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誤入歧途

  李洪不解,他不知道朱元璋為何這麼說,他可不信朱元璋真的認為這報紙沒有用,只是白白耗費心力。Google搜索

  但是雖然不解,李洪卻也沒有問出口,而是耐著性子說道:「免費贈送,不過是一種推廣手段, 有連載的小說為引,可吸引看了前兩期的讀者自發的去購買後續報刊,等百姓們養成了閱讀報紙的習慣,這東西即便是沒了連載的小說,也將是百姓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劑物。」

  「再有,這報紙內容十分豐富, 可潛移默化的教化民眾,開啟民智,可書農桑之事教化於民, 亦有策論學問以提升讀書人的素養,還有這些小說話本詞令曲調娛人耳目,滿足精神需求,此乃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怎麼能說是毫無益處呢!」

  朱元璋沒法反駁,因為李洪說的是實情,可正是因此,朱元璋才會對報紙這麼牴觸。

  這小小一物,涵蓋層面,下至黎明百姓,上至王公大臣,很難讓朱元璋不瞎想。

  只是李洪卻依然沒有說完,而是繼續說道:「自古以來,皇權不下鄉,鄉下百姓從來都不知道《大明律》為何物,多是只聽從鄉紳或是族老的命令,而報紙一物, 卻可讓鄉下百姓, 也可輕易知曉朝廷動向,讓聖上更得民心。」

  朱元璋依舊沒有說話,但是他又一次被李洪說動了,一個農業社會,百分之九十的民眾都是居住在田野之中,若是有辦法能將政令成功下沉到鄉野之間,他的皇權還會更加鼎盛。

  朱元璋在心中嘆了一口氣,知道自己大概率是無法打消掉李洪辦報紙的想法了。

  畢竟他既找不到理由勸說,更下不了狠心殺了李洪。

  好在這報紙是掌握在李洪的手中,朱元璋相信李洪是沒有想對大明不利的想法的,只需要牢牢的將李洪綁在大明,綁在他老朱家的戰車上,這報紙一物對於朱元璋便是有利而無害。

  「所以說你今日叫我來便是看看你辦的這個報紙麼?」想通這些,朱元璋有些無奈的說道。

  李洪卻是笑道:「自然不是,四爺,我是覺得報紙之物,既有這麼大的能量, 自然由朝廷或是聖上牽頭為最好, 所以便想請四爺上奏聖上,設立一個專門審查報紙內容的的機構,或許也可請翰林院的編修幫我一同撰寫這報紙上的內容!」

  聽著李洪的話,朱元璋臉上的驚喜之色幾乎難以掩蓋。

  他當然知道報紙,乃是利國利民之物,他只是擔心這個可以掌控民意的東西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但是朱元璋萬萬沒想到,李洪竟然已經提前想到了這一點,直接將報紙內容的審查權交了出來。

  而實際上以李洪的謹慎,怎麼可能不會想到這一點,眼看著丹書鐵券就要到手了,他肯定是不願意做任何有可能會引起朱元璋忌諱的事情。

  「此法甚好,我這便進宮去稟報聖上!」

  「那晚輩便先在這裡謝過四爺了!」

  ……

  李洪也沒想到,這位四爺的動作這麼快,他才剛剛回到家中,給柳清薇講明了下一期報紙的內容,便已經有人來訪。

  朱元璋找來負責報紙一事的,不是別人,正是內閣中最閒著的宋濂。

  而且宋濂的身份也確實適合審查報紙,畢竟辦報說到底也是讀書人的事情,無論是更改了豎行的書寫方式,還是白話文,對於現在的大明文壇來說都是一種不小的衝擊。

  而以宋濂文壇魁首的身份,得無數讀書人信奉,以他出面來推廣報紙,想來阻礙應該會輕不少。

  面對這位聲名赫赫的大儒,李洪不敢怠慢,不說別的,便是那一日宋濂親自去了一趟趙寅給自己撐腰,雖然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作用,但是這份情,李洪還是要擔著的。

  二人第一次見面時,李洪不喜歡宋濂酸腐,曾經出言譏諷,宋濂也看不慣李洪總是口出狂言,但是現在,二人確是相處的無比和諧。

  李洪將宋濂請入家中,還特意下廚弄了兩個小菜,自從事情堆到一起,讓李洪忙的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之後,這份待遇就連李善長,朱元璋都未曾有過。

  宋濂雖然嘴上說著什麼君子遠庖廚,不用太客氣了之類的屁話,但是見李洪對他這麼敬重,其實也說不出的暢快。

  那日與李洪一辯之後,宋濂歸家便仿佛走火入魔了一般,不再研究什麼朱子經意,而是一次對了實學和墨家感起了興趣。

  而這一研究,宋濂便立刻發現如今的學問風氣出現了大問題,孔子論學那一套,或許在上古先秦時期很用有,已詩書禮樂為教,可富國安民。

  但是這一套其實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不管用了,而恰好,實學的概念便是起源於宋時。

  北宋時,便有讀書人以儒學為體,化用實學,提出了『人以佛、老之學,不切世用,為空為虛,而自視其學不離人事,為實為真』的概念。

  自此實學正是作為一門學問出現在了讀書人的視野之中,甚至一致成為主流,直到朱熹的出現,再一次提出了以『理』為實學,將好不容易走到正軌上的風氣,又一次給掰彎了。

  原本宋濂根本沒有注意到這許多,只是順著朱熹的方向一直努力,可當他成為當今大明文壇第一人之後,卻突然發現,前方的路似乎已經到頭了,原本宋濂還為此沾沾自喜,只以為自己學究驚人,可知道那一日與李洪辯經,方才知道自己實則是誤入歧途。

  這幾日在家苦心鑽研學問,雖然已經意識到自己乃至於整個文壇都誤入了歧途,但卻又不知該如何下手。

  實學實學,講的是富國裕民,利國厚生。

  而依著那一日李洪的解釋,或許工匠一事,確實符合實學特點,但是宋濂卻又覺得,並非如此,在家苦思了好幾日,也未得其法,直到朱元璋將他招了過去,與他講明了報紙一事,而後宋濂便恍然大悟。

  他既然想不明白,那和不來問一問李洪呢,恰好和其說明報紙一事。

  因此,等李洪端著炒好的小菜出來時,宋濂正在桌面上鋪著兩張報紙。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