。

  來送行的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官員紛紛告辭退席,執手咽噎,叮嚀贈言。

  都察院左都御史顏鯨一一屈躬稱謝,但卻並不感傷,驛車和隨行官吏皆在遠處的一棵虬松下等候。

  亭內如今只剩兩人:顏鯨和海瑞。

  此情此景,讓海瑞不禁心生感慨,義弟顏鯨官為都察院左都御史,不僅與屬下御史交往不錯,還與刑部的官員、大理寺的官員過往甚密。

  三法司職司隸屬雖有差異,但理刑析獄拘捕等卻是雷同的公事。

  三法司之間常為斷決滯獄互通案情,往復公牘,遇有疑難,也常在一起切磋議事,然而,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案情上更是如此,不同的偵查方向,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不同的判決,更是常常牽扯到彼此的利益。

  於公於私,三法司都不是特別和睦的衙署,而顏鯨卻能長袖善舞,令所有官吏服氣,這是最為難得的,海瑞自嘆弗如。

  海瑞雖然離開淳安縣、離開杭州府、離開金陵城時,都有萬人相送,但絕大多數是百姓,一小部分官員就是到場送別,也是為了確認他真的離開。

  得了民心,失了官心。

  「兄弟此舉,為兄還是不解。」

  海瑞見人都遠了,開口道:「偽造奏疏案,是不可能追蹤之事,兄弟為何還要親自帶隊前去查察,難道真的是想在這煙花三月之際,遊船觀光?」

  整個世界都一樣。

  越是大動干戈的事,越難查出什麼,因為害怕真的查出點什麼。

  海瑞是個較真的人,如果是在欽命查案的人中,肯定會不惜一切挖出偽造奏疏、毀謗聖譽的首惡、餘罪。

  但欽命查案的不是他,而是他剛認下的義弟,海瑞忍不住進行了苦勸。

  海瑞曾經一人站在過整個江南官場的對立面,知道其中的苦楚、艱難,正是淋過雨,才不想義弟再淋雨,被那些奸似鬼、猾似狐的總督、巡撫戲弄、矇騙。

  這本就是一場諸地行省總督為了舒緩心中鬱結之氣,為聖上故意製造的難堪。

  聖上,諸省督撫,誰都沒有把偽造奏疏者當回事,明明是整個事的主角,卻誰也不在意。

  之前所上的增加大明朝中下層官員俸祿,減少上層高官俸祿的奏疏,已經傳遍天下。

  以內閣為首,六部九卿大臣、地方督撫,紛紛上疏自降俸祿。

  情非自願,心就更堵了,在查案時,諸省督撫或許就不光是不配合了,使絆子也有可能。

  海瑞對不涉及百姓的君臣之間的博弈不感興趣,繼續道:「兄弟在都察院時兩月間,斷滯獄三千人,無冤訴者,功德無數,聲名鵲起,天下聞知,正是展鵬翼奔,為天下百姓請命立心之時,卻自己進了漩渦之中,就如這亭外那一片落紅,陷在泥淖中,污了色澤芬芳,讓人憐惜。」

  在他看來,與其捲入權力漩渦,不如安心為百姓多辦點實事,多審閱幾卷陳年舊案,多平定幾件冤獄,挽救幾個冤屈的人。

  等塵埃落定,是聖上退讓也好,是高官俯首也罷,都和平頭百姓沒有什麼關係。

  「兄長初入京城,不太了解聖上,但據我所感,聖上大婚冊封皇后娘娘後,施政之法漸有轉變的苗頭,聖律不再那麼酷烈,浙江開化、德興兩縣礦難、民亂,也僅死了數人,流放了數十人而終,聖心似乎又有了仁恕之意。」

  顏鯨為海瑞講述了心跡變化,沉著聲音,道:「盛世,當有聖治。

  但總有人認為聖上的仁慈是軟弱的表現,於是乎,一而再再而三的試探。

  元輔的張家,試圖對大明朝朝廷、軍方、商界的滲透。

  死去的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太監陳洪與外朝次相高拱勾結,監視聖上。

  現在又有了全國文人以詩詞詠志,緬懷先皇,誓不臣服聖上。

  偽造的奏疏,卻能在兩京一十三省傳揚,甚至能傳入邊陲土司。

  我擔心,再這樣下去,聖心又會朝著酷烈的方向轉進,嘉靖四十年的種種大案,或將得到延續。

  如今的大明朝高官們,不似嚴嵩、徐階之流,君子論跡不論心,在某種程度上,說一句「好官滿朝」也不為過。

  倘若日後君臣矛盾加劇,爆發難以想像的朝廷之變,君臣搏殺,後世當如何記載?

  聖名不容有傷,我顏鯨深受皇恩,當粉身碎骨報效,此念已定,兄長不必再勸。

  有道是人各有志,即便從此陷入泥潭,填身溝壑,也必無反悔之心!」

  去年一年。

  幾十萬大明朝人身死。

  有官員、有士人、有商人、有百姓…形形色色的人,皆死於那幾場嘉靖大案中。

  雖說沒有無辜,但太平盛世,不能一直這樣殺下去。

  百中之一的大明朝人口,可以死,卻不能這樣死。

  經過了這麼多次篩選的「好官」們,是大明朝的中堅力量,也不能再死了。

  海瑞嘆道:「怕是效命不成,空折了功德,徒生傷悲。」

  從去年到今,總有人對他說這盛世如何如何,流芳百世,千古彪炳,但他覺得,天下沒有所謂的盛世。

  他所追求的,是這天下沒有暴君之政,沒有法度之昏,沒有貪瀆之恥,沒有良民之冤。

  他不在乎誰生誰死,也不在乎會死多少人,只要活不下去的不是百姓,哪怕是自己身首異處,也甘之如飴。

  文官、文人,死了總會還有的。

  所以,縱然是異姓兄弟,追求也不同,面對追求本朝是盛世之治的顏鯨,海瑞只能選擇尊重、祝福。

  海瑞抬頭望了望天色,此時春雲舒捲,斷雨零星,籠罩在遠處樹林間的陰霾被微風漸漸吹散,馨香四起,天光大開。

  周圍深綠淺翠平添一重春色,桃杏笑靨,粉面撲人,斷續可聽到林間的鳥雀啁啾囀鳴。

  「我該啟程了,多謝兄長遠送。」顏鯨站起,鞠躬拜辭。

  海瑞嘆息連連,拱手還禮,隨顏鯨出了悲歡亭,向驛車慢慢行去。

  ……

  玉熙宮裡已經沒有了呂芳,也沒有了那個腳盆,今兒當值的是黃錦。

  朱厚熜對呂芳那副輕鬆的神態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那張臉比身邊那座銅罄還要冷硬。

  海瑞在送別義弟後,便孤身前來覲見,被賜了繡墩,在那裡坐著。

  而朱厚熜的臉色,不是對海瑞,君臣之間,依舊沒有任何嫌隙。

  這些日子,海瑞在京畿附近轉了轉,察看了縣、鄉的社學建造,天子腳下,敢於冒大不韙者不是沒有,但總歸是少的,這些為大明朝未來建造的學校、學府,少有人敢在上面做文章,質量是沒有問題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依海瑞判斷,只要不遭遇地龍翻身,投入重金建造的社學能百年不倒。

  同時,海瑞就近拜訪了所在京畿的一些名士、隱士,想請這群飽讀詩書的學士出山為師,教化大明朝孩童。

  但正如閣老胡宗憲所說,這群文人是打定主意跟朝廷唱反調,不願臣服聖上,面對海瑞這位朝廷禮部尚書的拜訪,要麼不允,要麼顧左右而言他,甚至是出言譏諷,或者,乾脆躲著不見。

  海瑞還沒有巡視地方,沒有去拜訪其他地方的文人,但已然明了文人們的打算。

  「廣開社學,化育天下」,這是國策,朝廷願意賦予重金,文人們無法阻擋。

  那麼,建了社學,招了學生,總要聘請老師吧?

  這群文人是打定主意不出山,不教徒,當今大明朝所使用的文字,是由楷書發展的字體,人稱「台閣體」,主要流通的是圓體隸書。

  雅正平和的文字,往往是最難寫,也是最難認的,亦是最難學的,沒有良師,學個十年都難以精通。

  由難懂的文字所書的,是晦澀的文章,特別是那些聖賢文章,更是讓人望而卻步。

  以功名來說,至少要成童生,才算是略懂文理。

  文字的難度,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孩童識字的難度,開智的速度,以及讀書的興趣。

  以己及人,海瑞在幼小之時,也對那繁瑣文字心生退意,要不是海老夫人棍棒教育著,八成也是嶺南一漁夫。

  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給予了大明朝文人沉重打擊,現在,天下豐足,不論是均過田的,還是沒有均過天的,只要肯下地,哪怕是將糧種灑到地里都餓不死。

  寧可面朝黃土背朝天,也不願為新政之師。

  大明朝在冊童生及以上功名者,不過三百六十餘萬人,其中有四五十萬人在做官做吏,可以說,能教授孩童知識,為孩童開智的人,大明朝總共有三百萬人。

  一旦這三百萬人有一半以上的人,不願為出山任教,大明朝就會出現「師荒」的景象,國策目標也就達不到。

  文官在給聖上難堪,文人也在給聖上難堪,聖上的憤怒可想而知。

  「不出山,就不用出山了。」朱厚熜的聲音比臉還冷,道:「傳旨下去,即日起,廢除所有功名,進士、舉人、秀才、童生一筆勾銷!」

  海瑞萬萬沒想到聖怒會如此洶湧,頭抬了起來,驚惶萬狀道:「聖上,這般或會激化更多文人的不滿……」

  「朕還管他們不滿!」

  朱厚熜吼了,道:「誰來管朕的不滿?」

  海瑞懵在當場,煌煌天威撲面而來,真正體會到「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道理。

  聖上暫停了科舉,取消了士人所有禮遇,今日索性廢除的功名,將大明朝三百多萬士人,盡數化為庶民,再無半分區別。

  這會擊碎文人心中最後那點驕傲!

  朱厚熜那張臉漲紅了,道:「幾百萬人,指著那點文字,指著那點文章,想給朕難堪,朕倒想看看,離開了那點文字,離開了那點文章,朕的大明朝會不會不轉了!」

  海瑞跪了下去,在等著雷霆更怒。

  聖上這番話。

  是在向傳承了幾千年的隸書、楷書宣戰,是在向教化了幾千年的聖人文章、賢者典籍宣戰。

  朱厚熜這時反倒沒有聲音了,臉上的潮紅依然慢慢隱了回去,在那裡陰陰地想著。

  海瑞忍不住偷偷望向聖顏。

  朱厚熜望向精神門外的南窗,透過窗戶,望著那晦暗的天空,道:「海瑞。」

  「臣在!」

  「傳朕旨意,由禮部主持,對當前繁雜文字進行簡化,越是常見的文字,越要簡單,優美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易認、易讀、易寫,十筆為限,所有常見字,皆要在十筆以下,最好加之以注音,朕要我大明朝立時多出千萬以上讀書人。」朱厚熜冷著聲調道。

  海瑞怔了怔,道:「臣遵旨。」

  從古至今,華夏的文字都在不斷簡化,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割據,除東周、秦國的大篆規範性較強之外,其餘六國的文字彼此之間均存在一定的分歧,俗體廣為流行,俗體中有簡化的,也有繁化的。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體逐漸變為以線條符號為主,字形逐漸固定。

  晉書記載「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書難成,即令隸人(筆吏)佐書,曰隸書……隸書者,篆之捷也。」

  同小篆相比,是書寫簡便的公文字體。隸書在漢代成熟,又叫「佐書」,奠定了方塊文字的基礎。

  隸書之後,產生了楷書(又叫真書或者正書)、草書、行書等各種字體。

  大量的繁字,以增加形符或聲符的方式,或者將原先相同的字分成兩個,各自表達的意義更加明確,將之簡化。

  由於隸變之後仍有不少字結構複雜,筆畫繁多,南北朝以來,在常用的楷體文字中,有一部分出現了較簡便的俗字,筆畫比正字少的俗字,一般被叫做簡體字。

  大明朝一直有簡體字,只是不為朝廷所承認,這道聖旨,將是古往今來第一道賦予簡體文字合法地位的聖旨。

  只要文字簡化,那些讀過書的人,都能觸類旁通明白更多的文字,入門門檻放低,一夜多出千萬讀書人,不是沒有可能。

  「社學之中,不開展四書五經之類古書授課,由禮部編撰歷朝歷代年史、大事記,從今往後,我朝學子讀史明理!」

  朱厚熜凝望著天空,切齒道:「那些緬懷先皇的文人,就讓他們隨著大行皇帝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