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的遼東鎮,錦州城如一顆孤星,此刻正被韃靼的滾滾鐵騎重重圍困,仿佛被黑暗的浪潮無情吞噬。
城樓上,風聲呼嘯而過,似是在為即將到來的血腥廝殺提前悲鳴。
徐志道身姿挺拔卻難掩滿臉的憂慮,他的目光凝重地掃過身旁諸將,一場決定錦州命運乃至大明顏面的軍事會議正在城樓上緊張地進行著。
廣寧中屯衛指揮使李英和左屯衛指揮使周益昌並肩而立,他們身上的鎧甲早已在無數次征戰中留下了斑駁痕跡,此刻那凝重的神情仿佛是在訴說著往昔與韃靼交鋒時的慘烈與悲壯。
每一次回憶起那些驚心動魄的戰役,心中便湧起一陣寒意。
他們深知此次守城之戰絕非尋常,隨時可能將他們吞噬。
李英深吸一口氣,向前邁出一步,聲音沉穩而有力地說道。
「監軍大人,末將在多年與韃靼的對抗中,發現了一個微妙的規律。
每當韃靼攻城之時,若有一處恰好迎著那刺目的太陽,此方向大概率乃是他們的佯攻之處。
您想,那熾熱的陽光會如利刃般直刺敵軍將士的雙眼,使其視野變得模糊不清,難以準確地辨別我軍的一舉一動以及兵力部署。
而韃靼極為擅長利用此點,他們會在這樣的方位大張旗鼓地佯裝集結,仿佛下一刻就要發動排山倒海般的強攻。
實則,這不過是他們精心編織的一張大網,目的便是誘使我軍誤判,將我軍的兵力吸引過來。
若我軍一時不慎,貿然抽調大量兵力前去抵禦,那麼其他方位的防禦必然會出現致命的漏洞,這便給了韃靼絕佳的機。
屆時他們只要察覺此處兵力增加,便會直接全力攻擊其他方向,使我方守軍疲於奔命。
至於剩下的三座城門,末將實在難以斷定究竟哪一處會成為他們真正的主攻方向,隨時可能遭受最為猛烈的攻擊。」
徐志道將軍的眉頭緊緊地擰成了一個「川」字,他的目光猶如火炬般熾熱,緊緊地盯著李英,追問道。
「李指揮使,你如此判定,可有確鑿的證據支撐?
這關乎全城將士的生死,可不能僅憑臆測。」
李英微微抬起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痛苦與決然,緩緩說道。
「大人,此事要追溯到昔日的宣府之戰。
那一戰,至今仍是末將心中的一道深深的傷痕。
當時,韃靼便是在迎著陽光的方向大造聲勢,他們的吶喊聲、鑼鼓聲交織在一起,成功地吸引了我軍的全部注意力。
我軍將士們的目光都被牢牢地鎖定在那裡,神經緊繃,如臨大敵。
然而,就在我們全力應對那看似即將到來的強攻之時,韃靼的精銳主力卻如幽靈般悄然在其他方向集結完畢。
他們行動迅速而隱秘,若不是末將在及時發現,恐怕我軍早已城破人亡。
經此一役,末將無數次在夜深人靜之時反覆思索,仔細復盤每一個細節,才終於洞察到了這其中隱藏的致命破綻。」
周益昌在一旁微微點頭,臉上的神情亦是嚴肅萬分,他接著說道。
「大人,雖說李指揮使的這一判斷並非萬無一失,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但末將以為,其中確實有著合理之處。
您也深知韃靼並沒有太多人熟讀兵法,作戰方式較為單一。
如今我軍被困於這錦州城,所掌握的線索極為有限,就如同在茫茫黑暗中摸索著前行,僅憑這一點判斷。
我們也唯有竭盡全力,周全地謀劃每一步布局,才有可能在這絕境之中求得一線生機,護得錦州城的周全啊。」
周益昌也怕自己的老夥計言多必失,趕緊上來打圓場。
徐志道將軍的面色愈發凝重,仿佛被一層厚厚的陰霾所籠罩。
他沉默良久,緩緩地抬起頭,目光堅定地掃視著眾人,聲音低沉卻充滿力量地問道。
「既如此,二位將軍,面對這兇險萬分的局勢,你們可有妥善的應敵良策?」
李英再次抱拳,身姿挺拔如松,毫不猶豫地說道。
「大人,末將以為,當務之急是先加強城門的防禦。
可命將士們在四門城牆之內,以巨石、巨木等重物封堵城門。
如此一來,既能有效地防止城內奸細心生歹念,偷開城門。
又能在敵軍以攻城槌撞擊時,大大延緩城門被攻破的速度。
此刻,四座城門皆如高懸於頭頂的利劍,隨時可能落下,我們不得不分兵堅守。
而後,從軍中精心挑選出一部分精銳之士,讓他們如隱藏於城中,作為支援力量。
無論韃靼從何處發起主攻,他們都能迅速奔赴馳援,及時填補防線的缺口,穩定搖搖欲墜的戰局。」
徐志道將軍的目光中瞬間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的眼神變得無比堅定,仿佛能穿透這重重圍困看到勝利的曙光。
他大聲喝道。
「好!就依二位所言。
諸位將軍且聽令,如今錦州城被韃靼大軍重重圍困,局勢危如累卵。
然我軍尚有四千八百忠勇兒郎,此乃我等守城之根本依託。
三位千戶,你們每人各自統領一千英勇之士,分別負責其餘城門。
而本監軍將親率一千勇士駐守此門。
即刻傳令下去,全軍將士務必抖擻精神,以十二分的警醒與鬥志,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此次守城之戰,關乎錦州的生死命脈,亦系我大明之威嚴顏面,我等定要讓韃靼有來無回,鎩羽而歸!
讓他們知道,我大明的疆土,不容侵犯!」
三人皆跪地說道。
「末將領命」
城樓上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似是在為這即將到來的慘烈戰鬥吶喊助威,而錦州城的命運,也在這緊張的謀劃與決絕的誓言中,緩緩走向未知的決戰時刻。
《明史——徐志道列傳》
弘治十六年春,韃靼數寇大明邊境。三月末,忽集三萬之眾,悄然繞越長城,經黃花嶺之隙深入遼東鎮,兵圍錦州城。徐志道臨危受任,率錦州全城軍民御韃靼大軍,然所可遣者僅四千八百人,眾寡懸殊,形勢岌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