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轉向旁邊鎮定自若的李承影大聲說道,「現在已有大半數民眾進入營地獲得庇護,我們必須立刻鳴金收兵,否則一旦那群敵人騎兵衝上來……」話未說完,但其中含義不言而喻——若是再拖延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面對如此危急的情勢,李承影並未動搖其堅定的信念與決心。
他直視前方,語氣平靜而堅決:
「不行!我是大明之子,你是大明的英國公,我們的職責就是守護這個國家及其人民。
只要還有哪怕一位百姓未曾安全返回,我們就不能放棄,不論前路多麼艱難險阻。
即便只剩下最後一口氣力,也要挺身而出成為擋在危險前面的最後一道防線!」
這段擲地有聲的話語,不僅傳達出了他對國家和人民深深的愛,同時也激勵著在場每一個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勇往直前。
李承影的話音剛落,頓時讓站在營牆之上的眾人肅然起敬。
每個人都默默地低下頭,對這位將領投以崇敬的目光,內心充滿了敬佩與感慨。
此時此刻,出營的明軍已經基本將混在百姓中的瓦剌士兵清除乾淨,這些士兵像獵犬一樣穿梭在人群之中,迅速地識別出潛藏其中的敵人,並果斷採取行動。
而那些驚魂未定的老弱婦孺則被有序組織起來,向著營地內部撤離,每一聲嬰兒的啼哭、婦女的啜泣都讓人心頭一緊,但也增添了幾分人間真情的溫暖。
他們現在馬上就要直面後方如烏雲壓境般迫近的瓦剌騎兵了!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感幾乎可以讓人窒息。
「列隊!」
雖然秦盛並未聽見營牆上關於生死的討論,但他深知自己作為大明將軍的責任所在——不論接下來面對何種困境,在沒有接到撤退命令前都必須帶領手下弟兄義無反顧地向前衝鋒,這是屬於他們軍人應有的擔當。
隨著他這一聲鏗鏘有力的喝令,剛剛走出大營門不到數百步遠的三千明軍戰士立刻停止前進的腳步,開始整齊劃一地排列起來,組成堅固無比的防線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戰。
只見盾牌手舉高盾牌緊密相接形成鐵壁銅牆般的屏障。
長槍手握緊手中鋒利的武器,隨時準備給予突進者致命一擊。
弓箭手則彎弓搭箭指向遠方,靜待目標出現……每一個人都顯得無比專注且勇敢。
就在這個關頭,「末將願率五百神機營兄弟出營助戰!」
張輔單膝跪地,右手放在胸前抱拳鄭重其事地提議道,眼神中閃爍著決絕的光芒,已經做好了一去不復返的心理準備。
此言一出立即引來周圍同僚讚許的眼神和輕嘆聲。
然而——
「不,張先生請留步。
如今這局勢下,若再派遣兵力外出迎敵恐怕只會增加不必要的犧牲。」
李承影看著面前那群身披重甲、面容堅毅但卻透出些許悲哀色彩的三千名士兵們堅定卻又無奈地說。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尤其是對於那些自願為國獻身的人來說。」
沉默良久後,「可是先生……我願意替國家承擔這個後果帶來的罪責!」
天順帝終於鼓足勇氣打破沉默緩緩說道,語調中既有對當前形勢嚴峻性的認識也有想要挽回局面的決心,更飽含著對這片熱土深沉無盡的愛意。
營牆上的眾人聽到這話,心中頓時湧起了複雜的情緒,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擊中,久久不能平復。
天順帝此舉,竟然要將拋棄百姓於不顧的歷史罵名攬在自己身上!這不僅僅是一個決定,更是一種對責任的擔當。
在這戰火紛飛、生死難測的時刻,他願意用自己的名聲和未來來換得這些平凡民眾的一線生機。
「不用!」
李承影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在這緊張的氛圍中顯得尤為突出,「我所做的一切決策,我都能夠承擔其後果。
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用這種硬碰硬的方式對抗。
張輔,」他轉向身旁這位老將,「立刻組織人手出營,儘可能快地將尚未撤離的所有百姓往營寨兩側疏散。
同時,讓士兵們在堅固的營牆上準備儘可能多的繩索和吊籃,以便於救助那些處於危險中的無辜生命。
然後,去把那些我讓你提前準備好但現在看來已經忘記了用途的大木箱拿出來。」
李承影的話音剛落,整個軍營仿佛重新煥發出了一種勃勃生機。
很快,按照李承影的指示,數以百計的明軍將士迅速行動起來,他們小心翼翼卻又十分堅決地引領著驚慌失措的人群向兩翼的安全地帶移動。
與此同時,十幾口外表看似普通但卻異常沉重的木質箱子被幾名壯漢搬了出來,放在了秦盛的面前。
看到這一幕,秦盛心中暗自懊惱不已,他怎麼就忘了這麼重要的東西呢?
當接到命令後,士兵們急忙打開了其中一個箱子,裡面赫然露出了一罐又一罐精心包裹好的鐵蒺藜——這是用來對抗快速移動部隊特別是騎兵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然而,當初他們選擇在這片相對易守難攻之地設立營盤時,並沒有遇到過多少正面的衝擊,因此,這項原本可以大顯身手的防禦措施便漸漸被眾人所忽略了。
如今,在這關鍵時刻重新被記起,或許還能夠在未來的戰鬥中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就連當初負責收集這些東西的秦盛,也曾經在心中暗暗盤算過一旦遭遇強敵便只有拼死一戰的念頭。
那時候,他怎麼也沒想到,眼前這堆原本看似毫無用武之地的小物件,竟然能夠在關鍵時刻派上大用場。
當這一想法在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的時候,秦盛內心深處對李承影的敬佩與崇拜更添了幾分。
而且,在準備物資的同時,細心而又極具戰略眼光的李承影早已經安排工匠們連夜加班加點趕製了一批特製投石機。
這批投石機體積並不大,構造也相對簡單許多,遠沒有傳統戰爭中那些重型攻城器械來得震撼人心。
如果按照常規思路,使用這種小型設備最多只能發射出幾斤重的石彈,並且攻擊範圍非常有限,可以說,在面對正規軍的圍攻時幾乎起不到任何實際效果。
然而,在當前特殊的局勢下,這樣的設計卻顯得格外巧妙。
現在正是利用它們發揮奇效的最佳時刻——只見每個士兵都將提前準備好的裝滿了鐵蒺藜的小陶罐穩穩放置於投擲器上,隨後輕輕扳動槓桿裝置……只聽得「呼」地一聲響,一顆顆陶瓷製成的小球體就這樣劃破空氣,向著前方幾十米處的山丘方向精準落去。
儘管由於這些改良過的機器體積小巧限制了它們的有效射程,但是就現階段的任務需求而言卻是剛剛合適。
更重要的是,由於其操作簡便隱蔽性高,所以就算整個布置過程暴露在敵人視線之中,瓦剌一方也難以察覺到其中所隱藏的致命威脅。
畢竟,明軍這次採取此戰術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拖延敵方馬隊前進速度、為後續戰鬥創造有利條件。
因此,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對方提早發現這一點非但不會影響大局反而可能有助於迷惑對手判斷、降低心理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