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上聽處
張鶴齡跟陸完一起,被調往遼東了。♟👌 ❻❾ˢ𝓗Ⓤx.Ćᵒ𝓂 👺👤
張皇后發現自己突然變成孤家寡人,怎麼淪落到這步田地,到現在她都沒整明白。
是張周在坑她?
明明張周有什麼事都在幫她,還在幫張家兄弟,非說張周與此事有關,只能說張周的出現讓皇帝不再只受她一人擺布,很多事看起來是偶然卻又好像是必然。
這天過了中午。
謝遷受到皇帝的徵召,跟隨蕭敬一起往乾清宮而去,皇帝叫他去幹什麼,他也沒整明白,他也好奇為何這次皇帝只征他而不找劉健和李東陽。
「蕭公公,應該是不太著緊的事情吧?」
一路上,謝遷都好像個話癆一般,儘可能去從蕭敬口中探聽口風,以讓自己有所準備。
但蕭敬似對此也不太明了。
二人一起到了乾清宮前,但見張懋已立在那。
「英國公?真是巧了。」謝遷笑呵呵的。
張懋跟謝遷簡單寒暄,隨即都看著蕭敬,張懋問道:「是否進去通傳呢?」
蕭敬道:「還要等一人。」
「何人?」
謝遷問了一句,發現是多餘的。
因為他已經看到張周跟著司禮監讀書房的小太監一起過來,老遠就朝他們招手。
等張周到了近前,謝遷皺眉望著張周:「你居然也在?」
言外之意,你這會不應該是去遼東?或者是去執行什麼秘密的大任務?就算這二者你沒去,那你也該在府上養病不是?
張周嘆道:「多謝謝閣老的關係,在下的病已經好很多了,這不有什麼事情,也入宮來幫忙參詳。」
「呵呵。」
張懋在笑。
謝遷心中暗忖,你小子還真是自作多情,誰關心你了?
要關心,也是關心你怎麼還沒病死呢!
……
……
乾清宮內。
朱祐樘坐在那,臉色倒挺好的,張周病好了他的病也痊癒。
四人進來,謝遷發現跟以往最大的不同,蕭敬不是進來通傳的,而好像是被召見的,先前傳話讓他們進來的小太監隨後便離開,此時乾清宮內只留下他們四人。
這結構……
讓謝遷有點沒看懂。
「坐。」朱祐樘道。
早早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椅子,前面還有張桌子,但只有三副桌椅,蕭敬在他們面前更好像個被使喚的僕役。
在張懋、張周和謝遷落座之後,朱祐樘讓蕭敬把三份謄錄好的戰報,呈現在他們面前。
「這是剛得到的,薊遼以北的戰況,韃靼小王子以先鋒兵馬五萬,襲擊了泰寧衛駐在吾寧的人馬,以此繞道於南,將朵顏三衛逐漸進逼往北……朵顏三衛集結人馬,與韃靼小王子一戰,戰地地點不詳,戰果不詳,但隨後朵顏三衛南下,往瀋陽中衛的方向靠近,此時距離瀋陽中衛有六百二十里以上……」
謝遷一邊在聽蕭敬在旁白解釋。
一邊看了手頭上的戰報,大概明白這是一次有關北方戰情的總結會。
但他翻看奏疏的呈報時間,猜測此消息很可能提前已傳到了京師,並不是臨時而來的,既然是提前來的,那就應該在朝堂上說,但皇帝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召見他們內廷商議。
卻沒有找劉健、馬文升,也沒找李東陽這個公認的有智謀之臣。
這就讓謝遷費解了。
張懋道:「陛下,以老臣看來,或是朵顏三衛跟韃靼小王子的戰事已有結果,朵顏三衛連自己的封地都沒守住,基本算是輸了,南遷的族民估計數量也不多,或可派出使臣前去收編。」
既然皇帝找他們來內廷,提到了這件事,張懋就在那提看法和建議。
謝遷瞄了張懋一眼,心說那位能掐會算的張半仙都還沒發話呢,你在這裡湊什麼熱鬧?
決策層面的事情,幾時輪到你們武勛在這裡瞎逼逼?
平時謝遷對張懋還算是恭敬的,但涉及到具體的家國大事,文臣跟武勛之間的爭鋒,不會因為私交而有任何的緩和。
朱祐樘道:「朕最初也是這麼想的,可畢竟戰果具體是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韃靼小王子的進一步動向,目前也不知曉。若韃靼也將兵鋒劍指南下,大明遼東的防備將會驟然緊張,朕無法做出決策,才找你們來問問。」
聽起來也合情合理,正因為皇帝猶豫不決,才找他們來問。
謝遷卻覺得這話有問題……皇帝有事,不是一向只找張周一人來商議?怎麼一次還找了三個大臣加一個司禮監秉筆太監?
這會但凡戴義他們也在,謝遷也不會多想。
「諸位卿家有何意見,但說無妨。」朱祐樘顯得對幾人很禮重。
謝遷先打量了一下張周,發現張周沒有主動表現自己的欲望,他大概也在猜測,難道是張周在某些事上的預測,沒有符合戰事的走向,張秉寬他失寵了?
謝遷心中無答案,先開口道:「陛下,此等大事,還是應當在朝中廷議為好。」
朱祐樘道:「此等軍情大事,也要讓朝野上下人人知曉,甚至讓眾臣工私下商談?」
「這……」
謝遷一時踟躇,好像眼前這事,的確沒必要鬧得朝野皆知。
張周笑道:「以臣想來,謝閣老的意思,應該是把對軍情有了解的馬尚書,還有對大局有掌控的劉閣老和李閣老他們一併請來,一併商議。」
謝遷皺眉望著張周。
這算是張周比較了解自己嗎?
不是。
張周所說的,不過是最淺白的道理罷了。
朱祐樘點點頭道:「朕本來也該如此,但朝野上下那麼多事,也不該為了未發生在大明境內,與大明並未有直接關係的戰事,而令大明上下為此而操心,畢竟還是要以朝務為重的。」
謝遷聞言,心裡在想,連韃靼小王子要吞併朵顏三衛,都不算是大明的朝務的話,那什麼才算?
朱祐樘繼續道:「這兩年,北方軍務或會漸多,若時常以諸位閣老、部堂到內廷商議,也會對朝事有所影響。」
「而朕,也不能總聽秉寬一人,也要博採諸臣工的意見,所以朕的意思,是在未來幾年涉及到邊鎮事務上,再以此成立一個特別的衙門,從內閣、司禮監、六部侍郎、研武堂及都督府中,各選出一人或幾人,參與期中。」
朱祐樘終於說出今日召見幾人的目的。
謝遷馬上反對道:「陛下,此等大事,不該貿然決定。」
不說反對,只說決定太草率了。
你成立這麼個衙門,簡直是要把朝廷內閣和六部都給架空,你這樣做連跟大臣商議一下的耐心都欠奉,怎麼讓朝野上下的大臣信服?
一旁的張懋倒是挺直腰杆,突然有種跑腿的變成動嘴的,一躍成為核心決策層的感覺。
朱祐樘道:「此衙門,並不在宮內或宮外設立任何的公廨衙所,只是有邊鎮事務時,朕需要臨時聽取意見,不涉及到批閱任何的奏疏,朝中任何衙門的事務,包括內閣票擬、六部部堂行事等,皆都不受影響。難道朕連採納諸位意見,也需要徵得他人同意嗎?」
謝遷皺眉。
皇帝所說的,在他聽來,還是比較合理的。
皇帝最近對於邊鎮事務非常關切,甚至想以此建立平草原的功業,在西北自行籌措軍糧物資,甚至派人去經略遼東。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要設立一個臨時的「顧問團隊」,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朱祐樘繼續道:「朕沒有找內閣首輔,也沒有找六部七卿,為的就是不干擾到朝堂的運作,朕也不能以私人的好惡,影響到大明的國運。」
謝遷道:「但陛下,涉及到邊鎮事務,與朝廷上下的運作也乃休戚相關。」
說沒關係,但豈能沒關係?
朱祐樘反問道:「那謝閣老,你認為在此等事上,除了召朝中文武大臣廷上商議之外,還有旁的辦法嗎?朕不過是想問個意見,也需要每次都勞師動眾?」
謝遷感覺自己這次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了。
「而且,朕的意思是,此衙門內所有成員,都非固定的,也無首席和末席之分,不論資排輩,哪怕只是一名新科進士或舉人,甚至是平民百姓,他的意見有助於大明在邊鎮用兵,都可以被招納進內。」
「朕也絕對不會賜與其特別的官職,只要原先的衙門公務繁忙,便可將其先行調換,有錯者也可撤換和罷免,臨時徵召和補充於誰,全在於此人的能力如何,朝中資歷和威望並不在考量範圍之列。」
「不給予其朝野之外的品階,也不會給予其朝野之外的權力,只方便於朕的問策,不涉其它。」
朱祐樘一次把自己的設想都說出來。
當然這一切都是出自張周的建議。
謝遷瞪著張周。
他似乎明白為何張周要這麼做。
你們這群文官,不是以前都說我張某人單獨成為皇帝的近佞,左右朝事的變遷,甚至「禍亂朝綱」嗎?
你們攻擊我,不在於我做的事是否對大明有利,只是因為我所做的事「無先例可循」不是嗎?那現在就把這種沒有先例的事,變成有定例的,我張某人也不再以單獨顧問的身份給皇帝出謀劃策,而是讓一群人來出謀劃策。
當然皇帝聽誰的不聽誰的……那就要看誰的意見更好了。
一旦這種皇帝私人顧問形成定製,豈不是就是跟內閣一樣,在奏疏票擬之外,皇帝多了一個軍務上的顧問團隊?
現在只是顧問於軍政,以後顧問於什麼……或者是孰輕孰重,那就另當別論了。
任何一個新衙門的崛起,都是為了保證皇權集中而產生的,在張周看來,誠然宰相的廢除和內閣的出現,是對皇權集中的加強,但顯然還不夠。
想要進一步加強,就需要有平衡內閣和司禮監的衙門存在……這個衙門,不應該由張周一個人來組成,而應該看起來公平公正一些,多加進幾個人來,但目前來說還是他張周一人說了算。
謝遷道:「陛下,此事應當於朝堂上進行商議。」
謝遷也是沒轍了。
如果現在劉健、李東陽和朝中六部尚書等人都在,要反對起來或還能擰成一股繩,但眼前這四個人……除了張周是名義上的文臣之外,誰還會幫他呢?
蕭敬和張懋似乎巴不得有這樣一個新衙門的出現,平衡內閣跟六部的權力吧?
朱祐樘搖頭道:「謝閣老,朕再說一次,如果朕問誰的意見,都需要徵求他人的意見,那朕當不當大明的君王,好像也無太大的意義,朝堂一切的事務朕也就沒必要過問。所以此事,朕無須採納他人的意見!」
皇帝的態度極為堅決。
「好了。」朱祐樘不再行商議,「若再想不開,就當是朕每次於內廷中,選擇不同的人來問及軍務上的意見,或者你們覺得,朕只問秉寬一人也可,那朕便也就不再多說什麼。」
謝遷苦笑。
想想也是。
現在皇帝還算是客氣的,說會召見不同的人來問意見。
如果皇帝武斷一點,以後只召張周或者是張懋等人來問,他們文臣對此還有什麼轍不成?
這不過就是皇帝在遇到疑難事務時,找人來問問對策而已,都說了沒另加官職在身,一切看起來都是合理的,皇帝好像也沒有破壞原本的制度。
「朕決定,將這個衙門,臨時稱之為上聽處。所謂上達於朕聽,僅此而已。」朱祐樘道。
謝遷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低下頭。
就算要反對,今天以他個人之力還是顯得勢單力薄,還不如等回去跟劉健和李東陽商議後,再跟朝中大臣暗中謀劃,再糾結言官等,行反對之事。
……
……
皇帝接下來問的,和幾人參議的,似乎都不是什麼大事了。
無非涉及到一個加強遼東防備的事。
也不會派人去招攬朵顏三衛,同時也不會跟韃靼小王子達成任何共識,戰爭狀態不會接觸。
謝遷發現,這次皇帝看似是來問他們意見的,其實就是通知他們這個所謂「上聽處」的成立,而他所能做的,僅僅是抱著極大的怨念,把成立上聽處的消息帶回去,再次展現出君臣之間的隔閡。
當謝遷回到內閣值房時,張周也去了東宮見朱厚照,張懋則與蕭敬一起出宮。
「上聽處?」
劉健和李東陽從謝遷口中得知此事,都是眉頭緊鎖的樣子,他們似也感覺到,朝堂的秩序很可能會被打破。
謝遷嘆道:「陛下執意如此,連都督府中人也可參與其間,還說不以首輔和部堂參與其中,不再限制於是否為館閣出身。雖明確說及,一切問及事務都涉及到邊政,但難保不會涉及到錢糧調度,更可甚是說,連研武堂也會找人前去問策……唉!都不知該如何去評價。」
劉健臉色陰冷道:「難道蕭公公和英國公,對此便無意見了?」
謝遷道:「他們能有何意見?估計他們心中早就期望如此。」
「我看未必。」一旁的李東陽道,「這是明擺著的,陛下是想為屢屢單獨問策於張秉寬,找到合理的藉口,除了張秉寬之外,其餘參與其中的人都只是幌子,難道英國公等人就沒察覺?」
謝遷問道:「察覺了又怎樣?現在他們有機會一同與張秉寬在內廷議事,會比原先更差?」
隨即李東陽和謝遷都打量著劉健。
似乎這件事,對劉健的影響會更大。
作為內閣首輔,劉健本身是作為皇帝顧問領班的存在,以往皇帝有什麼決策的事情不能決定,朝堂上問事,基本也是由劉健一錘定音的,現在有了所謂的上聽處,那劉健只有票擬權力,朝堂上的主持權將會大大被削弱。
至於李東陽和謝遷……
如果二人誰進入到上聽處,或許權力還會加強。
劉健道:「我只是不明白,張秉寬這又是何必?陛下問他一人,會比多問幾人,讓他做事更為自在?」
其實劉健也沒看懂。
皇帝要單獨問張周意見,在這件事上其實大臣很難去反對,最多是把張周定義成佞臣,可一旦成立了所謂上聽處,而張周還加入其中的話,那就不能再以張周為近佞來攻擊他。
可皇帝卻也因此而多採納於旁人的意見,削弱了張周的權力,張周就有點挖坑自己跳的意思。
李東陽問道:「所以說,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也是好事?是吧?」
成立了一個新衙門,平衡了內閣的權力,同時也平衡了張周的權力,讓一切事務都變得有跡可循,把張周也歸到正統的朝廷體系之下……哪怕這個體系只是剛成立的上聽處……
李東陽的意思,我們也沒輸,張周也沒贏。
大家只是各退一步!
劉健搖頭道:「還是不能坐視此等事發生,名義上,上聽處內沒有定職,也只是初立時的幌子罷了,將來如何誰又說的准?若是連平頭百姓都可以參與朝中大事的決策,那還要朝廷作何?還要我等步履維艱小心翼翼作何?」
「嗯。」
李東陽和謝遷都在點頭。
混個內閣大臣出來,怎麼也需要十幾年苦熬,中間經過多少次篩選,如果僅僅以皇帝的好惡,就能決定誰參與決策,那朝廷遴選官吏的制度將會大打折扣。
「要反對。」李東陽替劉健定了個基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