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外,有輕陰乍起,未是斜陽。
劉基緬懷著過去,曾經的自己對元廷徹底失望,曾夢想在倒元的戰爭中可以覓個封侯,想想隆中諸葛,濟弱扶危。
自己當初選擇朱元璋,並臣服於他之下,何嘗不是「濟弱扶危」?
要知道,當年的陳友諒可比朱元璋強太多了,陳友諒帶著船隊已經到了應天城外。當時應天城內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想要逃走、投降,是自己對朱元璋說:
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
崢嶸的歲月里,自己想當諸葛亮那樣的人,輔佐明主,運籌帷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鄱陽湖的烽火連天,元廷的分崩離析……
為了大明王朝,我劉基劉伯溫也出過力,只可惜,最終只是個伯爵,萬里封侯的夢終是破滅在了蒼老的歲月里。
顧正臣指了指棋盤,淡然一笑:「誠意伯,天時不在你,這人和——你也沒守住啊。」
劉基低頭看去,不由愣住。
只顧著遐想過去,卻不料被人恍了神,竟下錯了棋,出了破綻,被顧正臣給盤殺了一片。
劉基丟下手中的棋子,無奈地搖了搖頭:「終究還是敗給了昏招。」
顧正臣看著失落的劉基,笑道:「誠意伯有什麼好失落的,說不得過個幾百年,你與諸葛孔明並列,成為民間仰望的智慧化身。帝王將相多,可帷幄千里,謀略江山的劉伯溫,大明只有一個。」
劉基看著顧正臣,皺眉問:「你知幾百年後事?」
顧正臣搖頭:「這誰人知道。但我想——應是如此。」
劉基目光深邃地看著顧正臣:「我看人無數,望氣有道,唯獨觀你不明朗,似是置身重重迷霧之內,甚至還曾對你卜卦,皆是撲朔迷離之象。病重居留金陵,依舊命我兒打探朝廷動向,尤其是關於你的消息。」
顧正臣微微偏頭,審視著劉基,問道:「誠意伯想說什麼?」
劉基呵呵一笑,疲憊地靠在枕頭上:「你很聰明,聰明到了有些時候讓我們感覺自己很愚蠢,就如你打造的雙人床、戰術背包、嬰兒車、新式爐子等等。總有種錯覺,你的聰明並不是來自於你的智慧,而是來自你的見識,似乎你早就知道這些,認為它們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才信手拈來……」
顧正臣悚然一驚。
好一個恐怖的劉伯溫,他似乎看穿了一切,卻又自我否定,認為這些荒謬的想法是錯覺!
劉基看不到顧正臣的神情,他正在低頭撿拾起棋子,長長嘆了口氣,問道:「顧縣男,你是不是遇到過傾囊相授的異人?」
顧正臣搖了搖頭,看向劉基,反問道:「聽聞誠意伯少時好學敏求,聰慧過人,難道這滿腔經緯之術與才情,是異人相授?」
劉基擺了擺手,嚴肅地說:「大不同,劉某少年求學,有先生,有同窗,有世人知。而朝廷對你的文書記錄,最早也不過是顧家落戶藤縣。在落戶藤縣之前,你們一家人在哪裡,經歷過什麼,跟誰有過往來,無人知曉。」
顧正臣收斂了溫和,語氣變得凌厲起來:「誠意伯,不是無人知曉,而是沒有人在乎小人物的生死。不說在藤縣,就是在金陵內外,誰又會去記錄一個老農的生死,誰會留意一個小販來過?曾經的苦難加在了這一片大地上,我看到過死亡,也翻閱過史書,知道唯有強國盛世方不為人欺!」
「不是什麼異人成就了我,而是我不想看到恥辱的一幕幕上演在這一片土地之上,不想看到有人殺了漢家男兒還洋洋得意,不想看到這裡燃燒著烽火,那裡遍地枯骨!智慧也罷,見識也罷,隨誠意伯言說,我要做的只是——輔佐皇室讓大明走向盛世!你可以質疑我的出身,質疑我的學問,但不要質疑我的立場。」
異人?
這世上當真有異人嗎?
這是個說不準的事,比如鬼谷子,這個傢伙就很鬼,弟子五百,雖然比不上孔子弟子三千,但點幾個名字全是一等一的名人,比如軍事家龐涓、孫臏,縱橫家蘇秦、張儀,仙道家茅蒙、徐福,據說毛遂自薦的毛遂也是鬼谷子的弟子。
還有與鬼谷子齊名的黃石公,傳授《太公兵法》、《黃石公略》於張良,這才有了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
不管有沒有異人或隱士,都與自己無關。
在自己身後,不是某一股力量或學說的代言人,而是大明!
劉基認識到自己錯了,拱手道:「是我想太多,只是你的一些舉動令人匪夷,仔細思索又覺合情合理。就以四腳帳冊來說,看似是簡單的改進,實則是一套記錄、核算、稽查完整的改變,很難想像,這是一個人坐在書房裡創造出來的。」
顧正臣臉皮早就練厚了,頗有些「恬不知恥」地說:「那,你現在就見識到了。」
劉基笑了。
夜色來時,天有些涼意。
顧正臣看著睡著的劉基,扯了扯薄被,然後起身上了舵樓,對張赫問道:「陳大河、王浮屠他們都跟上了嗎?」
張赫指了指西面:「所有商船都跟在後面,不會遺漏一隻。」
顧正臣站在舵樓上看,借著月光也只看到了遠處寥寥幾艘船,不由嘆道:「沒辦法望遠,總歸是有些不足。」
張赫呵呵笑道:「對誰不一樣,我們看不遠,敵人也看不遠。」
顧正臣看向張赫,直至張赫收斂了笑意,才開口:「張指揮使就沒想過,若是我們可以先一步觀察到敵人,提前調整好航向,做好戰鬥準備,會不會更為有利?」
張赫有些茫然:「話雖如此,可瞭望軍士只能看那麼遠……」
顧正臣想了想,和張赫說這些沒用,於是問道:「王枝在這條船上嗎?」
張赫點頭:「在。」
「讓他來見我,現在。」
顧正臣安排下去,然後回到了甲板上,盤坐在劉基一旁。
王枝聽聞顧縣男找自己,連忙起身跑了出來,恭恭敬敬行禮:「顧縣男。」
顧正臣示意王枝坐下,沒有顧忌一旁睡覺的劉基,對王枝道:「王主事知道這次去泉州府的緣由吧?」
王枝點頭,從懷中取出一份文書:「吏部發了文書過來,說是泉州府開海,急需在晉江城打造新的官窯燒制陶瓷以出海貿易。故此將我與一干匠人調往泉州晉江,聽憑顧縣男差遣。」
顧正臣沒有接文書,而是認真地說:「我與王主事有過一面之緣,想來沒有忘記吧?」
王枝挺直身板:「自不敢忘!」
那是在朝廷設置寶鈔提舉司之後不久,在句容當知縣的顧正臣被調回金陵擔任寶鈔提舉司副提舉,後來他與工部尚書李敏一起到了琉璃廠,安排匠人燒制了放大鏡。負責接待他們的便是自己,在那之後不久,自己就收到了皇帝「再造一批放大鏡」與「禁止外流一塊」的旨意。
顧正臣繼續說:「在抵達泉州晉江之後,官窯起,第一件事不是燒制陶瓷,而是再造一批放大鏡。」
「再造,可是陛下有旨意……」
「這文書上沒告訴你,聽憑我差遣?」
「這是吏部公文,非是陛下……」
「那你認為,吏部公文為何會加上這一句?」
王枝明白了。
平日調令文書絕不會加這麼一句,因為該誰管是有規定的,你去當主簿,自然只能歸知縣管,不用多說。而吏部莫名其妙加上了這句話,顯然是皇帝特意安排的。
為了打消王枝的顧慮,顧正臣還是說了句:「此事陛下已是特許。」
王枝放心下來,問:「那製造多少放大鏡合適?」
顧正臣想了想,說道:「製造一批厚度不同的放大鏡,一定要確保潔淨裡面無氣泡、無顏色。至於數量,每種厚度先製造一百吧。」
對於望遠鏡這東西,顧正臣只知道凸透鏡可以構成,但具體使用哪一種鏡片,鏡片厚度對使用效果的影響如何,顧正臣並不甚清楚,需要一次次組合實驗才能敲定。
在王枝走後,顧正臣看向劉基,嘴角微動:「就沒想著避開你,何必裝睡如此深沉?」
劉基翻了個身,看著顧正臣,問道:「你知不知道我是病人,睡眠很輕,還帶人在這裡議事?」
顧正臣指了指船艙:「你回船艙找兒子,我回船艙找夫人,如何?」
劉基躺好,看向天上的橢圓明月,問道:「放大鏡是什麼東西?」
顧正臣跟著躺了下來,枕著雙臂:「放大鏡,就是可以將東西放大。」
「如此神奇?」
「還有更神奇的,有一種東西叫做望遠鏡。」
「能望遠?」
「自然,誠意伯要不要與顧某定個君子約定,等我制出望遠鏡時,你能用上它。若是食言,便是非君子。」
「呵呵,這個約定,我可不敢應下啊,怕死了失約,怕活著受罪。你的好意我領了,但我這條老命若是一直苟延殘喘,怕是連最後的體面也留不住嘍。」
顧正臣看著撫摸右腹的劉基,清楚他早已看穿了一切,這個智謀無雙的老人,終沒有一個風光的結局。
送一程,再一程!
直至逆流而上,抵達青田縣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