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

  「起來,快起來!」

  朱元璋伸出大手,如鐵鉗子似的,抓住方國珍,硬生生把他提了起來,然後把屁股往旁邊一挪,露出了半個位置,又把方國珍按在了自己的身邊。Google搜索閱讀

  老方那也是海上搏殺的漢子,身強體健,筋骨粗壯,愣是讓老朱像小雞崽兒似的擺弄,臉上也不免尷尬。

  「方兄,你知道咱為啥要封你越王,為啥讓你坐在咱的身邊不?」

  方國珍略微沉吟,他這人雖然反覆橫跳,但絕對不傻,換句話說,傻子是沒本事反覆橫跳的。

  「上位,想來臣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還有些戰船,在海上也有些本事。再有……」

  「再有什麼?」

  「再有三家當中,論起兵力,臣,臣是最弱的!」

  「哈哈哈!」老朱忍不住朗聲大笑,用力拍著方國珍的肩頭,「方兄果然是聰明人,那咱也就不藏著掖著了,封你這個越王,咱能像你保證幾件事……其一咱給你實封,讓你能享受封地,便宜行事。其二,你不叛咱,咱不廢你方家……同為亂世豪傑,一起抗元的好漢子,咱也希望有你這樣一個朋友,兄弟!」

  朱元璋抓著方國珍的胳膊,用力搖晃了一陣,「方兄,意下如何?」

  方國珍頗為震撼……以他對朱元璋的了解,這人還真不太願意說假話,基本上是說到做到。

  方國珍為什麼願意過來,還真如他所說,綜合實力,他連陳友定都不如,而且在糧食上又有求於朱元璋。

  如果老朱連他都容不下,直接就給吞了,那麼那倆人,甚至是天下人,都會小覷朱元璋的。

  東南四強,老朱是一把手,張士誠二把手,陳友定三把手,方國珍排第四……大約就是個元末小印度的地位,只要他會玩,三個大哥都會對他多少客氣一點。

  正因為對自己地位的準確認知,方國珍才會對越王十分滿意,畢竟就算他使出渾身解數,這輩子的高度也就這樣了。

  甚至方國珍判斷,這種狀態都維持不了多久,畢竟朱家軍的勢頭太猛了。

  可是朱元璋的這番表態,卻大出方國珍的預料,給他封地,准他世襲罔替,這話似乎藏著玄機,來不及參悟,但總歸不是壞事。

  能坐穩一方之主,也算是老天垂青了。

  「上位,國珍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願意奉上位為主,鞍前馬後,永遠忠誠!」

  朱元璋忍不住大笑,隨即起身,從身後的托盤取下一頂九旒冕,一轉身,到了方國珍的面前,笑道:「這個帽子是他們給咱準備的,做了兩頂,讓咱選。咱選了一個給自己戴,多餘出來的,就給你了,你先試試合不合適,讓他們再調整。」

  方國珍一看這頂做工精良的九旒冕,就渾身顫抖,眼珠子都直了。

  天子戴十二旒,親王九旒,朱元璋將一頂余出來的王帽賞給自己,那意味不言自明啊!

  他哆嗦著想要去接,但目光和朱元璋相對,竟然情不自禁低下了頭,「謝上位賜帽。」

  朱元璋含笑,親手把九旒冕戴在了方國珍頭上,讓他抬起頭來,仔細看了看,十分周正,老朱也很滿意。

  「方兄,你說這漢家的冠冕,是不是比蒙古人的舒服多了?」

  方國珍大振,連忙道:「上位教訓的是,國珍再也不會給元韃子賣命了……國珍,國珍願意追隨上位,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這位看起來沒少看張希孟的文章,口號喊得十分熟練。

  朱元璋見他這麼上道,也心中歡喜,連連點頭。

  「很好,很好!方兄,這個九旒冕你要先拿下來,讓他們略調整,回頭連同蟒袍,大印,一起賜給你!」

  方國珍戀戀不捨,摘下九旒冕,退出去的時候,還捨不得偷看了兩眼,這才離去。

  朱元璋心情大好,一頂帽子,一個王位,拴住了海上的一條蛟龍啊!

  擺弄明白方國珍,朱元璋下一項任務就是去祭祀天地。

  又有杭州並沒有天地壇這種建築,老朱只是帶著眾多文武,到南郊臨時祭壇,宣讀祭文,而後就草草返回,整個過程都十分簡短。

  短到大傢伙還沒什麼感覺,就已經結束了。

  雖說咱們崇尚節儉,但是把一個即位大典弄得這麼倉促,似乎也不好吧!

  就在大傢伙遲疑的時候,李善長才站出來,告訴大傢伙,先別急,真正的關鍵在祭祀岳飛,上位在岳王墳前有重要的事情宣告!

  這時候大傢伙才明白,敢情祭天只是一個過場。

  其實這也符合一路走來,形成的理念,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那麼祭天地的動作,自然可以簡化,關鍵還要落在人心上!

  那又該如何收攏人心呢?

  這個答案馬上就要呼之欲出了。

  以朱元璋為首,率領所謂文武,外加上方國珍,還有其他各方使者,聚合杭州百姓,各地前來的讀書人,一起趕到岳飛墓前。

  祭祀先賢朱家軍做過一次,上次是祭祀鎮江的宗澤,這一次卻是落到了岳飛身上,規模竟然大了十倍不止。

  上一次是由宋濂閱讀祭文,他歷數歷史,講三皇五帝,華夏傳承綿延,以至於趙宋敗於崖山,社稷斷絕……又以人心不死,矢志不渝為意,得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之真意。

  宋濂捫心自問,再重寫文章,或許文辭能夠更加優美,但是格局氣度萬難超過。

  正因為如此,朱元璋的即位文稿,他萬萬不敢操刀,甚至連碰都不敢碰。

  這麼大的事情,只能讓張希孟來。

  五千年歷史擺在那裡,還能如何闡釋,如何繼往開來?

  一切都看張先生的一支大筆……說來說去,還是要看張希孟的。

  果然,張希孟也不負眾望,把這篇文章寫出來,遞給了老朱,其他外人是無緣得知詳細內容的,本來想著讓老朱當眾宣讀就好了。

  誰知道朱元璋在見了方國珍之後,在祭天的路上就跟張希孟說了,這篇文章還是由他宣讀,老朱只是宣布那些具體策略就好。

  張希孟怔了怔,他撰寫文章,讓他來讀,難度不大,對整個流程也沒有多大的影響。

  唯一的問題,就是這種登基即位的詔書,有著非比尋常的地位。

  放在後世,怎麼也是要背誦並默寫全文的。

  沒瞧見宋濂老頭讀了一次,都感激涕零,銘刻肺腑嗎!

  想來這是老朱要把出風頭的機會留給自己。

  張希孟到底無話可說,只能一身大紅袍,在萬眾矚目當中,昂然闊步,到了岳飛墓前,先是進香施禮,而後高舉祭文,面對著所有人,大聲朗讀。

  「自三皇五帝,華夏興焉,天下大勢,分合不斷,仔細梳理脈絡,王朝之上,尚有兩起兩落,各有千年以上……」

  張希孟這個開頭,就把不少人嚇了一跳。

  真是好大氣魄,歷代王朝更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張希孟卻說在王朝之上,還有兩場更多的起落,倒要看看,你怎麼超越王朝,怎麼闡釋歷史?

  「上古之時,洪水肆虐,萬里黃河,民生舉步維艱,華夏諸部落,難以自保,故有賢人挺身而出,聚合萬民之力,治理水患,結成國家,是為夏朝之始……」強犧

  讀犧

  有關大洪水的記憶,幾乎是每一個文明源頭處,共有的東西。似乎在幾千年前的時候,整個世界都下起了大雨,水患考驗著所有人。

  在這個時候,東方神州,大禹扛起斧頭,率領民眾,劈開山嶽,疏通河流,前赴後繼,終於制服了洪水。

  沒有屈服,也沒有祈求神明幫助,就是靠著我們自己,馴服洪流,將中原大地,變成適宜人們生息繁衍的神州大地。

  從此開始,中華大地,就展現出和其他地方不同的畫風……歷經夏商周三朝,分封制走向終結,春秋戰國,無時不戰,天下該往何處走?

  在這個時候,那個男人站了出來!

  「書同文,車同軌,天下大一統……始皇之功,功在千秋。秦漢成就大一統格局,一路走來,直至宋朝滅亡,又是一起一落。」

  聽到這裡,在場的讀書人已經開始點頭了。

  尤其是宋濂,更是眼前一亮。

  因為上一篇祭文說到趙宋之後,士大夫和君王共天下的路走到頭了。

  但具體該怎麼看,似乎還沒有說清楚。

  這一次張希孟把這塊給補上了。

  從大禹治水,一直到春秋戰國,這是差不多兩千年的時間,張希孟總結為第一個起落,也就是華夏諸國,逐漸向外開拓,占據東亞這塊土地的時期。

  由於向外面開拓比較容易,所以產生了分封制。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可分封的土地沒有了,各國開始捲起來,不斷兼併就出現了,所謂的三代之治,到這時候,也走向了終結。

  第二個起落,則是以秦始皇開闢大一統格局開始,經過秦漢完善,到了唐朝,達到了一個頂點,隨著安史之亂,這個格局走向了衰敗,直至蒙古人南下,宋朝滅亡,差不多又是一千幾百年,完成了一個輪迴。

  「元廷殘暴,萬民憤然,天下洶湧,豪傑並起……此乃華夏第三次興起,此次興起的核心在於君王不再只是受命於天,更是秉持百姓之心,治理天下,撫育萬民,君民一心,上下同德……」

  「故此,華夏必勝!萬民必勝!」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