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範文景的帶領下,眾人穿過重重門廊,最終來到了位於火藥司最深處的一處院落。
進出的門口有兵員層層把守,而且進出都要盤查。
「按照陛下的吩咐,臣把這生產手雷和煙霧彈的工坊安排在了火藥司最隱秘的地方。」
「這手雷的製造,從竹筒打磨黏土攪拌以及火藥配比,都是嚴密分工絕對保密!」
「最後的組裝都是由宮裡的太監完成,所以,故而這手雷的具體製作過程,根本無從泄露。」
正說著,範文景就帶著眾人走進了大院,院內房屋交錯,一個屋子就是一個工序。
第一個屋子,工匠們正在有條不紊地調配火藥。
第二個屋子,火熱朝天,工匠們將黏土燒製成圓柱狀,作為火藥內膽!
第三個屋子,是鋼片銅屑的製作,這道工藝也極其簡單,就是銅片鐵片剪碎。
……
歷經七八道工序,最後的一步就是由太監們完成。
在配好的火藥中加入白糖,然後將火藥內膽裝入黏土燒制的內膽。
而後又在內膽外圍放上鐵屑,用黏土封口,留出引線。
太監們雖然組裝起來很是生疏,但是對於朱由檢而言,這已經算是個完美開局了。
而且這些太監雖然清楚組裝的細節和流程,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組裝的東西是什麼,有什麼用。
畢竟這玩意和他們見過的紅衣大炮也好,火銃鳥銃也好,都不一樣。
而後朱由檢在剛剛組裝好的幾個手雷中隨便拿了一個,看向範文景。
「范大人,找個地方,咱們試試這新武備的威力!」
聽到這話,範文景趕忙指了指這火藥司的後面。
「陛下,這火藥司後面就是一塊空地,咱們可以過去試試。」
而後,眾人自火藥司的後門轉出,步行片刻,就看見一塊空曠的野地。
範文景現場介紹了起來:
「陛下,這裡之前是世宗皇帝時期,留著打算擴建火藥司的空地,只不過後面就不了了之了,便空著閒置。」
「據說當初戚繼光將軍在京的時候,還在這裡練過兵!」
聽到戚繼光,朱由檢眼前忽然一亮,這可是大明的名將楷模,倒是可以大肆宣傳的精神偶像。
朱由檢大致打量了一圈,發現這片地方挺大的,足足有兩個足球場大小。
而且因為被兵仗局和火藥司夾著,外人也無從進來。
一個想法在朱由檢心中誕生,這裡要是建設一個武備堂就完美了。
將來打造各式新兵器新武備,研究各類新技術,再好不過。
一來地方寬敞,二來也十分隱蔽。
「范大人,就由你演示一下這手雷的妙用!」
範文景見朱由檢將手中的手雷丟過來,也是抑制不住激動。
昨日就是在此處,他親手試了一顆手雷,炸雷之後,火光翻騰,鐵屑四濺,威力驚人。
登時就將一個紮好的草人標靶給炸得「屍骨無存」。
於是範文景趕忙命人搬來一個草人放在一個大坑中,隨後當著朱由檢李邦華以及王承恩的面,點燃了手中的手雷。
因為引線燒得很慢,等引線燒到一半,範文景這才將手中的手雷丟出去。
片刻後,隨著大坑中火光一閃,砰的一聲,硝煙瀰漫,在場眾人也都在這一刻清晰地感知到大地的顫動。
「這巴掌大的東西,丟出去竟然有如此威力,老朽我活了這麼些年,算是開了眼界!」
李邦華瞳孔震動,看著從坑裡面升騰上來的焦黑色煙霧,呼吸都加重了不少。
而一旁的王承恩更是眉頭緊蹙。
「這新武備只需丟出手去,便能有這般威力,若拿去守城,對付衝到城牆下的流民,便是神器啊!」
等硝煙稍稍退散,朱由檢便在範文景以及其餘人等的跟隨下,快步沖向不遠處投彈的大坑。
只見原先放在彈坑之中的草人早已四分五裂,草人的身體裡扎滿了鐵屑,以及竹片。
「陛下,臣以為這手雷的妙處有二,一則簡便輕巧,用時用火摺子點燃引線,擲出便可,二來威力無窮,且其中鐵屑飛濺之事,伏屍七八,三來製作簡單,無需像火銃亦或者大炮一般,工藝繁瑣,十分節省銀子。」
緊接著,同來的李邦華和王承恩,還有隨行的一些工部官員,也都知道了這手雷的妙處。
一發擲出,平地驚雷,而後鐵屑如暴雨梨花,四散射出。
這要是丟到人多的地方,便是大殺器!
「不錯,火藥司的工藝沒得說,火藥配比精細,黏土密封得仔細,而且這其中幾處改良的地方也很取巧!」
「范大人,這手雷現在一日能產多少?」
聞言,範文景便掐著指頭算了起來了。
「若是現在的話,一日至多三百顆,要是明日能多募些人進來,到時候一些嫻熟的匠人就能調到這手雷作坊。」
「一日就能產五百顆!」
一日五百發手雷,保底算下來,一月就是一萬五千發。
產量還是太低,但是眼下城池受困,火藥司的很多原材料也都是捉襟見肘。
能有這個產量已經不錯了。
「今日三百發造好,直接送到東直門,並且要教會守城的將士們手雷的使用方法,先給每個城門配夠三百顆!」
「再者,煙霧彈也要加緊趕製!」
隨後,朱由檢在範文景地帶領下,又看了看盔甲兵器製造的作坊,而工匠們見到天子親臨,一個個也是受寵若驚。
午飯,朱由檢是和兵仗局的匠人們一起吃的,而朱由檢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想立一個親民的天子形象。
大明國祚二百八十年,天子和百姓漸行漸遠,百姓們覺得天子高高在上,自然也就不會擁護皇帝了。
離開兵仗局,劉邦華便去了國子監,印刷方才寫好的文章。
因為明朝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所以國子監還有數千刻板匠人。
一篇文章,兩個時辰,就能刻出十幾個版進行拓印,效率很高。
而且印好的白話文章,可以直接散發給國子監的學生,也能張貼到街頭。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大明普及的私塾教育,導致民間識字率極高,特別是京城所在,市民普遍識字。
這也是明朝和滿清的區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