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朱由檢說罷,最先被錦衣衛往大殿外架走的,是董文生等一眾江浙商賈。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董文生才開始急了起來,反應過來要求饒,一邊在錦衣衛的手裡掙扎著,一邊苦苦哀求。
「陛下,臣知錯了,臣願意將貪墨的銀兩全部交出來,陛下饒我一命啊……」
此刻的董文生,眼裡早就沒了之前的傲慢,眼神中只剩下驚恐,凌遲三十刀,再炮烙,那種痛苦光是想一想,就足以讓人膽寒不已。
現在的他無比後悔自己方才的多嘴,要是不說那些話,也不至於如此。
而朱由檢看著哀求的董文生,始終面無表情,甚至嘴角還帶著一絲笑意。
緊接著被帶走的,就是和董文生跪在一起的其他江浙商賈,這些商賈都是經過西廠嚴查,明確和福王造反一案有過重大牽扯的商賈。
所以今日能跪在大殿之上的,沒有一個是冤枉的,全部都是罪有應得。
而在聽到朱由檢要將他們幾人炮烙的時候,這些商賈的眼神之中充滿了震驚。
有人想要開口,但是又想到董文生先剮三十刀再炮烙的刑罰,一時間都噤若寒蟬,任由錦衣衛擺布。
而等這些商賈被拉下去,大殿之上剩下的零星幾人,全都是江南學子,南方大儒。
而蘇墨十分清楚,這些人,與其說是大儒,倒不如稱呼為學閥來得更貼切。
而在鼓譟福王造反,給叛亂朝廷造勢,抹黑自己和朝廷的事情上面,這些人可都是出了大力的。
「昏君,你動用極刑,暴虐殘忍,和古時的亡國之君商紂王有何分別?你今日能割掉我們的舌頭,那也堵不住天下的悠悠眾口!」
「就是,你劍斬聖人牌位,抹除聖人苗裔,大逆不道倒行逆施,天理不容!今日若是辦了我等,天下學子,定然人人心寒!」
「倘若我大明列祖列宗泉下有知,你朱由檢,安有臉面再下黃泉?!」
「我等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卻要我等去礦山勞作,實在是悖逆亂為,能做出如此決斷,簡直辱沒聖人之學!」
看著幾個老古董氣急敗壞地叫罵,朱由檢卻是處之泰然,甚至神色悠閒地讓錦衣衛先不急著將人帶下去。
等幾人罵完了,朱由檢這才緩緩開口:
「罵完了?罵完了就上路吧!」
「也不用去礦山了,先割舌頭,割掉之後再仗責,打個半死再丟鼎中!」
「今日,朕就要汝等明白,爾等口口聲聲所說的聖人之學,在朕面前到底有多蒼白無用!」
「讀書習經,忠貞酬國,這才算是聖人門生,而你們,滿口戾氣,污言穢語,跟著反賊同流合污禍害天下,你們算哪門子儒生?」
「來人吶,直接當殿把舌頭割了拉下去打板子!」
這一刻,在場的這些老儒生全都慌了神,本來還想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皇帝講一講道理。
可本來還能活命的,現在連活路都沒有了。
緊接著,錦衣衛就闊步上殿,當著兩班文武大臣的面,直接將幾人的口條給血淋淋摘下。
一時之間,大殿上面嚎叫不止,再加上大殿外銅鼎之中的哀嚎聲,整個紫禁城仿佛變成了一個煉獄。
等大殿上面跪著的人被全部帶下去,大殿之上凝固的氣氛這才稍稍緩解。
朱由檢看著百官,語氣鎮定。
「朕要窮盡畢生之力,舉我大明傾國之力,中興國祚,富國強民,蕩平外敵!」
「誰要是阻礙朕的中興大計,那就是這樣的下場!」
「孟兆興,退朝之後,這些叛臣的九族,一個不留全部斬首!」
「還有,過幾日,西廠再派一些人手前往南京,再細緻盤查,絕不能放過一個漏網之魚,凡是有反叛之嫌的務必查辦!」
朱由檢說罷,冷眼掃視了一圈在場的文武大臣,肉眼可見的,這些大臣看自己的眼神都溫順了不少。
而朱由檢也知道,朝堂是賞罰分明的地方,這些叛賊能殺則殺,而忠心自己的這些大臣也應該要該賞則賞。
「此番南征,我朝廷兵馬總計七萬有餘,能夠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淮南直入南京,多虧了諸位卿家,諸位臣工的協同努力!」
「朕也打算明日在宮內擺下慶功宴,一道慶祝此番朝廷得勝!」
「而在此次南征之中,多虧了戶部籌集軍費,工部趕製軍械,兵部指揮大軍,刑部緝拿要犯……」
「六部官員,中堂每人賞銀千兩,部院級五百兩,科道一百兩,翰林五十兩!」
此話一出,朝堂之上的官員一時間也都是交頭接耳起來,每個人臉上的喜色也是十分明顯的。
「除了各部官員,此番明軍能夠接連大勝,最為關鍵的是朝廷最新組建的新軍營,以及神機營和三千營!」
「傳旨下去,此番參戰的兵卒,每人賞銀最少五兩!」
「兩大營以及新軍營的兵卒大慶三日,賞御酒……」
「在南征中有殺敵立功者,按功勞拔擢,此事由兵部和吏部一道考量!」
……
眼下,朱由檢之所以會拿出來這麼多銀子來賞賜,完全是因為這次南征,繳獲的金銀財寶實在太多。
洛陽的福王府更是抄家抄出來不少寶貝,這些金銀全部放在內帑或者國庫,沒有任何用。
但是賞賜下去,不僅僅能提高明軍的戰力,也能提高官員們的忠誠度,避免一些貪腐問題。
百官們在朱由檢封賞完之後,也都目睹叛賊被處刑的恐懼中擺脫出來,一臉的喜悅。
接著,朱由檢擲地有聲道:
「此戰,朝廷花了大把銀子研製出的新式武備作用甚大,故而今後的朝廷要加大對新式武備的研製,朝廷三大營也要儘快朝著新軍營的方向改制!」
「范景文,朕再給你工部兵仗局批五百兩銀子,還是全部用在新式武備上面!」
隨後的朝會,各部官員也都將方才處決叛賊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開始爭相進言關於處置淮南江浙等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