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所謂科學思想

  第132章 所謂科學思想

  長期以來,火槍的槍管,都是由鐵板捲曲出來的。

  將卷出來的筒壁內外平整,再用鏜床鏜平內部,一根滑膛槍管就做成了。

  這時候的槍管外觀,不一定是後世典型的圓形,可能是六稜柱、八稜柱甚至可能是方形的。

  雖然成品可能看不出來,但實際上有一個縱向的接縫,會影響槍管的強度。

  火炮則是整體澆築成型,再用鏜床鏜平內部製成的。

  澆築出來的炮管,本身的材料並不非常均勻緻密,甚至可能會有氣泡,這當然會影響結構強度。

  到了十九世紀之後,為了提升槍管的強度,開始嘗試使用鋼柱鑽孔的方法生產。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出現了阿姆斯特朗炮,採用內部熟鐵管加纏絲,外部套鋼管的多層炮管工藝。

  典型特徵是火炮中後部有明顯加粗的炮箍,口徑越大的炮的炮箍也越明顯。

  到了十九世紀末的時候,無縫鋼管登場了。

  能夠通過內外合力,直接鍛造出通體如一的槍管和炮管。

  管壁更加的均勻緻密,整體強度自然更高。

  但是這項技術有一定的難度。

  在原有的歷史上,無縫鋼管的設想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初,但是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以前都是摸索階段。

  很多工程師嘗試把以前製作銅管的工藝用在製造鋼管上,結果基本都以失敗告終。

  相關理論專利申請了很多,但沒有真正做成功的。

  直到1885年的時候,德國的曼內斯曼兄弟取得了真正的突破。

  他們成功卻有很多意外成分。

  他們鍛造鋼柱的時候發現,在鋼柱坯料旋轉的同時,從兩側同時向內擠壓鋼柱,鋼柱內部就會出現一個洞。

  曼內斯曼兄弟無法正確的解釋自己成功的原理。

  明明是在向內擠壓,但鋼柱不是變得更加緊實了,而是會變成一根管子。

  他們的專利申請也差點被否決。

  當時的專利申請不需要做出實物,只需要將自己的設想描述清楚就行了。

  但是這個設想的描述本身也要符合基本的邏輯。

  專利審核人員也有基本的科學素養,他們認為曼內斯曼兄弟的描述違背了物理規律。

  德國專利管理部門專門派人去曼內斯曼兄弟的工廠現場驗證,確認他們能夠通過他們描述的奇特方式造出無縫鋼管後,才授予了他們這份大部分人都無法解釋的專利。

  曼內斯曼兄弟的方案形成並推廣使用了幾十年後,仍然沒有人都對技術原理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後來不得不專門造了一個詞,直接就叫「曼內斯曼效應」。

  現代無縫鋼管的製作過程,看著好像是把鋼柱燒紅,用一根細一些的鋼柱插進去,在粗鋼柱上硬懟一個洞出來。

  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的。

  那個洞是受到擠壓後自動出現的,往裡面穿那根較細的鋼柱,只是為了將洞擴大並定型。

  硬懟根本懟不出洞來,只會把鋼柱整體砸扁。

  朱簡烜看了宋問道提出的無縫鋼管方案,確認並不是歷史上具有可行性的曼內斯曼方案。

  還是在銅管制造技術上做的推演。

  銅和鋼的性質相差甚遠,造銅管能用的方案,在鋼管上可能就沒有可行性了。

  或者是成本極高,不具備量產可行性。

  朱簡烜考慮了一會兒,嘗試著引導宋問道等工匠走正確的道路:

  「諸位……以前在親自鍛打圓柱形鋼坯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一種現象。

  「持續鍛打的同時不斷旋轉鋼柱,鋼柱的中心就會出現撕裂?」

  朱簡烜這麼一問,好幾個工匠都立刻表示,自己曾經注意到過這種情況。

  「好像確實有好這樣。」

  「我也注意到過。」

  「原來不止我一個人發現了。」

  「其實敲木頭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但這是為什麼?」

  「反覆敲打外部會讓內部變空?」

  其實在原有的歷史上,也有很多工程師發現了這個現象。

  但曼內斯曼兄弟首先將這個現象應用在了鋼管制造上

  朱簡烜笑著說:

  「既然大家都見過,那可以嘗試利用這個現象,用來生產完整一體的鋼管?

  「同時也都討論和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一群工匠們頓時陷入了沉思,這確實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看上去好像違背物理規律的問題。

  現場一個名叫汪萊的弟子,若有所思的向朱簡烜說:

  「師父,會不會是因為,在物體旋轉的同時敲擊,物體所受的力實際上是傾斜的?

  「相當於一個有一定角度的切向力?

  「同時力也是相互的,我鍛打鋼柱的時候,鋼柱是放在鍛台上的。

  「鍛台也會對鋼柱施加一個力。

  「這個力與我們鍛打的力是相反的,同時角度也是相互錯開的。

  「旋轉的鋼柱中間受的力小,靠近兩側區域受的力相對更大,而且兩者方向是相反的。

  「所以形成了向外撕扯的合力?慢慢在鋼柱中間撕開了空洞?」

  朱簡烜聽完之後笑著鼓勵說:

  「很有想法,似乎是符合邏輯的,但我沒有辦法告訴你對錯。

  「我目前也只是看到過這種現象的存在,也沒有來得及去研究過其中的原理。

  「大家可以自己去嘗試復現它,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和思考,嘗試做出自己認為可能的推斷和計算。

  「再以自己的推斷為原理,設計符合邏輯的實驗方案,觀察實驗結果是否與推斷吻合。

  「如果我們在合理的條件下做實驗,始終都能取得與我們的預測相同的結果,就說明我們的推斷是正確的。

  「將自己的推斷整理成通用的抽象化描述,那就是一個新的物理規律了。

  「物理學不是某種具有唯一性的絕對真理,始終都只是我們對自然規律的抽象化總結。」

  朱簡烜最後的總結說的非常保守。

  畢竟現在只是十八世紀。

  現在只要能夠真正理解自己這句話,那至少應該是形上學的唯物主義者,或者說是機械唯物主義者了。

  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非常先進的思想了。

  朱簡烜希望自己的這些弟子們,至少應該都是比較堅定的唯物主義者。

  若是將物理或者其他的概念,視為一種絕對的真理或者當做世界本質,就可能會倒退到樸素唯物主義。

  甚至可能跳到唯心主義得範疇去。

  按照朱簡烜的經驗,現實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唯心的,真正的唯物主義者並不多。

  即便是前世以唯物主義為倒向的普及教育,讓大量的普通學生覺得唯物主義是對的,進而相信自己也是個唯物主義者。

  但他們大部分人的內心仍然是唯心的。

  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徵,就是覺得歐洲人有科學思想,所以歐洲產生了近現代科學。

  同時中國人沒有科學思想,所以也沒有現代科學。

  這就是典型的唯心主義邏輯。

  唯物主義者的邏輯應該是反過來的,是歐洲的科學發展孕育出了科學思想,科學思想又反過來繼續指導科學研究。

  與此同時,「科學思想」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深奧複雜概念。

  科學同樣也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概念。

  發自內心的覺得科學高大上的人,很可能也有唯心主義傾向。

  將「科學」、「科學思想」當做是引導世界發展的根本,就是典型的客觀唯心思想。

  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月亮每個月循環一次陰晴圓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這些最簡單的認識都是科學。

  把種子埋在土裡,澆水施肥就能讓其發芽,拔掉雜草能讓莊稼長得更好,這仍然是科學。

  挨打且無法還手的時候,知道找牆角抱頭蹲防,也可以是科學研究的範疇。

  黃宗羲通過推算日月食的時間,判斷尚書裡面有古人作偽,因為上面的日月食記載與核算對不上,這還是科學的範疇。

  所以,中國古代本來就是有科學的,自然也會有與之對應的科學思想。

  只是沒有自行孕育出西方近代形成的那套思維方式。

  任何一個西方國家也沒有獨自孕育出來。

  西方科學是發端於中東、希臘,由很多個國家和文明互相交流影響產生。

  中國也是有自己獨立孕育的「高級」科學思想的,最起碼在宋明兩代時期屬於非常高級的「思想」。

  因為社會現實決定社會意識,而宋明時期的神洲科技水平,在全世界範圍都是相對較高的。

  比如說,王陽明同時代的氣學家羅欽順認為:

  「心雖有靈明,但也是一物。心之官則思,能推見事物之數,究知事物之理。」

  「有此物即有此理,無此物即無此理。」

  「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是格此心;窮理是窮天下事物之理,不是窮心中之理。」

  「須就天地萬物上講求其理,要理所當然的將人心、鳥獸、草木、金石、天地視為相同的東西。

  「方可謂之物格知至,方可謂之知性知天,不然只是揣摩臆度而已。」

  這已經接近形上學唯物主義的範疇,開始立場鮮明的反對傳統的唯心主義了。

  崇禎年間的王夫之認為,存在是絕對的,虛無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動而成象則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動而趨行者動,動而赴止者靜」。

  王夫之反對「先驗論」,認為應該憑藉自己的感官去觀察世界,用心去思考和分析,進而獲得事物的「理」。

  「耳有聰,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聲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

  「聰必歷於聲而始辨,明必擇於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導師將王夫之與黑格爾相提並論,並用於王夫之相似的邏輯描述學習和形成正確思想的過程:

  「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

  「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這是一個認識過程。

  「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

  但是羅欽順、王夫之這些學者,在明朝的時候屬於「氣學」。

  是排在心學、理學之後的第三名,也就是不想關的人基本不了解的那種第三名。

  不是當時思想的真正主流,也不被當時的朝廷特別賞識。

  因為皇帝覺得自己對這種思想沒有需求,自然不會專門推動和引導其繼續發展。

  當時也只有一個正統朝廷,也沒有別的朝廷做另外的選擇,所以探討也就止步於第一個階段的理論層面了。

  清朝前中期在政治上推行八旗為本,宣傳騎射立國,思想上流行「訓詁」,也就是考據。

  科技發展上逐步徹底落後於世界,思想辯證層面的探討也趨於停滯。

  自然也不會自己孕育與歐洲相同水平的科學思想。

  這個世界的崇禎皇帝,在坐穩了自己的位置之後,就把「氣學」扶正成了正統思想。

  把羅欽順和王夫之的理論直接列入了科舉範疇。

  崇禎需要工商業發展、需要科技發展,所以對支持「格天下之物,窮天下事物之理」的思想有需求。

  再加上大明與歐洲的交流更加頻繁,歐洲的技術和思想也能成為了參考對象。

  科學是哲學的根基,科技發展是科學思想的根基。

  大明的商業和手工業發展不斷加速,大明的「氣學」理論探討,也隨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有需求就會有科學研究,有科學研究就會有科學思想,科學理論之中本來就蘊含著科學思想。

  朱簡烜之前的大明工匠們,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認識和研究邏輯。

  朱簡烜周圍的弟子們,聽了朱簡烜的這幾句引導,都是頗為激動的點頭答應著。

  他們開始摩拳擦掌的謀劃,想要找出現在討論這個現象的規律。

  而宋問道為首的工匠,此時卻明顯的鬆了口氣。

  朱簡烜這些年來,第一次非常直接的承認,自己只是觀察到了現象,還沒有做任何理論研究。

  甚至於表示無法評價學生分析的對錯。

  因為以前的朱簡烜,表現的非常像一個生而知之的人,而這正是大明的氣學理論反對的觀點。

  王夫之認為「禽獸」才是「生而知之」的,或者說禽獸是依靠本能就能生存的。

  大明工匠理所當然的相信,人需要學習、分析、研究,才能獲得知識。

  朱簡烜以前的種種表現,讓他們的認知出現了動搖。

  他們試圖找朱簡烜單獨研究的證據,但是一直都沒有足夠有力的實證。

  只能看到朱簡烜經常關起門自己思考和寫設計。

  現在他們終於穩下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