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懸疑小說家》四
阿寧在網絡上寫懸疑小說已經是第六年,這是她第一本火得一塌糊塗的書。
糾結背後原因,第一是因為她的文筆精湛。
從孤兒院慘案的受害者角度出發,把女主角的心裡描繪得貼切又詳實,細節處無不透著強烈到令人感同身受的情緒,也讓讀者很容易就能帶入其中。
第二則是因為,作者筆下女主角的所行所為,與作者本人一模一樣,包括連載部分所描寫的書名和過去,通通來自作者本人。
剛開始有網友玩梗,核心是「作家可以為作品做到怎樣程度」,內容就是和這本《血色孤兒院》的作者阿寧有關,說是她為了寫出一本完美的小說,前面用了八本小說和五年時間來鋪墊,是為了塑造完美作品而充滿信念感的好作家。
這個梗火了,《血色孤兒院》火了,作者阿寧也火了,過往的八本小說也火了。
以前阿寧作為懸疑小說家十分小眾,關注她的人不多也引不起什麼風浪。
但是這次不同,越來越的讀者湧入,阿寧小說背後的故事也被翻了出來。
起初是有人說,家附近發生了一起跟某本書里的內容很類似的兇案。
自然有好奇的網友去查,因為兇案一直沒有偵破,網絡公布信息不多,可透露的細節全部都能和小說對上號,而且小說上傳時間就在兇案發生以前!
這發現毫無疑問讓網友們毛骨悚然,他們順藤摸瓜地深入調查,最後發現相似的不止一起,而是整整八起案子,剛好對應阿寧的八本小說!
難道說……《血色孤兒院》里所寫的一切不是假的,而是作者本人的真實故事?
事情如滾雪球般越鬧越大,剛開始是大V發聲,後來是記者報導,輿情沸沸揚揚,如大山沉沉壓到警方頭上。
警方不得不站出來召開新聞會,承認懸疑小說《血色孤兒院》的作者阿寧就是他們目前正在追蹤的一名犯罪嫌疑人,且與八起兇案有密切聯繫。
案情從此從暗轉明,實際由陳峰領導的以「懸疑小說家阿寧」為名的調查小組也進入大眾視野。
輿情徹底譁然,誰能這樣魔幻可怕的情節居然是現實?算不算實打實地證明了藝術都是對現實的再加工?
這件事鬧得太大,不僅媒體和大眾高度關注,上頭領導的壓力也很大,要求陳峰為首的調查小組儘快偵破此案。
同時他們也派來專家入駐調查小組,讓專業的犯罪心理學家分析這九本小說,試圖從中找到更多線索。
最後犯罪心理學家得出判斷:前八本小說作者展現的文筆都比較普通,可取的是作者的知識功底非常紮實,就像陳峰判斷的那樣,如同出自經驗豐富的老刑警之手。
但是第九本《血色孤兒院》卻完全不同,雖然它的文筆與前面八本一脈相承,很多用詞習慣都證實他們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但是不同點在於,這本書的文筆比前面八本高出不止一個層級。
或者說,內容描寫得太過貼切,細節處完全符合年齡的被侵害者的心理,能做到這種程度的,要麼作者是個水平高超的心理學家,要麼作者就是這個受害者。
顯然,後者更符合邏輯。
但問題是,根據陳峰等人調查,阿寧根本不是什麼孤兒院出身!
儘管他們查到的線索很少,但他們還是能根據阿寧身份證號,和戶籍系統內的信息,推斷出阿寧的生平經歷。
她出生在江城市的某公立醫院,父母是公司員工,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很普通,也就是為人孤僻一些,沒什麼朋友,同學與她也大多不熟。
她生平所遭受的最大變故,是父母在她高中畢業前因車禍去世,她也因此缺席高考,此後就消失在人群里,直到五年前開始在網絡上寫懸疑小說。
她的人生經歷和《血色孤兒院》的女主角全然不符,難道說她只是代筆?或者一切只是她的臆測?
陳峰與同事們剛走出一個困境,又邁進新的困境,他們面對巨大謎團,卻百思不得其解。
而阿寧已經完全消失匿跡,警方通過大量人手反覆搜尋,也還是找不到她的下落,像是已經人間蒸發,以至於有人提出阿寧是不是已經死了的猜測。
對此,陳峰果斷否定。
他總覺得,阿寧就藏在暗處窺探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就像是躲在幕後的下棋者,通過這驚天大局,把警方玩得玩玩團,而且逼出真兇……對了!真兇!
陳峰靈光一閃,他忽然意識到如果《血色孤兒院》的故事是真的,那個煉獄般的孤兒院真實存在,他們也能順勢查出阿寧的真正目的!
他決定,去尋找這起懸疑小說連環殺人案的八名受害者過往經歷的交集,看看能不能把這個神秘孤兒院給挖出來。
就在他決定這樣做的時候,外界發生了新的變故。
原來,因為那本《血色孤兒院》代入感太強,看完小說的讀者義憤填膺,難免會有這八名死者死有餘辜的想法。
因為在小說的描述里,八名死者都是孤兒院事件相關的人,他們是惡魔的幫凶,女主角殺了他們,不過是讓這些人為當初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網友們扒出死者的身份信息,他們家人的身份也隨之被曝光,哪怕這些網友的本意是想查出當年的孤兒院事件,但還是有與女主角共情的激憤網友用打電話發簡訊等方式惡意暴力死者的家屬們。
這些家屬苦不堪言,丟工作的丟工作,挨罵的挨罵,還有死者的孩子連學校都不敢去,因為老師同學們都會用異樣的眼神看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