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移民

  崇禎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夜,紫禁城承華宮。

  在狠狠懲罰完陳妃後,崇禎走到門口拿起一支煙。

  他用燭火點燃後輕輕吸了一口,隨即一臉嫌棄地扔在地上。

  這玩意的味道太沖了,他根本無法適應。

  王承恩急忙撿煙,小心翼翼地熄滅後放進口袋裡。

  不要小看這截煙,很多人想買都買不到。

  尤其是沒有濾嘴的廉價香菸,一經問世飽受京師百姓追捧。

  在這種大潮流下,上至王公貴胄,下至黎民百姓,對煙的興趣和需求越來越大。

  有錢人抽這個是為了跟風和融入圈子,普通百姓抽菸是為了解乏。

  雖然目的不同,但是都帶動了煙的銷量。

  「皇爺,今晚還去盧妃那嗎?」王承恩低聲詢問。

  「改日吧,朕突然想起一件事,一會擺駕坤寧宮。」

  「奴婢這就讓人去送信。」王承恩站起身走到殿門口,對著一個太監低語了幾句。

  那名太監剛離開,又一名太監高舉右手邊跑邊喊:「皇爺,宣大塘報,草原大捷!」

  崇禎激動地指揮王承恩:「快,快拿過來念給朕聽。」

  王承恩伸手接過塘報,打開後快速念完。

  聽完塘報的內容後,崇禎長舒一口氣。

  這場勝仗更重要的是兩個戰略意義。

  一是告訴蒙古人,明軍不但有騎兵,而且有大量的精銳騎兵!

  你若戰,那便戰!

  不想戰也可以,早早遣使呈貢重新歸順大明。

  第二個戰略意義是對內增加軍民信心,對外亮肌肉,震懾建奴不要輕舉妄動。

  震懾完之後快速發育!

  現在大明朝急需穩定的環境進行發展。

  天災加戰亂導致出現了人口流失,治安混亂,房屋、道路、橋樑、農田被毀,生產中斷等一系列問題。

  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

  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想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少則三四年,多則甚至十來年。

  至於什麼時候才能恢復到戰前的水平,那就要看老天爺賞不賞飯了。

  次日清晨,崇禎揉著發酸的老腰起床鍛鍊。

  做完一套廣播體操後,崇禎洗漱上朝。

  朝堂上,眾臣先是祝賀這場大勝,緊接著兵部開始論功行賞。

  不過在論功行賞之前,王家彥提出了另一個問題:「陛下,四川、湖廣,雲南、貴州四省總督秦良玉再次發來公文,說闖賊已死關中已定,諸降將亦無復叛之意。川軍在外征戰多年,思鄉心切。秦良玉本人也年事已高無法征戰,請求告老還鄉,並請陛下恩准川軍回川。」

  「秦良玉...」崇禎默念這個名字的時候眼眶有些濕潤。

  這位七旬老嫗幫大明朝幫的太多了。

  →

  播州之役打過楊應龍,遼東打建奴,北京勤王救駕,參加過奢安之亂,在河南,湖廣,四川,關中等地與流賊鏖戰。

  現在她想告老還鄉,豈有不同意的道理?

  崇禎盯著王家彥問:「兵部是什麼意思?」

  王家彥將提前準備好的詞在腦袋裡過了一遍後說道:「兵部的意思是秦良玉可以告老還鄉,川軍也可以回四川與家人團聚,不過不是一起回去,而是分批回川。」

  「川軍在關中有十萬五千餘人,第一批撤回五萬五千人,留下五萬。」

  「明年中秋節前撤回第二批兩萬人,留下三萬。」

  「明年年底前再撤兩萬人,留下一萬。」

  「後年年底前撤回最後一批一萬人。」

  崇禎先是點頭隨後搖頭。

  兵部的方法看起來既能穩定關中形勢,又能照顧士兵情緒。

  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王侍郎,」崇禎開口道。

  「臣在!」王家彥躬身施禮。

  「此事你一人做不了主,去和戶部商量商量吧。」崇禎說完這句話坐到龍椅上閉目養神。

  王家彥愣住了。

  他沒搞明白這件事為什麼要和戶部商量?

  撤兵雖然需要戶部協調行軍錢糧,但也只是例行公事,並不需要商量,更不需要在朝堂上商量。

  戶部尚書方岳貢笑呵呵地朝王家彥拱了下手:「王侍郎,陛下說的是遷徙百姓(移民)之事。」

  「啊?」王家彥下意識地張開嘴。

  方岳貢接著說道:「現在很多地方的情況和洪武初年相似,尤其是關中,河南等地久經戰亂,荒無人煙。地沒人種就會荒廢,更無法收租稅。所以當務之急是遷徙百姓到這些地方,讓他們種地生孩子。」

  「人口越多,耕種的地就越多,朝廷徵收的賦稅也就越多。」

  「那...和兵部有什麼關係?」王家彥短時間內還沒反應過來,再次問道。

  方岳貢再次笑呵呵地說道:「陛下的意思是想辦法將一部分川軍留在關中,有他們在既能防止流賊復叛,又能填補當地人口,儘快恢復耕種。」

  王家彥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慚愧,慚愧!」

  接下來,朝堂開始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其實也沒什麼好討論的,無非就是以軍屯的形式留人。

  軍屯有三種形式,

  一是戍田。

  部隊且耕且戍,耕戰兼顧。

  二是屯軍。

  從部隊中抽出一部分人專門從事屯田墾種。

  第三種是明朝的軍戶制度。

  每戶出一人參軍,其家人可以種軍田。種軍田不用交田租和賦稅,但是要交里甲正役和其他雜稅(有些稅理論上不用交,但是在實際過程中不按理論辦事,所以明朝中後期的軍戶承擔的雜稅特別高,導致軍戶逃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