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皇城外。
在錦衣衛和勇衛營的護衛下,崇禎離開了皇宮。
這是他第一次親眼看到古代的城池。
目光所至,皆是荒涼。
太破舊了。
偌大的北京城,大明朝的國都,路上鋪的竟然是黃土......
沒有混凝土和瀝青也就算了,紅磚青磚什麼的總有吧?
然並卵!
腳下的黃土混合著白灰,前面的太監灑水降塵,地上的塵土在歷史車輪的碾壓下,慢慢沉澱。
一條條這樣的道路在北京城內橫縱交錯,築就繁華的同時,也昭示著百年滄桑。
崇禎沒有乘坐鑾駕,他騎在馬背上,朝戊字庫方向緩緩前進。
內府有十庫。
分別是內承運、甲、乙、丙、丁、戊,追贓、廣積、廣惠、廣盈庫。
內承運庫歸大內太監掌管。
乙字庫屬兵部。
甲字庫,丙字庫,丁字庫,追贓庫,廣惠庫,追贓庫歸戶部管。
戊字、廣積、廣盈庫屬於工部掌管。
戊字庫挨著安民廠,安民廠的前身是王恭廠,天啟六年發生大爆炸後改名搬遷至此。
搬遷的原因很簡單:之前離皇城太近,皇帝沒有安全感。
不過王恭廠這個地方確實邪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又炸過一次。
戊字庫負責儲存火器盔甲,京師三大營的家底都在這。
能不能守住京師,全靠這些火器!
早期邊軍的火器均出自工部,由於路途遙遠不便運輸,再加上工部製作成本太高,在邊軍的強烈要求下,他們擁有了自製火器的權利。
不能怪邊軍,工部製作一把火銃的成本是二兩半銀子,。
邊軍自製火銃性能與工部一致的情況下,僅需一半兩。
可見貪腐多麼嚴重。
工部尚書范景文早早帶著工部的官員在戊字庫門前迎接崇禎。
這些人裡面,有兩個人臉上寫滿了焦慮。
其中一個中年人,身材魁梧皮膚黝黑,一臉的絡腮鬍子,面目略顯猙獰。初春時節寒風尚冷,他卻僅穿了一件薄衫,袖子挽到手肘處,露出兩條孔武有力的臂膀。
另一個人身材高大皮膚呈微棕色,滿頭金色的頭髮,高鼻樑眼神深邃,顴骨突出。
范景文帶頭施禮:「臣等參見萬歲!」
「免禮,朕只是隨便看看,眾卿不用迎接,各司其職即可。」
「是。」
除了范景文和這兩人外,其餘人迅速離開。
朝堂上的事早已傳遍京師,沒人願意在這個時候陪在皇帝身邊,伴君如伴虎的例子數不勝數,說錯半句話就會招來殺人之禍。
「陛下,工部員外郎焦勖,工部主事湯若望奉旨聽宣,不知陛下有何吩咐?」范景文朝旁邊挪了一步,給焦勖和湯若望留讓出位置。
「陛下。」兩人再次施禮,低著頭不敢多言。
他們怕啊!
換誰都會害怕,早朝的時候剛砍了內閣首輔,他們倆一個從五品,一個從六品,分分鐘能治他們的罪。
→
「朕來瞧瞧火器,你們不要多慮。」
「陛下,請這邊來。火器都在倉庫裡面存著,不便搬運。」范景文接過話,伸手指向戊字庫的大門。
「都長鏽了吧?」
「啊?」范景文老臉一紅,「陛下說笑了,倉庫內乾燥異常,不會長鏽。」
「朕是說,倉庫里火器該拿出來試試了。」
「是,臣這兩日就差人試火器。」
「這兩日?」崇禎想大嘴巴抽他,「等流賊打到京師還試個屁!」
范景文自知說錯了話,急忙跪地求饒:「陛下恕罪,臣這就安排。」
一行人走進戊字庫的院子,匠人們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
一件件火器從不遠處的兵器局和內府的兵仗局送來,戊字庫的人檢查沒問題後,入庫造冊登記。
火器以火繩槍和火銃為主,剩下的是配套的鉛丸和火藥。
在范景文的指揮下,工部的匠人們將一件件火器從倉庫中搬運出,交到錦衣衛手中。
再由錦衣衛或搬,或推到崇禎面前一字排開。
為了皇帝的安全,錦衣衛不能讓這些匠人在皇帝面前觸碰火器,一旦發生發生意外就是誅九族的大罪。
等搬的差不多了,范景文開始介紹。
「陛下,這是紅夷大炮!」
「陛下,這是佛朗機炮,佛朗機銃......。」
崇禎邊聽邊看,對明軍的火器有個大概了解。
首先是紅夷大炮,它屬於舶來品,根據葡萄牙的艦炮改進而來。後期學者研究表明,這種改進型的銅鐵複合炮是十七世紀最好的火炮之一。
崇禎看著碩大的銅鐵複合炮,心中稍稍安定些許。有這傢伙在,守城才有底氣。
缺點也很明顯:貴+重。
若是用高強度的鋼製作火炮,成本和重量會降低,性能反而會增加。
「京師有多少紅夷大炮?」
「回陛下,有二十四門紅夷大炮!」
「製造一門火炮需多長時間?」
「需半月左右。」
來不及了,就算來得及崇禎也沒有改造火炮的計劃。
他是文科生,在這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的朝代造不出鋼炮。
明朝能煉鋼,但煉不出能造火炮的鋼。
無論天工開物里的炒鐵爐,還是坩堝煉鋼法煉出來的鋼鐵都無法製作火炮。
雜質太多導致鋼鐵太脆,很容易炸膛。
雜質多的原因不是技術不行,是煤炭中硫磷含量高導致的。
此時的西方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可是隨著西方基礎工業的發展,他們找到了煤炭脫硫脫磷的方法。
自那時起,中國冶煉技術和火炮技術開始全面落後於西方。
「這是手銃,鳥銃(火繩槍),三眼手銃.....」范景文繼續介紹。
「等等!」崇禎指著其中一件火器問道:「你說這是自生火銃?」
「是陛下,此銃由畢懋康在崇禎八年製作而成,不用明火就能引燃火藥射出彈丸,工部小批量生產後存放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