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倭國天皇密信

  馮勝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竟然會收到倭國天皇的密信。【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當然,這個密信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裡面的內容。

  按照倭國天皇的說法,只要大明這邊願意配合借兵,兩相聯合之下,將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給弄垮,倭國這邊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

  「誠兒,你說倭國的天皇,他是想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讓我們去配合他呢,難不成是說要把九州島都劃分為我大明管轄。」

  「難道他們還指望我們在之後,還會讓權勢都掌控在這天皇的手中。」

  馮勝對旁邊的侄子馮誠問道。

  看起來好像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我都已經打到你家裡來,你卻突然濃重的迎接過來。

  畢竟對於天皇來說,現在的倭國,是完全掌控在足利義滿的身上,想要怎樣,就要怎樣。

  後小松天皇已經清楚,只要是象徵權柄的上皇居所建設完畢之後,下一步就是逼著自己退位了。

  後小松天皇心裡清楚,倭國對於大明來說,跟流放之地沒有任何的區別,四處都是荒蕪的景象,更不要說馬上就要開戰了。

  大明根本看不上倭國,如若是強行收納進來,反而是會給大明增加巨大的負擔。

  「叔父,我倒是覺得不像有詐,足利義滿權傾朝野,這位天皇尋求來自外界的幫助,也非常的那正常。」

  「反正不管是如何,只要小心謹慎一些,自然不會出什麼問題。」馮誠分析著說道。

  馮勝聽完之後點點頭。

  倭國的天皇對於倭人百姓,可謂是頂禮膜拜,這種事情,不太可能有詐。

  「便跟他們好好玩玩吧,到時候就知曉了。」

  ......

  姚廣孝這邊,在經歷颶風之後,損失也比較慘重。

  兩萬多人的折損,是根本沒有想過的數字。

  本來高麗軍就弱,這麼一整,士氣可謂是徹底的消散了。

  「衛光,你說我們現在,是不是也要跟燕王他們一樣,集結兵力,開啟征伐。」

  聽著姚廣孝的話,衛光卻是皺眉說道:「末將倒是覺得,現在並非是一個好的時機。」

  「經歷颶風之後,許多農田都已經被徹底毀了,糧食是接下來要面臨的大問題。」

  「若是沒有足夠的糧食,即便地盤再多,也都是累贅,無法養活。」

  姚廣孝點點頭,確實沒有要現在搶地盤。

  怎麼尋找到可靠的糧食,才是現在的關鍵。

  「現在糧食不夠,錢也不好拉,貧僧還記得,之前似乎有跑海上的行商,似乎想要交易。」姚廣孝問道。

  衛光點點頭:「確實如此,之前便有很多人,想要低價收購我們得來的貨物,不過都被末將趕走了。」

  姚廣孝道:「全召集回來,而後通稟所有的將士們,把自己的戰利品全部拿出來,看有沒有路子,運送一些糧食過來。」

  衛光先是愣了下,而後才反應過來:「法師好想法。」

  商人最是自私,大部分的商人都是如此。

  這種自私,是沒有國界的劃分,不管是大明還是倭國,都是如此。

  所以姚廣孝準備聯繫倭國商人,只要錢給得足夠,就不怕沒有糧食運來,對於現在的高麗軍來說,財物什麼先放一邊,填報肚子才是真的。

  ...

  大明,坤寧宮。

  朱英看到面前的朱高熾,笑著說道:「許久未見,最近熾弟看來又胖了不少。」

  朱高熾原本還有些忐忑,不知道朱英這裡到底有沒有什麼變化。

  畢竟父王去了倭國,有些事情,遠不是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這讓朱高熾本身也很侷促。

  不過就這麼簡單一句,迅速的又拉進了兩人的關係。

  「多謝大兄關心,最近在王府吃得好,睡得好,不知不覺又長肉了。」朱高熾自嘲的笑道。

  他都不知道自己往後會變得有多胖去。

  一番寒暄過後,朱英便開始切入正題。

  因為大明和倭國的開戰,導致現在周邊國家的勢力,也有很大的動盪。

  草原上就不多說了,目前亂象雖有結束的徵兆,但也不是說一時半會就能徹底平息的。

  主要表現在東南亞等地區的國家。

  安南那邊傳遞過來的情報,目前也開始混亂起來。

  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

  現在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實力越發雄厚起來,在有了足夠的兵力之後,自然就是對外擴張。

  他們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攔截向大明朝貢的使團。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他們已經不再是隸屬於大明的附屬國了。

  雖然之前,早就已經對大明俯首稱臣,但是契約這等東西,在國與國之間,可謂是完全沒有信任。

  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

  朱英現在大力發展造船,基本上就是要開始肅清這些不安分的力量。

  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大明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大國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

  在這種形勢下,目前大明是採取「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外交政策。

  打造一支強大的船隊,如同歷史上鄭和下西洋一般,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

  從而把大明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貿易環境,提高明朝的大明威望。

  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也是有很強的目的性: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如鄭和下西洋般,現在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麼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

  歷史上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

  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

  目前各國都積極到大明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

  據統計,永樂在位二十二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三百一十八次,平均每年十五次,盛況空前。

  更有文來、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四個國家先後七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十八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三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大明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

  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

  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大明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

  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

  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

  在印度古里,大明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

  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

  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

  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是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

  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

  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闢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

  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為簡單快捷。

  所以目前的朱英,打算就是提前打造出鄭和船隊,開始游威各國。

  大明現在差不多是要兩邊開戰了,若是把東南亞等小國,還有西域的諸多小國全部牽扯進來。

  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就很不友好了。

  所以發展商業,是現在的一個主要方向。

  而在這其中,不是說想想就可以隨便,關鍵是還要有人去實行。

  「大兄的意思,是要愚弟來負責對遼東後勤,還有造船事宜?」

  「不行,這不行,以愚弟的能力,根本無法勝任這其中之一,更何況是兩個同時兼任,這萬萬是不行的。」

  朱高熾是猜到,這次大兄的召見,很有可能要重用自己。

  這一下子,也來得太重了吧,在聽完大兄的想法之後,朱高熾頓時就感覺到了如山的壓力,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

  「為兄自然是相信熾弟的,在我的心裡,熾弟當是有這個能力,完全可以處理好這兩件事情。」

  「當然,也不是說一下子便完全的弄好,這裡面有一個過程,熾弟也需要一邊實施一邊學習。」

  朱英笑著說道。

  能夠在靖難之役開始,一直監國,還能支持朱棣數次親征,可見在管理方面,朱高熾有著很強的天賦。

  現在只是剝離出兩個小塊,跟監國比起來,完全不是說一個級別,這又有什麼不能做的。

  「大兄莫要開愚弟的玩笑了。」朱高熾拱手作揖,苦笑著說道。

  朱英正色道:「我可沒有跟你開玩笑,別人不知道你的才華,我還能不知道嗎。」

  「這兩件事在為兄看來,熾弟是絕對可以信任的,難不成熾弟不想幫為兄分憂不是。」

  話都說到了這份上,哪裡還有朱高熾拒絕的可能。

  只能無奈苦笑著應下了。

  朱高熾走後,朱英越發的感覺到自己的身邊,缺少可用的能臣。

  單靠自己個人,很難說全方位的去把控。

  可是就現在而言,朱英的時間確實太短了。

  從入宮到現在,也就堪堪一年的時間。

  回想這一年的事情,朱英發現自己真正掌控的事情,其實是非常之少。

  很多情況下,都是把建議直接就提供給了老爺子,讓老爺子去安排人進行實施。

  而對於朝堂上的官員,除了幾個尚書之外,連侍郎都有些不熟悉。

  然而真正實施這天下治理權力的,並非是皇帝本人,是現在每天早朝,在奉天殿裡,老爺子的威嚴下戰戰兢兢的臣子們。

  這一塊,一直都是朱英所忽略的點。

  這是一種下意識的忽略,因為本身的朱英,不喜歡這種繁瑣的交流,更多的想法,是要達成高效。

  受到信息傳播速度的限制,朱英的想法,明顯是很難實現的。

  看了看天色後,左思右想,朱英決定去跟吏部尚書詹徽聊聊。

  作為掌控天下官員任免,升遷,降職等一些列重要的人事調動,詹徽幹了這般多年,對於這些事應該早已爛熟於心。

  目前已然是官員下班,朱英喚來馬車,乾脆直接到吏部尚書詹徽家裡去。

  ....

  吏部尚書府。

  這是一個五進的大宅院,就如今的京師來說,可謂是寸土寸金。

  不過尚書府並非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只為當朝的尚書提供,一旦致仕,也就意味著沒有繼續住下去的權力。

  「老爺,何事如此愁眉苦臉呢。」

  一名美貌的少婦,走到正在涼亭里喝悶酒的詹徽問道。

  詹徽端起酒杯,復又放下:「現如今太孫殿下歸來,按照陛下的意思,是要去遼東那等苦寒之地歷練一番。」

  「今日我查看卷宗,發現在太孫殿下那裡,似乎沒有自身的官員,而去遼東,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員前往。」

  「老夫添為吏部尚書,太孫殿下想要了解官員們的你一些底細,自然便會找到我這裡來。」

  「這是個得罪人的差事,那等苦寒之地,跟流放又有什麼區別,哪裡有官員肯去,一個個躲避得如兔子那般快。」

  少婦是詹徽的側室,聞言後想了番說道:「老爺,妾身倒是覺得,這是個好機會。」

  「是老爺接觸太孫殿下最好的時機。」

  詹徽搖搖頭:「太孫殿下可不比普通人,一雙慧眼如炬,輕易就能看出破綻。」

  「況且過早的投奔太孫殿下,也不見得是一個好事情。」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