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庶寧和胡儼到了北平,很容易就找到了張希孟的住處,自己兒子帶著同學來了,張希孟心情大好,還給他們準備了幾道菜,算是接風洗塵。
胡儼在濟民學堂也是優秀學生,張希孟當初對他的印象也相當不錯。
「怎麼樣,畢業之後,有什麼打算?」張希孟笑呵呵問道,隨手還給胡儼夾了一筷子軟爛的鹿筋。
胡儼慌忙道謝,隨後道:「太師,學生想研究一下北平的發展,從而總結一些規律。說實話,現在學生也鬧不明白,北平到底是窮還是富,到底是好還是壞?」
張希孟笑容可掬,「這個該怎麼評價,我也說不好。別說評價一個地方的好壞,就算是評價一個人,也很難一下子論斷清楚。假如你能發明出一個大傢伙公認的標準,你就是學問大家,就能成就一派學說。」
胡儼微微一怔,連忙道:「學生可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學生也就是想解答心中疑惑而已。」
此時張庶寧卻道:「師兄,父親說的有理啊!過去咱們怎麼衡量一個國家的好壞?物阜民豐,百姓鼓腹謳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父慈子孝,風清弊絕,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那就是三代之治了。」
胡儼略思忖,就道:「過去儒家治天下,有太多著眼民風,道德的標準。比如貞潔烈婦的數量,比如每年處死的人數……我覺得這些還都能商榷一二。最根本的應該是兩樣,一為產出,一為所得!也就是說,能拿出多少物資,百姓又能得到多少!」
「生產和消費!」張希孟笑著總結道:「胡儼,你的意思是這個嗎?」
胡儼思忖少許,連忙道:「多謝太師指點,還真是一語中的。」
張希孟含笑道:「一個家庭,能收入多少,需要支出多少,量入為出,才是長久之道。雖然我反對把國等於擴大的家,但是在這件事上,我還是很贊同以此類比的。能產出多少,每個人分到多少,又有多少能用來生存……只要把這些簡單的事情理清楚,治國的時候,也就一目了然了。」
胡儼連連讚嘆,「太師總是一針見血,想來學生所想的東西,太師早就想到了,學生真是班門弄斧。」
「不,不是!」張希孟直接道:「你這話就錯了,其實這些東西,在古籍當中,所在多有。算不得什麼新鮮事。但是雖然有類似的表述,可我們還是一頭霧水。問題就是沒有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說明白。譬如說趙宋,在修訂宋史食貨志的時候,就遇到了麻煩,而且是很大的麻煩。有許多人都說宋代國庫歲入極高,是歷代巔峰,故此就得出宋代極為富庶的結論。尤其是看那些關於東京繁華的記錄,更是把大宋吹上了天。」
胡儼也忍不住發笑,這事情他在學堂也遇到過,還發生過激烈的辯論。
甚至有人依據一些筆記小說,說趙宋多麼繁華,多麼了不起。只怕大明再有一百年,也趕不上宋代。
但是稍微推究一下,就會發現,這事情根本不靠譜。
這些筆記,大約都是文人士大夫記錄的,他們是受到偏愛的,普遍有錢……又到了匯集天下財富的東京汴梁,花錢享受,自不必說。
可是在感嘆他們的好日子之餘,是否想過,那些給他們提供便利的車夫,廚娘,小廝,甚至是青樓的姑娘……這些人到底如何呢?
又有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留下一份筆記,記錄他們的生活呢?
貌似還沒有。
其實這事情也不是無從下手……只要能算出幾項基本的數據,就能得到一個直觀的結論。
比如歷朝歷代,畝產多少糧食,分配到人頭上,又有多少?分配是否平均?
不過就在這些數據上面,也時常會出現嚴重偏差。
比如有些專家,根據史料的某一條記載,得出畝產兩石,甚至四石的荒唐結論,最後推出大宋朝人均糧食一千四百多斤的驚世駭俗成果,簡直可以讓人笑掉大牙。
在沒有農業技術顛覆性突破的情況下,糧食的畝產並不高。當然不排除有畝產兩石,甚至更多的情況,但這個絕對不能當做平均值,更不能天真以為,年年都這樣。
因為土壤肥力不是一成不變的,連續耕種之後,必須要休耕。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靠天吃飯,氣候也是不斷變化的。
也不用說別的,僅僅是旱澇變化,就足以嚴重影響糧食畝產……如果某一年高溫持續幾十天,都能把莊稼曬死,這一季就要減產,絕收。
如果不考慮這種情況,就直接計算平均數值,那就是腦殼壞掉了。
而根據張希孟多年的觀察,如果能保證灌溉的情況,十年平均畝產,能穩定在一石五左右,如果沒有灌溉,平均下來,一年可能連一石都沒有。
這就是歷代的大概情況,幾乎沒有例外。
宋代的精耕細作水平,或許更高一些,但是宋代農田有限,土地肥力流失,畝產究竟有多高,還真不好說。
反正你要說大宋能比唐朝還厲害,未免胡說八道了。
胡儼和張希孟聊這些事情,倒不是為了單純黑宋朝,只是想探討出一個評價標準。
以現在的北平為例,折騰了這麼多年,到底和中原其他地方比起來,有什麼進步?應該用什麼標準衡量?
如果真的一無是處,什麼都不行,那也不用費力氣折騰了,乾脆洗洗睡了算了。
不得不說,像胡儼這種天才人物,經過張希孟的指點,發揮自己所長之後,確實相當了得,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張希孟笑道:「我也很期待你的成果……農業,工業,糧食,布匹,燃料,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拿出一套標準出來,全面評估各地的治理成果,好就是好,壞就是壞。踏踏實實,拿出一個結論。」
胡儼連連點頭,「多謝太師指點勉勵,學生必定盡心竭力,不負所托!」
張庶寧想了想,竟然又道:「胡師兄,也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我帶你去燕王府吧,我打聽打聽,燕王的虛實。」
胡儼自然是大喜過望,他要了解北平的情況,能直接從燕王府得到消息,那自然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只不過張庶寧的措辭很奇怪,難道朱棣有什麼隱瞞?外人還不知道虛實?
胡儼表示很懷疑。
張希孟卻是半點不奇怪,朱棣那小子,學的是比泥鰍還滑,別看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北平能管到的區域這麼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朱棣的家底到底怎麼樣,還真不好說。
是像朱棣哭的那樣,欠債一千萬貫,窮得連利息都還不上?
還是另有玄機,這事真不好說。
張庶寧願意去探聽,那是最好不過了,畢竟眾所周知,朱棣和張庶寧,可是光屁股長大的,這倆小崽子,只怕比親兄弟還親!
……
「庶寧,你總算是來了,怎麼樣,北平大學堂,還是北平師範學堂,你挑一個,要是願意兩個都要,都給你了!」
張庶寧忍不住笑了,「我才多大,哪有臉當什麼山長啊?」
朱棣不以為然,「我當藩王的時候,還沒你現在大呢!你瞧我不是幹得挺好的。」
張庶寧突然笑了,「你真幹得挺好的?可我怎麼聽說,你窮得當褲子?每年光是利息就上百萬貫,你把我叫過來,不會是跟你一起還債吧?那我可不干!」
朱棣把臉一沉,哼道:「你把我想成什麼人了?真當我一點家底兒都沒有啊!」
「你有錢?」張庶寧好奇問道。
朱棣眨巴了一下眼睛,「怎麼說呢,我雖然沒有錢,但我手上有東西!」
「什麼東西?」
「最緊要的東西!」
張庶寧忍不住一笑,「要說最緊要的,除了錢,就是糧了?莫不是糧食公司豐收了?」
朱棣哈哈大笑,「我就說,誰也不如你聰明!恭喜你,猜對了!」
張庶寧帶著胡儼來的,他們之前就討論了糧食的問題,現在聽到糧食豐收,豈能無動於衷!
朱棣眨了眨眼睛,「那個庶寧啊,我倒是能告訴你。但是你最好保證,不要告訴先生,更不要告訴我父皇!」
張庶寧怔了怔,無奈道:「我只能盡力而為,如果這事情不牽連到別的,你可以隨便。」
朱棣也是無可奈何了,氣得咬牙,「我就知道,你小子向來如此!」朱棣切齒咬牙,但還是沒忍住。
「算了,告訴你就告訴你。現在幾十家屯田公司,最少的一家,也有十萬畝的田。遼東的土地,還算肥沃,平均畝產也有五斗。雖然不多,但勝在田畝數量驚人。我今年手上至少能捏著三百萬石糧食,你說我還有什麼好怕的。」
張庶寧沒說話,胡儼卻忍不住了,「燕王殿下,你這糧食產量也不高,扣去給農戶的,還有交稅的,剩不下多少啊?」
朱棣略怔了怔,「什麼農戶?俺這裡哪有農戶?屯田公司用的都是高麗的勞力,還有倭國的。農忙的時候,一天一斤糧,農閒的時候,三兩就夠了,要不然就賣給木材廠,讓他們伐木去。」
胡儼聽得目瞪口呆……他承認,是他疏忽了,似乎不能光算產出多少,分給百姓多少……還要算能搶來多少,壓榨多少!
一句話,現在的朱棣,其實肥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