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得到眾位皇帝祖宗一致的認可。
朱由檢點了點頭,正色道:
「咱們是大明的皇帝,不能被一時的利益所迷惑,我多給各位一些,或少給一些又有什麼必然的影響嗎。」
「錢財乃身外之物,崇禎朝的工業發展已經有了雛形,日後各朝的建設基建,我也會一力承當。」
看看,
多麼大義凜然!
各位就不覺得羞愧嗎!
不覺得。
「玄孫兒說的對。」
嘉靖老道簡單附和兩句,算是給了朱由檢一個面子。
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麼聊齋啊。
「正德朝十萬特種軍隊都在這裡,便由高爺你們自行商榷吧。」朱由檢說了兩句,便離開了小世界。
……
洪武朝。
朱元璋奮筆疾書,每批閱一個奏疏,其上數十人都要被抄家。
他從未如此賣力過,即便是被稱為明初第一大冤案的空印案,也沒有這般晝夜不停的批閱奏疏。
因為空印案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獄,獄凡數百人,總共只有幾百人下獄。
後世洋人養殖的吳公知,為了映射曾背掛明祖像,喊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口號,創下基業的孫先生,
而專門出書,摸黑的朱元璋。
說空印案殺了七八萬人。
簡直無腦。
明初那些掌印的官就是上全家,能有七八萬人嗎。
空印案說來也簡單,無非是在空白文書上預先蓋上印章,需要用時再填寫上具體內容罷了。
如此做的理由也很簡單。
你地方上蓋了大印,蓋棺定論,到了京城,三司六部都想拿點,該怎麼弄?
那就沒辦法了。
所以也不是什麼為了省事,保持精準度。
歸根結底。
無非是貪贓枉法那點事。
朱由檢喚了一聲:「太祖爺。」
「大孫來了。」朱元璋精力旺盛,放下筆笑呵呵的說道。
自從開始修行,精力大增,連續工作三天都不會疲憊,他甚至感覺大明朝的官還能再少一點。
一個人能幹了六部的活。
「咱都聽說了,朱厚熜這小子真他娘的是個天才,在曲阜裝神弄鬼,搞的那幫把自己都騙了的文人方寸大亂,生怕被老天爺遷怒,一時間竟然對孔子都是口誅筆伐。」
朱元璋搖頭失笑。
這幫文人的底線還真是靈活。
什麼聖人子弟,什麼仁義道德,全部忘的一乾二淨,什么子曰也不再掛在嘴邊,沒有一個敢咒罵老天爺的。
其中最狠的一個文人。
召集了三五好友,說是要與天辯論,在當地引起了轟動,數千文人去看他罵老天爺。
不過。
可惜的是。
這位仁兄義憤填膺的指著天空時,恰巧烏雲密布。
嚇得文人墨客磕磕絆絆半天,吐出來一句話:
老,老天……我不會再叫你爺!
弄得啼笑皆非。
文人風骨徹底成了笑話。
「意料之中。」
朱由檢笑道:「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儘是讀書人。」
「大孫來咱這做什麼,對了,那些小豬崽子咱都趕走了,幫不上忙不說,還淨給咱添亂。」朱元璋笑呵呵道。
本來也只是來學習經驗。
好回去對自家愛卿開刀罷了。
也沒指望這群大明皇帝能幫到朱元璋什麼。
畢竟以太祖爺的權力加上朱棣,倆人占大明皇帝含權量的總和的百分之八十。
當然,剩下十幾個皇帝,體內的含鉛、含汞、與含毒量占大明皇帝總額的百分百。
倒也不是一無是處。
朱由檢沉吟道:「我這裡新開闢了一個朝代,是我爺爺神宗萬曆皇帝的朝代,不知太祖爺,有無空閒隨我去一趟。」
他瞥了眼那堆高聳如小山般的奏疏。
心中悻悻。
這一堆怕是把普通皇帝一輩子的量都給幹了。
比如崇禎親爹明光宗。
光速隕落。
你都不知道他碰過奏疏沒有。
朱元璋挑眉道:「倒是不影響,郭桓案主謀基本上都已就範,剩下些小蝦米倒是無關緊要。」
「那太祖爺,咱們這就去?」朱由檢問道。
朱元璋愣了愣,沉吟片刻,又坐了回去,開口說道:「這樣,你跟咱講講這神宗萬曆皇帝做了什麼吧。」
「咱正好趁這會功夫,把這些奏疏都批閱了。」
做了什麼?
那可能說老久了。
朱由檢想了想開口道:「我這個爺爺在位四十八年,是咱們明朝除了我以外,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哦?」朱元璋挑眉。
短壽孫兒見多了。
第一次見長壽的。
哪怕是嘉靖迄今為止,也才在位二十餘年。
「萬曆皇帝幼年嗣皇帝位,在位頭十年被首輔張居正嚴格教導……」
萬曆皇帝朱翊鈞極為聰穎,但不同於嘉靖,他這個聰明並不是理智占據主導,反而頗為情緒化。
特別是談及張居正,基本上大臣說張居正生前是如何做,現在也可以效仿這般,就必然被否。
其中罪責不能全然怪罪萬曆。
本來萬曆窮的好好的。
嚴格教導就嚴格吧。
畢竟要做好皇帝來著。
結果某一天忽然發現,對自己如亞父一般嚴厲的張閣老,居然自己奢靡享樂,反而嚴格要求皇帝!
好嘛。
大明馳名雙標!
萬曆本來窮的心安理得,這一下心裡就不平衡了。
他小時候表現出來的乖巧、溫順、刻苦讀書、嚴於律己,完全是小孩子本能的求生欲和自我保護。
恐懼,不知所措。
跟被雷電法王楊永信支配沒有任何區別,而且是一直挨電!
最關鍵的是,拿著我的權力,享受著我享受不到的待遇,還玩弄著萬曆老媽。
好傢夥。
這一下可不得了,小萬曆心中的恐懼全部轉化成了怒火,仇恨。
整個人就歇斯底里了。
等到張居正死後,這孩子早已心理扭曲,恨不得抹滅張居正存世的一切證據。
而且為了一展心中抱負,徒步數十里去祈福。
雄心壯志的一個年輕人。
結果上朝一看。
皇帝居然說了不算?
朱翊鈞也麻爪了,這劇本跟想像的不一樣啊。
實際上即便是壓制文武百官的攝政王張居正,做一條鞭法之時,亦是做了不少妥協。
就比如收稅收銀子,百姓沒銀子可以拿糧食去士紳那裡換。
至於士紳賺多少,那就不管了,這就是一種妥協,否則他完全不可能推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