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呈秀此人,或許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能力還算不錯,想必可以妥善處理各項事務。」
見皇帝都這麼說了,徐希臯也不好再硬頂著反對,只得躬身道:「陛下,我定國公府世受國恩,願為陛下和朝廷效死。」
朱由檢聞言,臉上重新擠出了一絲笑意。
「好,不愧是中山王的後人,卿能有此心,朕心甚慰。」
「盧卿,你回去之後,選拔一些忠謹之士,等禮部和鴻臚寺那邊有了消息,大軍即刻出征!」
「臣遵旨!」
等眾人走後,朱由檢總覺得自己好像是忘了什麼事。
……
時間來到了第三天。
朝鮮使臣終於抵達了京城。
禮部尚書來宗道,以及鴻臚寺卿展自重兩人,此時就等在城門外。
「來尚書,不過只是朝鮮的使臣罷了,怎得還勞煩您親自走一趟呢?」
展自重站在來宗道身後,笑著說道。
來宗道輕嘆一聲:「展寺卿,來的畢竟是朝鮮的使臣,而且還是朝鮮國王的表兄。」
「再者,不是還有一些事情需要和其商議嗎?本官走一趟就走一趟吧。」
兩人說話的功夫,一隊人馬就出現在了兩人的視線中。
又過了大約一炷香的時間,一名身著朝鮮官府的中年人,在兩名侍從的攙扶下,走下了馬車。
「朝鮮使臣具仁垕拜見上國尚書大人,見過寺卿。」
自稱具仁垕的朝鮮使臣,恭敬對來宗道和展自重躬身施禮道。
來宗道畢竟是朝廷二品高官,有些自矜的點了點頭,算是回禮了。
展自重則是躬身道:「鴻臚寺卿展自重,見過使臣。」
「來尚書,展寺卿,外臣身負我王所託,不知何時能拜見上國皇帝陛下。」
具仁垕也不囉嗦,簡單的見禮後,直接開口問道。
來宗道和展自重對視一眼,後者笑道:「使臣遠道而來,本官已經在官舍備下酒宴,還是先休息休息再面聖如何?」
具仁垕的眉頭當即就皺了起來。
來宗道見狀,適時道:「具大將(朝鮮舟師大將),展寺卿所言有理,你先去鴻臚寺休整 一番,本官會向陛下上書,待陛下下旨,你再進宮面聖,如何?」
見大明禮部尚書都這麼說了,具仁垕也不好再說什麼。
只是,這一等竟然就是好幾天的功夫。
具仁垕急的嘴角都長出了火癤子。
「大將,我們該怎麼辦?」
副使羅萬甲站在具仁垕的身後,低聲對其問道。
具仁垕沉吟半晌,這才猛地轉身,沉聲吩咐道:「去禮部衙門。」
「是,大將。」
羅萬甲答應一聲,就去準備車駕。
禮部衙門。
來宗道的公廨。
「尚書,朝鮮使臣請見,現就在衙門外。」
一名書吏來到門前,躬身通秉道。
來宗道手裡的毛筆,忽然一頓,抬頭吩咐道:「請他們去正堂。」
稍頃,具仁垕和羅萬甲兩人,就在書吏的引領下,來到了禮部衙門正堂。
「外臣具仁垕(羅萬甲),拜見來尚書。」
「具大將快快免禮。」
來宗道熱情的起身,對兩人招呼道:「兩位請坐。」
「來人,上茶!」
具仁垕面色嚴肅道:「來尚書,茶酒不喝了,外臣此來是想問問,皇帝陛下什麼時候可以召見外臣?」
來宗道坐到主位上,輕嘆一聲道:「唉,說句實話,具大將此次出使大明,本官已經知曉了。」
「不只是本官,就是陛下現在也已經知曉。」
來宗道說完後,就端起了側几上的茶盞,看似是在喝茶,實則是在看具仁垕的反應。
果然,來宗道說完後,具仁垕的臉色就變了。
羅萬甲在旁很是焦急,張了張嘴似是想要說些什麼,但終究還是沒有說出口。
具仁垕深吸一口氣,坐直了身子,鄭重道:「既然大明已經知道了,那外臣也就不做隱瞞了。」
「外臣此來大明,就是來求援的。」
「建奴在月前派出使臣,向我朝鮮勒索錢糧,並要求朝鮮履行天啟七年簽訂的盟約, 開放互市,將逃往朝鮮的遼地漢民,交給他們。」
「除此之外,建奴還希望朝鮮為其提供艦船。」
說到這裡的時候,具仁垕不著痕跡的看了眼來宗道。
來宗道聽到最後一條的時候,果然不由的皺起了眉頭。
「來尚書,我朝鮮對大明向來恭謹,世受大明恩澤,然建奴狼子野心,值此危難之秋,我王及朝鮮臣民, 皆希望大明能救我朝鮮與水火之中!」
具仁垕說這番話的時候,語氣中滿是懇切與期盼。
建奴和大明可不一樣。
大明對朝鮮幾乎是沒任何的訴求,之前還幫朝鮮擊退了倭人。
建奴則是將朝鮮當成了糧倉,當成了予取予求的對象。
兩相對比,朝鮮君臣自然知道該怎麼選擇。
來宗道聽具仁垕說完後,心裡暗道:「肉戲來了。」
他看了眼具仁垕,面色嚴肅道:「具大將,對此事,朝鮮國王殿下是怎麼打算的?」
具仁垕有些不滿了,看著來宗道,語氣有些生硬道:「來尚書,此事是不是應該得向大明皇帝陛下當面秉奏?」
「陛下日理萬機,此事你先和本官說也是一樣的。」
「來尚書,具某這裡有我王的親筆國書,需要當面遞交皇帝陛下!」
具仁垕霍然起身,語氣極為不滿。
來宗道卻是老神在在道:「具大將,本官已經給陛下上了奏本,陛下得閒自會召見爾等。」
具仁垕冷聲道:「皇帝陛下遲遲不召見外臣,就不擔心寒了天下藩國之心嗎?」
來宗道沒有接他話茬,而是直接說道:「具大將,如果我大明派兵前往朝鮮,幫助朝鮮抵禦建奴,所需糧草如何供應?」
具仁垕聽到這裡,神情放鬆下來,張嘴道:「當初神宗皇帝在……」
「慢!」
「神宗皇帝時期,倭人大規模進攻朝鮮,錢糧周轉不易,我大明體諒朝鮮,這才不得不從遼東和山東調糧,支應大軍所需。」
「然今時不同往日,崇禎元年初,我大明遣兵入漠南,和蒙古大戰,又在遼西和建奴血戰一場。」
「東江伯亦在遼南收攏遼地漢民,對錢糧的消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