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現在就得把名分定下來

  回到坤寧宮後,朱英才發現自己有些操之過急了。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從馬拉火車的想法出現,然後和老爺子進行交談,這中間的時間,總共不到小半個時辰。

  朱英根本沒有進行一個完整的思考,定下適合大明的方案,就直接述說起來。

  沉下心思後,朱英細細的琢磨一番,大致的方案就有了想法。

  馬拉火車是肯定要做的,但是木軌的損耗,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只能作為過渡,而不可能大面積使用。

  要讓老爺子,包括大明所有的勛貴,看到軌道所帶來的利益,且煉鐵工業的出現,才能夠大面積旳鋪設來開。

  目前完全可以先鋪設一條從京師到北平的軌道。

  之所以首先在北平,是因為對現在的大明來說,草原才是最大的威脅,只有將這個最大的威脅降低後,大明所有人才能看到軌道所帶來的利益。

  個中關鍵,便是速度。

  從京師到北平的直線距離,大約是一千公里,兩千里地,實際上繞路肯定要更遠一些,至少也是繞上兩三百里地了。

  古代大軍的行進速度取決於最慢的輜重速度,約莫在日行四十里地到五十里地左右。

  這也就是意味著,日行五十里地計算,軍隊從京師出發,抵達北平,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

  這是最小的估值了,實際上加上整頓軍備,還有天氣因素的影響,能在兩個月內抵達北平就算是不錯沒耽誤。

  大明如今馬車的速度,每日大概可以行進越兩百里地的樣子,實際上當然要更少一些,一百多里地應是正常平均速度。

  假設鋪設出從京師直達的北平的木軌,那麼將會出現一個怎樣的情況?

  首先是馬,自然不可能是幾匹馬,至少都是十二匹馬甚至更多,這樣才有足夠的動力源。

  在馬夫的駕駛下,這些馬會一直沿著木軌的方向奔跑。

  且這種行進,是晝夜不斷的。

  一直不停馬肯定是吃不消,這個時候保持馬的動力,只需要在路過驛站的時候進行馬匹的更換便可以繼續。

  這個過程,就像是六百里,八百里加急一般,馬夫也需要跟著替換接力進行。

  但這有一個好處,木軌的痕跡,哪怕是在夜間都可以一直行駛,不至於迷路,即使可能會慢上一些。

  多車輪的使用,也會讓馬跑起來更加的省力,拉動更多的載重。

  這意味著軌道帶動的車廂,每天的行進路程可以達到三百多里地。

  從京師到北平的兩千多里路程,從原本的兩個月的時間,縮短為七八天左右的時間。

  這些通過馬拉火車抵達北平的將士,精力充沛,下車就能投入戰鬥,而且完全不用擔心後勤的問題。

  只需要攜帶少許的乾糧,後續的糧食馬上就能轉運過來。

  不間斷的運輸,如同流水線一般,隨時都能將軍隊調集過去。

  這還是從京師抵達北平,沿途中加入的軍隊,只會更快。

  軍事上如此,這麼一條木軌帶來的經濟效益,更加的超乎想像。

  這和大運河實際沒啥區別。

  非戰時期可以起到溝通南北的作用,對於解決目前大明南北漢人尖銳的矛盾關係,有著顯著的效果。

  定都南京的朝廷,和北面的地域問題將會得到改善,朝廷對於北方地域的掌控力,也會隨之增強。

  木軌在大量使用下,所產生的養護成本,單單就溝通南北經濟利潤,完全足以抵消。

  木軌隨後再可以進行升級。

  比如在木軌上包上鐵皮,這般耐久也會持續提升,沒那麼容易損壞。

  持續過渡到鐵軌的到來。

  當然木軌也不是說一條軌道從頭到尾直通到底。

  可以理解為後世公交車站的概念。

  若遇河流,自然就是下車搭船,若遇大山,便就步行爬山。

  靠現在的人力去挖一條隧道,那完全就是異想天開了。

  遇到不好假設木軌的地段,軍隊就採取急行軍的模式,然後上了車開始歇息,使用乾糧。

  就算是延長一些時間,也能極大程度的縮短整體所用時間。

  木軌的維護交給木軌通行附近的村子,為其適當減輕賦稅,這般算下來,養護的成本也不會太高。

  且就一條木軌,對於大明來說,並沒那麼大的負面影響了。

  「本不該這麼著急。」

  朱英有些懊惱。這還是他第一次見到老爺子發火,卻是因為他自個還沒理順,便就開始講述了。

  「看來得等老爺子氣消了,再尋個時機述說。」

  想到這裡,朱英便拿出筆墨,開始書寫關於木軌的優化方案。

  木軌的施行,只有趁著老爺子還在的時候,才可以實施。

  就像是之前的諸多計策,新以工代賑,軍政分離,攤丁入畝,高產作物,科舉改制。

  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立即開始。

  還需要一段漫長的準備過程。

  番薯至少得種一年,才能產出足夠的糧種。

  科舉改制,新編撰的書籍傳播及學習,沒個一年半載也無從開始。

  朱英之所以一股腦的將這些計策說出來,便就是要早些定下基調。

  唯有把基調定奪下來,大明前行的道路,才會這般一直不斷的走下去。

  不然真等老爺子駕崩再提出來,可就沒這般簡單了。

  現在是洪武二十五年,原歷史上,朱元璋駕崩於洪武三十一年。

  即使這些事務,還沒真正施展開來的時候,老爺子就駕崩了,但終歸留下了名分。

  可別小看了這個名分,換個說法,這也叫祖訓。

  但凡後面有敢跳出來反對者,朱英下令吃個席,也不會引發太大波瀾。

  .......

  「你說咱剛剛,是不是對大孫的態度,過於嚴苛了一些。」

  華蓋殿裡,桌面上的飯菜已經收拾乾淨,朱元璋的火氣也平緩了下來。

  過了沒多久,朱元璋就為剛才呵斥大孫,感到有些後悔。

  朱元璋有些擔心,好不容易培養的爺孫情會讓這件事情,導致出現間隙。

  「其實說服大孫,也不是沒有辦法,他既然覺得木軌可行,那咱完全可以先製作一條十來里地的軌道,然後給大孫看看。」

  「當大孫知曉了有多麼勞民傷財後,自然會打消念頭。」

  未待旁邊的劉和回答,朱元璋就開始自顧自的說了起來。

  劉和聞言有些惶恐,這事也不敢沉默,微微遲疑一下猶豫著說道:「陛下,老奴也不懂這些,不過陛下方才說道,老奴覺得極為可行。」

  「短短十來里地,也耗不了多少錢糧,到時候長孫殿下,自然就會明白陛下的一片苦心。」

  朱元璋輕輕點頭,而後有些感嘆道:「咱大孫的這個脾氣,真就是跟犟牛一般,咱都好說歹說,硬是不肯回頭。」

  「劉和你便幫咱看著些大孫,尋個時機,咱再跟大孫好好聊聊。」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