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無巧不成書

  第762章 無巧不成書

  「江陰候等是為耀兵異域,爾等即為示國富強,切記互通有無細水長流之道,不可一味斂財。」

  江元代表身後眾人應道:「我等卑賤商賈,幸得殿下開恩,有幸隨我大明艦隊遠赴海外諸國,自當維護國體威嚴,行事舉措必遵殿下訓示。」

  太過干涉商貿往來不是好事,但此時因倭寇內政黑死病等原因,導致現今各國無交流往來已久,為了長遠的發展,開始階段抑制一下他們的貪慾也是有必要的。

  隨後朱標示意劉瑾取出圖冊,上有玉米、番薯、土豆、花生、辣椒、菸草、木瓜、番茄等植物的大體形狀及分辨特點。

  類如玉米干葉類稷,花類稻穗,其苞如拳而長,其須如紅絨,其粒如芡實,大而瑩白,花開於頂,實結於節…

  番薯形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莖平臥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

  「這幾樣,尤其是前三者,不論何人,能為我大明取之,當以國士相待。」

  得聞此言,下面的商人眼睛都紅了,也沒人再顧著江元,一個中間人當先應道:「願為殿下取之,請殿下恩允草民臨摹圖冊以便尋覓。」

  沒有人問大明既然沒有這些草本,太子是如何知曉具體形狀味道的,他們不配,能在太子面前站著說話就已經是祖墳冒青煙了,哪裡有心思多想。

  他們心中現在想的唯有一點,整個家族階層的跨越,不敢真奢求國士待遇,但有此功勞加身,起碼行商往來不懼官吏,兒孫子侄亦可進國子監入仕為官,上上下下都有晉身之本。

  圖冊自不用他們現場臨摹,早就有準備好的,很快人手一本,都仔細貼身存放了起來,再看身旁諸人就感覺有些礙眼了,恨不得將他們懷中的圖冊都撕碎才好。

  海貿往來一開這些作物傳來不過時早晚之事,但若無明令,恐怕幾十年沒人在意也不是不可能,畢竟從商而論,金銀瓷器絲綢香料寶石都太顯眼了。

  而且早點引入,朱標也好早點安排人覓地試栽,了解習性後,在逐步改良品種,什麼作物也不可能拿來就隨意推廣。

  就像玉米,自然是好東西,耐寒、耐旱、耐貧瘠、適應力強,可植株吸水較多,盤根極深,在所有栽培的主要穀類糧食作物中,種植玉米產生的水土流失是最嚴重的。

  番薯種植需水量大,西北華北等乾旱區不適合種植,而且不易保存,野生的土豆毒性較高,但好在優點十分突出,可以在更冷、海拔更高、坡度更陡、更乾旱、更貧瘠、有鹽鹼的地區生長。

  遼東高麗這些苦寒的地區,也終於可以有合適的作物,遷民開發才有了基礎,否則送人過去,無異於流放發配。

  這些作物都經過馴化推廣後,配合朝廷的政策,大明的人口上線才會被順利打破,人口多才能在這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占據更多更好的地域。

  這三者之外朱標最在意的莫過菸草了,菸草的利潤不必多說,至於危害,就依現在的醫療生存條件而論,絕大多數人恐怕是等不掉煙引發的病症。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這東西的出現是必然的,無非早晚而已,既如此不如早點用來斂財,能多造不知多少船艦。

  ……………

  「袁秀才,人死不能復生,當先緊要的是將你老母好生安葬,過後本府在幫你謀個職,也算不負十年寒窗苦讀,逝者在天有靈也會欣慰,你又何必再鬧呢。」

  一個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青年堅定的咬牙搖頭道:「我為救母出城求醫,憑白被差役所攔被縣令所誤,導致老母飢病而死,若不求個公道,何有面目苟活於世!」

  發覺杭州同知神情沒有絲毫變化,忍不住心中發冷口中戾氣橫生:「聽聞太子殿下巡視至此,同知大人若不願為晚生做主,那晚生便去求太子殿下做主。」

  「伱…荒唐,殿下日理萬機,哪有見你的功夫,袁秀才,你若真有恨,那差役本官自會懲罰,你老母停靈至今,你若真是孝順,便趕緊讓老人家入土為安!」

  「不能為老母求個公道,那才是真不孝順!」

  拖著疲憊虛弱至極的身軀起身行了一禮道:「我能從牢獄活命脫身,是多虧了大人,本該知恩圖報效犬馬之勞,可人活一世,焉能不顧生養之恩,容請此事了結之後,任憑處置。」

  杭州同知面色不變端起了茶杯:「回去吧,你見不到太子殿下,縱是見到了,這番陰差陽錯之事,殿下也不會偏幫垂憐與你。」

  「那我就進京去求見聖上,大明以孝治國,我不信沒有一個能還我公道的地方。」

  等他走後,杭州同知懊惱的拍了拍頭,屏風後走出來一個身著七品官服的中間人:「勞煩同知周旋了。」

  「你做的好事!」

  那縣令也是一臉苦色:「禍從天降,下官也是委屈的緊啊。」

  同知忍不住看了看園林方向:「尋常時候也就罷了,偏在這時候,若讓殿下知曉了可如何是好。」

  「來人,去盯著那秀才,若是老實設靈堂就送去百貫,也算本官的心意。」

  一個書吏應命,那縣令也是開口道:「勞駕也替本縣送去五十貫吧,我來的匆忙身上沒帶,過後給你補上。」

  七品縣令也是官,書吏自不會這時候說什麼,笑著應了,然後再對著同知行了一禮便出去辦差了。

  「那差役如何處置的?」

  縣令應道:「終歸是鬧出了人命,下官將其革了職。」

  「也算妥當,那書生是個頑固的,恐怕不會這就這麼罷了,若真鬧到殿下哪裡,我等也得有個交代。」

  喚來心腹讓其將這邊的事告知府城中掌管刑名的官吏,讓他們不要搭理這秀才,以免損了官府威嚴,更免得在殿下面前丟了整個杭州府的面子。

  說來這事其實也簡單,這袁秀才為人至孝,從小喪父無甚親朋好友,亦無兄弟姐妹幫扶,只與老母相依為命。

  十年寒窗苦,得了秀才功名,只是朝廷停了科舉,不得上考,只能待地方舉薦為官或者考入國子監。

  好在朝廷未免癛糧,憑著朝廷供給,母子倆倒也尚夠過活,只是隨著其母年老體衰,疾病漸纏常需用藥,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但好在還能書寫,能勉勵維持。

  十數日前,其母趙氏忽發病痛,只奈家無餘財,城中郎中請不起,想到城外四里的外縣內有良醫,仁慈心善費用較少,便急忙出城去請。

  不顧儀態狂奔數里終於到了地方,被城卒攔下,按大明律入縣城門需出示身份路引,秀才出門急促竟忘了帶,只好解釋是為母求醫求守城差役通融一二。

  但身無路引加之差役認為哪有這般捨近求遠,從城中來縣裡求醫的人,分明是流民託詞,便將其擒住丟盡了牢房內,等縣令老爺審理。

  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但若能順利面見縣令,本也還有機會脫身,但天意奈何,正合了無巧不成書的意味,本縣縣令正巧因公務到了杭州城敘職…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