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一身反骨的皇帝

  夏日農忙的時候到了。

  整個應天府,或者說是整個江南的百姓,都投入到了火熱的農忙之中。

  百姓們需要在降雨之前,將稻田裡已經掛滿穗子的稻穀收割回去,搶在變天之前將一粒粒稻穀裝進糧倉里。

  然後等到幾場雨下來之後,便要繼續忙著將秋天收穫的稻穀秧苗種進地里。

  這便是江南一帶百姓每年裡最為繁忙的季節,被稱之為雙搶。

  搶收搶種。

  百姓們在雙搶的時候,官府也並沒有閒著。

  朝廷指定的賦稅要求還記在帳上,但如今的官府卻不敢搶著衝進百姓家中將那些還未曬乾的糧食拉回到官府的大倉里。

  官府里的官員和差役,現在要陪著稅署在各地的分稅司官員,清點當地當年的糧食平均畝產,還要審查地方上的水利情況等等,助力百姓完成雙搶。

  至於夏秋兩稅,晚點徵收也並非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只是官府如此體察民情,卻反倒是讓百姓們更加積極的去繳納賦稅,再也不需要官府下到村里不斷催促著百姓。

  上林苑監的少師老爺是個厲害的人。

  如今誰家田裡的稻穗,不是長得惹人喜愛。

  沉甸甸而又飽滿的稻穗,將稻杆壓彎,卻讓所有人的腰杆子都挺直了起來。

  交了朝廷定下的額度之後,家裡還能留下許多的餘糧呢。

  再也不必過多的煩憂,繳納賦稅之後,家裡人拿什麼東西果腹。

  「稻穗上的粒數已經很難再有增長,老臣與上林苑同仁如今也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只能是耕種方式上繼續加以改進,尋找新的增加地力的方式。」

  應天城外。

  大明朝功德無量的少師袁素泰,身上穿著官服,雙腿卻是被高高挽起,草鞋上站滿了泥漿半干不乾的樣子,陪著已經習慣時不時溜出宮的皇帝,介紹著當下的情況。

  朱元璋臉上滿是喜悅。

  從很久之前開始,夏日便是皇帝最為喜歡的季節。

  雖然炎熱,雖然人只要出來一趟便會汗流浹背,卻依舊阻擋不了他的喜愛。

  因為夏天是收穫的季節。

  空氣如同熱浪一樣在目光所及之處涌動著,卻又帶來了濃濃的成熟的稻香味。

  一伸手。

  朱元璋的手中已經握住了幾根稻穗。

  稻穗上是顆顆飽滿的稻穀。

  用另一隻手捏住一顆,稍稍用力擠壓,稻殼便從稻米上脫落下來。

  稻米被朱元璋送進嘴裡。

  有些硬,需要慢慢的咀嚼著,便能品味到那一份莊稼的甘甜。

  皇帝不敢浪費,將握著稻穗的手伸出。

  跟隨在皇帝身後的內宮大總管孫狗兒便立馬上前,小心翼翼的將皇帝手中的稻穗用一塊絹布包裹起來,放在胸口貼身的位置。

  朱元璋則是輕聲開口道:「如今已是極好的了。朕還記著,想當年似這等時候,哪裡能看到百姓臉上有笑容的。都在愁著地里收上來的糧食,夠不夠今年繳稅的。」

  袁素泰亦是上了年紀的,對前元時的橫徵暴斂很是熟悉,只是默默的苦笑了一聲。

  在兩人身後,則是跟隨著一名身著紅袍的官員。

  鄒學玉露著笑容,上前拱手道:「如今陛下施仁政,不單單是強令官府緩收賦稅,更是因時因地,若有百姓當年遭了災,便可相應減免賦稅。如此種種仁政之下,百姓又何能不帶笑顏。」

  應天府今年沒什麼大災,只不過是臨著江邊的幾個莊子,入夏前遭了水。

  地裡頭的莊稼那時候已經結穗了,雖說收成不能比旁的地,但也不至於顆粒無收。

  應天府也只是照實將情況和田畝數報到了戶部。

  誰知道,戶部尚書夏原吉轉手便將奏章給送到了內閣。

  隨後一番計算,那些個田地的稅賦就減免了一半。

  這是實實在在的善政。

  袁素泰點點頭,卻是漸漸皺起眉頭:「陛下廣施仁政,乃天下百姓之福。只是老臣擔憂,此舉落在應天尚可推行。若是遍及天下,恐怕地方官府和士紳權貴,會藉此中飽私囊。」

  鄒學玉亦是側目看向皇帝。

  少師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的。

  中央朝廷的政策,大多數時候都會從最底層的百姓落手,但是通過一層層的行政體系傳遞下去,卻又總是會變個樣子。

  下面的人,總會有無數種辦法來應對。

  朱元璋卻是絲毫不曾擔憂。

  望著眼前一片金黃的田地,還有那些彎著腰在莊稼地里忙碌著的百姓們。

  他的臉上只有那一份濃郁的喜悅。

  「錦衣衛的人又多了些,稅署的攤子也鋪的越來越大,朕現在反倒是期待有人跳出來。」

  袁素泰不再說話了。

  皇帝什麼都好,就是動不動就喜歡勾引下面那些人做些砍頭的事情。

  鄒學玉看了眼遠處的莊子,眨了眨眼。

  他又偷偷的看了皇帝一眼。

  隨後才試探著開口道:「陛下,臣有一事……」

  「有事就說,什麼時候你這個暴脾氣的應天知府也變得吞吞吐吐起來了。」

  朱元璋腳步不停,帶著一幫人走在田埂上,微微回頭,側目斜覦了鄒學玉一眼。

  「臣以為……朝廷是否該當議一議戶籍制……」

  說完之後,鄒學玉便跪在了地上。

  空氣一瞬間更熱了。

  朱元璋臉上的笑容依舊,只是眼神卻是漸漸的沉了下來。

  他停下腳步,轉過身,看著跪在面前的應天知府。

  這位暴脾氣的應天知府,原本在皇帝的心中,已經預備著等年底朝廷各司衙門封印之前,將其放到直隸道的位置上。

  只是現在……

  「這樁事情,是誰提的?」

  國初,為了快速的穩定民生,大明近三百年的戶籍制度,便快速的被朱元璋通過並採用,繼而施行於整個大明。

  效果是斐然的。

  國家安定,百姓各司其職。

  地方上在經歷了國初的那一場場戰事之後,很快就恢復了元氣。

  這項制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但是現在,眼前這位已經落入自己眼中的應天知府,卻說要議一議。

  議一議的意思,何嘗不是在說,要將大明現行的戶籍制度拿到朝堂之上,與群臣商議改一改的意思。

  這是大明的根基。

  輕易動之,說不得就是民生混亂。

  鄒學玉心中有些緊張。

  這樁事情其實也確實並非是他最先想到的。

  只是,應當是他第一個在皇帝面前提出來的。

  鄒學玉跪在地上,不敢抬頭。

  只能悶聲道:「國初,陛下欽定國家戶籍制度,此乃善政,國家經年之後便紛紛安定,百姓各司其職。

  然而今日不同往日。

  國力鼎盛,新政如火。軍戶孱弱之子,便也可從軍衛國?農戶精壯卻不願農耕之子,便不可為國戍邊?

  匠人之子,亦有可能難承父志。

  人心思變,守正在於公德秩序,卻不可流於戶籍一制。

  大明會越來越強盛,土地也會越來越多。

  臣為應天知府,不知旁處百姓何如。單論應天一地,如今臨城百姓,十戶之中便有三四戶人家,半數人口進了工坊做活。

  城池內外,精壯有大志向兒郎,喜聞國家頻頻奏捷,卻苦於從軍無門。

  陛下。

  百姓是人,而非草木。

  俗語龍生九子,九子不同,人亦如此。

  國家的財稅是建立在田畝和行商之上,而非戶籍之上。

  如今田畝稅賦,雖各地不同。但以應天而論,亦是商稅遠超田畝稅賦。

  臣昔日去信蘇州府、揚州府、杭州府等地,各地皆是如此。

  改戶籍,非是放縱百姓肆意,而為增發民間活力。

  臣以為,此亦是陛下應施善政也。」

  鄒學玉伏請的聲音,迴蕩在四周的莊稼地上。

  他的意思很簡單。

  老鼠的兒子,不一定就會打洞。

  朱元璋看了一眼周圍隨行的官員,面不改色,只是再一次詢問道:「這些都是你想的?」

  他需要確定,鄒學玉這番話不是朝中某個或是某一些重臣,想要借他的嘴說給自己聽,而僅僅只是這位在應天知府位子上,做的很不錯的年輕官員自己的為政思想。

  鄒學玉終於是抬起頭。

  迎著皇帝那充滿審視的目光。

  鄒學玉重重的點著頭。

  「這些都是微臣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然後說出來的。」

  朱元璋沒有做聲,而是再一次環顧隨行的一名名官員。

  所有人都低著頭,沒人敢在這個時候直視皇帝。

  戶籍制啊,那可是國初就定下來的事情。

  在所有人的認知中,幾乎沒有人會覺得,大明朝會去更改這一項政策。

  鄒學玉這時候又一次開口:「陛下,農戶的兒子不一定就得要種田,也可入朝為官,為陛下、為朝廷、為天下效力!」

  這一句話,才是真正說到了朱元璋的心裡。

  皇帝大抵都是有反骨的。

  尤其是對於朱元璋而言。

  他就見不得百姓受苦,更願意看到百姓一個個的都能過上好日子。

  讓百姓的兒子也能入朝為官,為自己、為朱家、為天下人做事。

  這是朱元璋樂意看到的。

  憑什麼只有那些世代讀書的人家,才能入仕為官。

  憑什麼種田的兒子,就不能當官了?

  其實,正是有著這種『反骨』。

  才是真正早就了如張二工那樣匠籍出身的匠人,能成為大明朝身著紅袍,官至正二品工部尚書的原因所在。

  皇帝就是想要讓天下的讀書人和那些所謂的千年、百年世家好生的看一看。

  他提拔的一個匠人,也能當官,且還能做的比他們更好!

  改一改大明現行的戶籍制度?

  朱元璋的心中已經開始思考著,要是更改的話,該如何有序穩定的,在保證天下平穩的情況下,改變現在的戶籍制度。

  「少師如何看這小子說的?」

  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而是津津有味的詢問起了袁素泰的意見。

  袁素泰想了想,沒有急於開口。

  而是對皇帝做了一個請的動作,引著皇帝繼續壓著腳下的田埂往前走。

  朱元璋也不急切。

  他和袁素泰算得上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都是經過里前元末年那好似永無盡頭的災難。

  兩人走在最前面,身邊就是那些還尚未收割的稻穀。

  地裡頭忙碌著的百姓對皇帝並不陌生。

  見著皇帝走在自家的田埂上,也沒有想要上前攀談的打算,只是遠遠的看幾眼,便繼續手頭上的活。

  要儘快將莊稼收回家,然後交給官府,讓官府送給皇帝陛下。

  袁素泰向前走了一陣子。

  隨後才緩緩開口道:「陛下覺得如今的我大明的稻穀產量如何?」

  「今非昔比。」

  朱元璋給了一個肯定的回答。

  也正是因為今非昔比,所以袁素泰才成了如今當朝第一的文官。

  所說他的權力並不大,官職依舊僅限於上林苑監。

  但即便是文淵閣里的那幾位,也不敢輕易無視袁素泰偶爾遞過去的話。

  袁素泰又道:「是啊,今非昔比。要叫陛下笑話,老臣便是如今瞧著這些,都覺得像是在做夢一樣。」

  朱元璋微微一笑:「俺又何嘗不是如此。」

  真的像是在做夢一樣啊。

  比當年自己這個泥腿子當上皇帝,還要夢幻。

  袁素泰笑了:「臣不懂國家的事情,卻知道,即便如今這稻穗粒數再難增多,卻定然還有增產的法子,這也是老臣餘生里要做的事情。」

  朱元璋點頭道:「少師永遠是我大明上林苑監的監正,不論何時,我大明億兆百姓,心中都該記著少師的功德。便是將來朕到了入土為安的那一天,少師也得陪在離著朕最近的地方。」

  不經意之間,皇帝給了袁素泰一個天大的恩榮。

  袁素泰躬身謝恩,繼而說道:「既然農事如此,老臣以為,國事也該是如此。老臣雖然老了,但老臣如今可是也教出了好幾個徒弟,都做的很不錯,老臣相信,他們定然會比老臣做的更好。」

  說完這句話之後,袁素泰便挽起袖子,走進了一側已經收割完的空地里。

  這位不想帝國少師,而更像是一個老農的老倌兒,彎腰俯身在地里,一點一點的撿拾著那些散落在田地里的稻子。

  不遠處的農家看見了,只是有些疑惑,卻並未上前阻止。

  不過是幾斤幾兩的稻穀而已,那老官拿去也就拿去了。

  要是順帶能讓陛下嘗一嘗這自家地里種出來的莊稼,才是最好的。

  朱元璋站在田埂上,卻是笑了起來。

  自己這一身反骨,何曾有過墨守成規的性子。

  於是,他也脫了鞋子,在孫狗兒惶恐的注視下,跳進一旁的田地里,跟著袁素泰一起撿拾田裡散落的稻穀。

  ………………

  月票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