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行軍

  馬尋就這麼率領兩支衛所的兵馬出發了。

  這些將士們都習慣了,從元末亂世到現在一直戰事不停,他們早就習慣了南征北戰。

  而應天府的百姓們也習慣了,雖然皇帝以金陵為基業之地,可是這裡也曾數次被敵人攻陷。百姓們也習慣了這些軍隊開拔,見多了就不稀奇。

  按照大明的衛所制度,每個衛所5600人,分為前、後、左、右、中五個千戶所。

  馬尋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所以對於行軍、路線等基本不插手,都是沐英在安排,他只需要認真聽著、學著就行。

  雖然羽林衛、飛熊衛都是精銳,不過現在只是正常行軍,所以速度差不多是每天三四十里地。

  真的要是強行軍的話,說不定可以提升到六十里左右,再多可能就撐不住了。

  沐英耐心解釋,「舅舅,您看塘騎往來。這就是哨探,塘騎每編五人,間隔一里。這一次大軍出征,周邊二十里地都要了解動向。」

  馬尋認真聽著,沐英也繼續說道,「像是遇到了山谷、叢林,大軍不能輕入,必須要讓塘騎、斥候等查清。」

  馬尋繼續點頭,有些事情只靠讀書顯然沒用,真正經歷一回才能長見識。

  馬尋指了指身後,「將士們都是行軍不穿甲,全靠役夫、馱馬?」

  沐英笑著解釋,「只有小部人馬準備些護身武器,塘騎查探出敵情,足以大軍整備。」

  旁邊的郭德成也幫忙解釋,「甲冑太重,行軍就累了。輜重多在後面,除了防備敵人之外,也是很多時候道路不平,大隊人馬走過路要好走點。」

  馬尋只需要負責點頭,雖然先前在軍中『歷練』,但是一些皮毛知識都沒有完全掌握,他現在騎馬都不敢放開速度跑呢。

  不過也沒有人嘲笑他,這一次跟著出征的高級將領都知道馬尋是怎麼回事,早就接受了這一次被軍事小白領導。

  馬尋又開始擔心了,「沐英,我怎麼看輜重很少啊?不是說我們押運輜重送過去嗎?」

  沐英笑著說道,「我們在前頭開路,後續會有各地州府派出的軍隊押送輜重送上去。我們是正軍,只管自身輜重隊伍。」、

  馬尋好像理解了,說道,「這麼說來,我們這些人就是去前線補充兵力。後面送上去的輜重,也算是我們送上去的?」

  沐英點頭說道,「那是自然,舅舅領軍一路勢如破竹,這才將輜重送上去。籌措輜重不易,全靠舅舅才一路平安。」

  馬尋聽的都臉紅,「我就是在大明境內,大隊輜重也不是我送的,怎麼就勢如破竹了?」

  沐英等人也只是在笑,反正這一次舅舅就是率軍完成了極其重要的任務。

  馬尋像塊海綿一樣在不斷的汲取著知識,在學習著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將軍。

  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他確實沒有太多的天賦,不像有些人天生就有敏銳的戰爭直覺。

  還是老老實實的打醬油吧,也可以依靠自己腦海中對於一些歷史走向的了解去分析局勢,說不定能成為一個『戰略家』。

  不一定就非得是打仗、統率千軍萬馬縱橫沙場,也可以說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馬尋只能這麼自我安慰,要不是朱元璋的關係,他連個百戶都當不了!

  打仗,可能真刀真槍的在沙場廝殺就是一個下午,或者是短短一兩個小時,可是為了這廝殺的時刻,要行軍一兩個月甚至更久。

  馬尋等人的目的地是開平,也就是元上都,此前常遇春大破開平,俘獲無數,馬尋等人就是去接手這些戰利品。

  年初朱元璋等人找到馬尋的時候,元順帝趁著明軍主力去攻打秦晉的時候意圖奪回北平,當時都打到了通州。

  徐達當時急忙命令常遇春和李文忠率兵九萬去解圍,徐達手下大將孫興祖臨危不亂守住北平。

  常遇春率領大軍狂追千里,一口氣打到開平,這才算是徹底解決了元軍對北平的威脅。

  徐達現在手裡的兵馬還不夠,他在和王保保對峙,甘肅、蘭州一代是元軍和明軍的主戰場,會有勝負,不過總體上還是明軍占優。

  看著殘破的東京汴梁、看著昔日的關中之地荒無人煙,馬尋心裡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南方還算安定,可是北方戰亂更多,劉福通等紅巾軍和元軍在這裡反覆廝殺,明軍北伐收復齊魯等地,這都是連年戰爭。

  再加上元朝統治數百年,這裡早就成為了跑馬圈地之處,大地主包稅、蒙古人興建牧場,很多土地都荒廢了,人丁更為稀少。

  看著一個少年披散著頭髮,滿眼都是仇恨的看著大軍,馬尋更是忍不住的嘆氣。

  燕雲十六州丟失四百多年,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接連統治這片土地,漢人早就不認為自己是漢人,他們是北人。

  披髮左衽、習慣了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這些人眼裡明軍是滅了他們國家的叛賊,是殺了他們家人、君臣的兇手。

  沒什麼民族大義,有的只是一些國讎家恨。

  哪怕朱元璋已經下令移風易俗、擯棄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拆散一些蒙古部族等等,可是依然民心未歸,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這一路走來馬尋長見識了,對於北方的荒蕪以及對民心等認知也更深刻了。

  馬尋覺得有些熱、有些累,說道,「我們走了一個多月,將士們也疲憊不堪,是不是要歇歇了?」

  沐英仔細想了想說道,「舅舅,用不著歇息。陛下令我等趕赴開平,也是定了日期,歇息後趕不及。」

  劉璟也建議說道,「國舅心善、仁慈、愛兵如子,只是我等既然是投身軍伍,就該以軍令為先。」

  馬尋自嘲地說道,「行,聽你們的。我就是怕將士們太累,差點又好心辦錯事了。」

  對於馬尋的自嘲,沐英、劉璟等人也沒當真,因為出征這一個多月以來,這位國舅爺幾乎是沒有下達任何軍令。

  一切都是沐英安排,這位國舅爺說到做到,說了不管事就真的不管事。

  本來沐英等人還擔心出征之後這位國舅爺說不定心血來潮,或者是衝動之下要下達軍令等不過那顯然是多餘的擔心。

  沐英身上還是有一道密旨,一旦馬尋真的要是衝動了,他就要拿出聖旨直接奪了馬尋的兵權。

  朱元璋和馬秀英信任馬尋不假,也確實給了他足夠的機會,但是也會擔心年輕人不靠譜。

  給了機會要把握住才行,馬尋可不會覺得這一路行軍非常順利是靠他的本事。

  所以沐英懷裡的那道密旨,大概率是派不上用場了。

  「舅舅,到前方就要紮營了。」沐英笑著提議說道,「要不然今天就是舅舅來安營紮寨,外甥幫忙參謀?」

  馬尋心動了,這一路走來也是在不斷學習。不敢說成為合格的將軍,只是一些見識也在提升。

  最基礎的安營紮寨,馬尋可以嘗試一下。

  好歹是鎮國上將軍,總不能什麼都不會啊,在大明境內、在周圍沒有敵人的情況下,可以嘗試著指揮安營紮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