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尖踢斛也就罷了,可以理解,畢竟是公開的「潛規則」,但在斛和稱上還做手腳,這就有點過分了。
周大祿看著發脾氣的顧知縣一點也不著急,這斛不是自己提供的,是縣衙戶房給的,你要查,那隨你。
戶房陶庸有些意外,看向駱韶,不明白縣尊這是發什麼脾氣,縣衙多大一筆錢都在這裡收,幹嘛和錢過不去?
何況這些事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了,百姓都習慣了,知道多準備糧食送來,縣尊幹嘛還計較這些?
駱韶嘆了一口氣,很顯然,縣尊過於剛正,他既然給了養廉銀,自然不可能繼續容忍淋尖踢斛這種事繼續存在,更不允許糧長藉此欺民。
但縣尊忘記了,細水才可長流。
沒錯,籍沒郭家所得錢財數額巨大,足夠縣衙運轉一段時日,可縣尊花錢的本事也是大,三大院每個月都需支給不少錢糧……
縣衙未來的養廉銀哪裡來,從這淋尖踢斛中踢出來不是挺好?每年都能踢兩次,一次吃半年,妥妥的,反正百姓不會說什麼,早就適應了。
適應了就不改?
顧正臣不答應。
在查清斛是四斗七升容量,秤與秤砣也不精準之後,顧正臣命令里長找來斧頭,直接將斛與秤桿給劈了,秤砣丟在了一旁的池塘里。
一把火,燃了起來。
看著燃燒的斛與秤桿,顧正臣當著眾百姓的面宣布:「自今日起,句容平斛收兌,毋許縣衙吏員、糧長借端留難,恣意淋踢!若是再有人敢踢斛,本官定打斷他雙腿!平斛四斗,秤斛佐證,里長、老人督查,糧長協助朝廷徵稅,只准征朝廷規定稅額,多收一勺米,那就是——違律亂法!本官決不輕饒!」
周大祿臉色很難看,縣太爺這是在警告自己啊!
百姓聽聞,歡呼雀躍。
平斛收兌,可以省去百姓不少負擔,別以為只是少繳幾斗米的小事,這些米對百姓家很可能是性命攸關的大事!
顧正臣看向駱韶:「你是縣丞,主徵稅一事,這件事你來通報各糧長,同時告知里長、老人,自今日起,句容絕不允許再出現一起淋尖踢斛之事,百姓該繳納多少糧,就是多少糧,一切按由帖來走!目前已收秋糧中,多收部分悉數糧還給百姓!」
「納稅是天下百姓的本分,他們都是大明最善良的順民,最勤勞的百姓!為官者,不可因私而加重百姓負擔!該他們的稅糧,他們定會想盡辦法足額給出,不該他們給的稅糧,緣何要讓他們承擔?諸位鄉親記住,只要我顧正臣在句容一日,你們的稅糧便全部按由帖告知繳糧,若有問題,准你們敲鼓登聞!」
「青天大老爺!」
周大感動不已,拉著兒子直接跪了下來。百姓跪了一片,感恩戴德。
顧正臣有些悲傷。
傷害了他們多年,只不過是停止罪惡不合法的傷害,他們便認為這是恩。
這世上,哪裡再去找如此淳樸的百姓?
唯我華夏而已。
這些淳樸,讓他們承受了太多。
可也正是這些淳樸,讓華夏王朝得以安穩的發展,讓華夏文明得到延續。
歷史是群眾創造的,可歷史書中記載的人與事,往往是帝王將相,很多人忽視了底層的他們。
哪怕是老朱出身農民,可他也出賣了農民,重用的里長、甲長、糧長,不是大地主,就是小地主,或是富農,絕大部分不是貧苦百姓。
地主與富戶對尋常百姓如何,不用說也清楚。
這也不怪老朱,他已經從農民階層躍遷至了大地主階層,還是最大的地主,自然需要維護地主家的利益。
但老朱與其他帝王還不同,其他帝王維護地主群體的利益,可在老朱眼裡,這些地主群體似乎對自家威脅與傷害更大,遠遠比百姓家帶來的傷害更明顯,所以這也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老朱重百姓輕地主,親百姓疏地主……
當然,這裡的地主,更多指的是開國功臣、浙東富紳。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顧正臣必須在戰隊時表現得更明顯一點,跟上大老闆的步調。
對於自己而言,句容是塊試驗田。
若是治理句容成功了,自己可以摸索出一條路來,未來甚至可以將這一套辦法,改良至州、府、行省,乃至大明疆域!
只是這一條路還很漫長,也需要太子與皇帝的支持。
既然生在大明,顧正臣就絕不允許野豬拱過山海關,不允許倭寇再亂東南!雖然很多事出現的年代有些晚,但犁庭掃穴,一勞永逸,也是一樁好事吧?
再不濟,也要將這大明建設得強盛,讓日月光輝,照耀在這一片土地之上,讓每一個人都驕傲地喊出:
我是大明的子民!
而這一切的奠基人,是大明最底層的百姓。
只有解決了百姓根本的吃飯問題,才可能締造出一個盛世大明!
顧正臣看著這些樸實的百姓,握了握拳頭。
老朱善於頂層設計,有魄力大刀闊斧改制,甚至連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度說廢就給廢了。但老朱不善於底層治理,這是他的短板,也是老朱家的短板。
一個強盛的大明,不補齊這個短板不可能走上巔峰。
只是現在的自己還很弱小,但弱小不代表毫無作為!
顧正臣看向駱韶、楊亮等人,正如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一樣,想要治理好句容,必須做好縣衙官吏的功課。
不統一思想,不確定好標準,說不得還會出現縣衙夥同里長、糧長等盤剝百姓的情況。
是時候給他們上上課了。
顧正臣並沒有深入調查斛與秤的問題,也沒有深入調查淋尖踢斛的問題,說到底,這件事查到最後,必然會查到縣衙。
這件事追究責任沒意義,真正需要擔責任的是上一任縣衙官吏,不過這些人都死了。
監督完南周百姓繳秋稅之後,顧正臣招來糧長周大祿,態度強硬地說:「不管以前你們如何協助收糧解運糧食,如何彌補途中損耗,但在本官治下,途中損耗由糧長自家承擔,你若不滿,大可去奉天殿告狀,或請旨辭去糧長一職!本官不介意將這份職責收歸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