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夜話揚州

  第236章 夜話揚州

  雖然從蘇州到揚州距離不是特別遠,交通也很方便,六七天可到。✋👌 ➅➈รĤᑌ𝓧.¢ᗝм 🐟🎉但調集五百人去揚州這項活動,花費仍然不小。

  據林大官人估計,行動成本至少在千兩白銀左右,這筆錢都要社團來承擔。

  如果當初林大官人肯拿出這筆錢,早把蘇州花魁白美人買下來了。

  但事件性質和長遠收益不一樣,林大官人身為社團首領,寧願花一千兩銀子抽調五百人去揚州,也不會在花魁身上砸一千兩。

  因為長距離拉練和去外地客場作戰,對社團成員而言,是一種很難得的、全方位的鍛鍊機會,可以非常顯著的提高社團成員的組織力,從長遠來說具有很大收益。

  所以一千兩經費可以用來鍛鍊社團成員,卻不值得浪費在女人身上,這是一個成功社團首領的基本素質。

  夜晚時候,五百人團的正副頭領高長江和於恭敬坐在征途的岸邊,喝著小酒,暢聊未來。

  幾杯酒下肚後,高長江若有所思的說:「你覺得,坐館有沒有在揚州開分堂的心思?」

  於恭敬從沒往這方面想過,吃驚的問道:「不會吧?我們又不是官府,在外鄉怎麼建分堂?」

  畢竟這時代總體上還是鄉土社會,大部分地方的基層權力是和鄉土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小「位面」。

  社團這種組織不同於商幫,它需要攫取基層鄉土的權力,所以稍微動腦子想想就能明白,社團很難在外鄉紮根。

  高長江卻說:「出發前我研究過揚州的風土人情,揚州這個地方與別處不太一樣。

  國朝初年,揚州殘破,戶籍無幾,人口凋零,完全沒有前朝和今日的繁華。

  其後太祖高皇帝大批遷移蘇州人充實江北,所以揚州府境內州縣很多人祖籍都是蘇州。

  其後鹽業實行開中法,輸糧於邊鎮才能換取鹽引,又有大批大批的山西、陝西人為了就近支鹽來到揚州。

  再往後來,徽商興起,又有非常多的徽州人為了經商,移居揚州這個交通要衝。ღ(¯`◕‿◕´¯) ♫ ♪ ♫ ❻❾𝓈𝒽𝐔Ж.ςσ𝔪 ♫ ♪ ♫ (¯`◕‿◕´¯)ღ

  如今這揚州城人口來源多樣,遷移頻繁,而且鹽業、商業極為發達,與鄉土聯繫緊密的農業卻又差點意思。

  所以在如今的揚州城,風土人情與其他地方真不一樣,鄉土意識比別處弱很多。

  更直觀的說,揚州城裡就沒有那麼明顯的本地人與外地人區分。甚至可以說,城裡百姓往上翻幾代,全都是外地人。

  這麼想過後,你是不是也覺得,想在揚州城建立分堂,並不是不可能?」

  於恭敬大吃一驚,下意識的反問道:「坐館大動干戈出動五百人奔波四百里,難道真有這個心思?」

  高長江答話說:「不好說,就算這次只是試探,但坐館從此手裡有了幾百個了解揚州城的人,那以後發生什麼都有可能。」

  於恭敬只能說:「如果真是這樣,坐館的格局真大,竟然想向外地擴張開分堂。」

  高長江嘆道:「坐館格局到底有多大,只怕你我都想像不到。」

  揚州城是江南地區的北方門戶,是大運河的咽喉,是地理獨一無二的交通要衝,還是財富聚集的商業大都會。

  林坐館如果真想在這裡插旗,無異於鎖住了江左咽喉和經濟命脈,所圖似乎不小。

  高長江是說書人出身,熟知歷史段子。

  若放在隋唐演義設定下,感覺林坐館起碼也得是個十八路反王級別的角色。

  不是反王,誰會琢磨著訓練五百人奔襲數百里作戰的能力?

  說實話,如果真有五百名能奔襲數百里還不潰散的核心親兵,再裹挾一批盲流,遇到亂世割據江南問題不大了。

  在同一個夜晚,林大官人與新結識的本地朋友陸君弼、朱訥夏坐著畫舫,徜徉在揚州的城河上。

  雖然這時候城河還不叫小秦淮河,但初步的風景線已經形成了。

  這條風景線最大的特點就是橋多,在水面上走一段就能看到一座不同樣式的橋,倒也切合了「二十四橋」的名號。.•°¤*(¯`★´¯)*¤° 69𝔰𝓗𝔲𝓧.¢𝐨ᗰ °¤*(¯´★`¯)*¤°•.

  從功能上說,不修這麼多橋也不行,「小秦淮河」直接從中間貫穿全城,為了保證東西交通順暢必須要修建大量橋樑。

  但林大官人的興趣沒有在橋上風景,也沒有在兩邊萬家燈火,更不在身邊歌姬上。

  而是不停的與陸君弼說話,打聽著種種掌故,比如問道:「伱們揚州城街頭的話事人都是什麼人?」

  陸君弼迷惑的反問說:「話事人何解?」

  林大官人簡單明白的解釋說:「遭了災需要救濟或者需要修橋鋪路時,是誰來牽頭組織?」

  陸君弼恍然大悟,不假思索的答道:「揚州城裡做這種事的,都是鹽商!

  城中鹽商大大小小一百多家,如果街頭有什麼事情要做,都是由鹽商出面組織。」

  林泰來下意識嘆道:「有點棘手啊。」

  陸君弼沒聽明白,「什麼棘手?」

  林大官人打個哈哈,又道:「說到江左商業最發達的重鎮,以蘇州、南京、揚州最為著稱,但這三者卻又彼此不同。

  南京城特色是官營為主導,蘇州城主導者是半官半私的各種行業公所,揚州城主導者卻是完全私營的各家鹽商。」

  兩淮鹽產量占據天下之半數,官方數據年產一億四千萬斤。其中淮北四千萬斤,淮南一億斤,這裡面蘊含的是百萬級的利潤。

  揚州城就是因為鹽業而重新興旺的,全城主要商業活動基本都是圍繞這一百多家鹽商進行。

  每家鹽商不只是指一個商人,而是一個集團。

  每個集團都包括收購、運輸、銷售各環節業務,而且還有附屬的典當、鏢局、屋舍等產業。

  當然在當今制度下,每個集團最核心的資產就是「窩本」,這可以理解為「鹽業購銷資格證」。

  沒有窩本,連交錢領取鹽引的資格都沒有,而且窩本是可以代代世襲的。

  想要取得進場資格也就是窩本,就要先向官府繳納巨額銀兩,俗稱「占窩」。

  比如想取得每年行鹽一千引的「購銷資格證」,不花上萬兩銀子想都別想。

  所以鹽業也是個資本密集型行業,沒有足夠資本連入場資格都無法取得,更無法維持住集團運作。

  想至此處,林大官人搖搖頭,隨口道:「揚州城各家勢力分散,又不排外,所以想在揚州城搶地盤分一杯羹容易。

  但想成為霸主就難了,至少在目前不可能,因為動不了鹽商的根基,誰也沒有那個左右鹽業制度的實力。」

  陸君弼:「」

  搶地盤?霸主?

  這位王朋友,你到揚州城到底是做什麼來的?不是自稱遊學和拜訪大宗師嗎?

  林大官人不得不解釋說:「我家向來半儒半商,我既成年自立,讀書之餘也要想法營生謀利。

  我發現揚州城這個地方非常適合經商,想在揚州有所發展,所以就考慮多了點。」

  半儒半商?王家?陸君弼忽然想到了什麼,驚叫道:「莫非你是蘇州東山王家的子弟?」

  蘇州城最有名的半儒半商家族,當然就是赫赫有名的東山王家了。

  對於這個宰輔之後、恩蔭三代為官、又富又貴的名門,連遠在揚州的陸君弼也有所耳聞。

  可以說,所有商人都想活成東山王家的樣子。

  難怪這位王朋友有把握前來揚州打點關係,果然也是有底氣的。

  林大官人便回應說:「陸朋友不要問了!在下如今一事無成,在外不會說出家門,以免家門蒙羞。」

  陸君弼笑道:「我懂我懂,王朋友想低調做人。」

  然後立刻又說:「如果王朋友想在揚州經商立業,我倒是有一條容易的路子。」

  林大官人雖然不需要別人指點,但還是很好奇的問道:「什麼路子?」

  陸君弼低聲說:「我認識一個姓汪的大鹽商,膝下無子,只有一個獨女。

  王朋友應該還沒有成親,如果能與汪氏聯姻,何愁不能在揚州立業?」

  林泰來:「」

  有那麼一瞬間心動了,但是又按了下去。

  他的結婚志向可是官宦家族的大小姐,怎麼能被大富豪所誘惑。

  陸君弼又補充說:「汪家的財力即便與鄭之彥比較,也相差不遠。」

  林泰來強忍著答應的衝動,否定道:「算了算了,大丈夫安身立命事在己為,豈能寄託於女方。」

  陸君弼勸道:「王朋友何必如此迂腐,如果不是覺得合適,我就不會提出來。

  我可以告訴你,汪家的財力絕對不會辱沒了王朋友你的身份。

  而且我真心以為,這是兩全其美的好事情,汪家也會欣然同意。」

  若能與赫赫有名的東山王家聯姻,鹽商汪家沒有道理不答應。

  所有賺了大錢的鹽商,無一例外都在拼命往仕途、文壇、聲望等方面下力氣經營。

  不然鄭之彥費那麼大力氣重修平山堂,又搞征詩活動圖什麼?

  林泰來也沒想到,隨便交交朋友,還惹出了這樣的事情。

  十動然拒的說:「汪家偌大家業,既然只有一個女兒,還是招個贅婿最好。

  就像我們蘇州虎丘徐家的泰時老爺,就招了個叫范允臨的秀才為贅婿。

  而我王禹聲沒有當贅婿的意向,所以就不合適了。」

  陸君弼沒再繼續勸,但心裡一直在合計著。

  他和汪家還是挺熟的,有那麼一點拐了七八道的親戚關係。

  一會兒把這位王禹聲朋友送回住處後,要連夜趕緊去拜訪汪家。

  如果汪家真對結親有興趣,就該儘早出手,先下手為強,哪怕用點手段也無所謂!

  東山王家的未婚年輕子弟,而且還是准秀才優質股,八成就是王鏊那一支的,可遇不可求!

  就算砸個幾千兩齣來,換回一個與蘇州東山王家結親,也是血賺不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