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務虛務實

  且說張順一頓忽悠,為「紫金梁」王自用爭取了些許臉面,還拿到了詔安投降的口頭保證。他心中不由喜不自勝,對張順好感大大提升了,同時也對「老回回」「八金剛」產生了不滿。

  他心想:「兩個老貨,我平日待你們不薄,結果關鍵時刻,你們居然還沒有一個外人好用,我真是瞎了一雙狗眼。」

  且不說這「紫金梁」如何埋怨另外兩個部下,卻是那名為「務虛道人」,實在「馬道長」。他自從辭別了張順,進入到「紫金梁」麾下,萬事艱難。真應了那句話,「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馬道長」跟著張順之時不顯,只覺得諸事順利,張順對他也長長言聽計從。可是,只從這「務虛道人」跟了「紫金梁」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忽悠水平下降了。除了開局之時驚艷的忽悠了「紫金梁」,使他將自己收為軍師心腹之外,自己每出一言,每出一計,都會受到「紫金梁」原有軍師韓廷憲的攪和。

  這廝是個讀書人,一肚子壞水,動不動就給「紫金梁」出一出餿主意。這「紫金梁」也是個沒出息的,每次被他這餿主意坑的不淺,也不長半點記性。

  那當初「紫金梁」進了張順奪取的陽城,自己勸諫他約束士卒,不要擾民,以示天下之志。結果這廝卻聽從那「狗軍師」韓廷憲的言語,說什麼「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知明日首級還在否」,然後把陽城搞得一團稀爛,根本無法作為一方基業。

  再到「紫金梁」攻打竇莊,自己勸諫他說:「我們被稱為『流寇』,不是我們比官兵能打,而是我們到處流竄,官兵追之不上。如今死磕此城,卻是舍長就短也。」

  結果韓廷憲那廝說什麼「大明江山氣數未盡,將軍需早做打算。而今張道浚貶謫在此,此乃天與將軍也。天與弗取,反受其咎。理當攻破竇莊,擒獲張道浚。效法當年宋三郎擒獲高太尉而訴說詔安之志的故事,以為長遠打算。」

  務虛道人聞言都無話可說了,那高俅何許人也?離開梁山,回到朝廷離開變卦之人。韓廷憲以此比喻,不詳至極,那「紫金梁」卻仍不在乎。竟一心一意要擒獲張道浚,準備以之換來詔安之事。

  結果呢,戰局不利,務虛道人以為自己終於等到了出頭之日。沒想到那韓廷憲說什麼「其實擒獲不擒獲張道浚也無關緊要,只要他肯傳遞消息,勸說山西巡撫宋統殷即可」。然後,這廝又屁顛屁顛跪拜張道浚去了。

  這個真把務虛道人氣的牙痒痒的,恨不得化作猛虎一口咬死他拉倒。本道這次「紫金梁」吃了大虧,便會回心轉意了。結果自家主公上來一頓忽悠,居然把那張道浚忽悠暈了。務虛道人差點一口鮮血沒吐出來:特麼你還是主公呢,不僅不過來幫忙,反而落井下石是什麼鬼?

  說實話,務虛道人投靠「紫金梁」以後。這「紫金梁」既有名分大義,又兵強馬壯,務虛道人若說沒有轉換門庭的心思,那是不可能的。可是,這務虛道人跟著這廝許久,早已經摸清楚了他「草包」的本質,反倒對張順更加死心塌地起來了。連「紫金梁」這樣的人都能攪的大明半壁江山如同鼎沸,那張順這樣的「真命天子」恐怕真能天地反覆了。

  這時候務虛道人也徹底死了一點輔助「紫金梁」王自用的心,便繼續琢磨怎麼給張順謀些好處出來。結果還沒想出來呢,那王自用就傻乎乎的跑了出來,嘴裡念叨著;「王頭領跪你,非是跪你也,乃是跪山西蒼生耳。此一跪,乃是大誠心大德行,汝何敢受之?哈哈,說的真好啊!」

  務虛道人聞言無語了,心想:你要是給張順做了部下,肯定是最會拍馬屁的那個。

  且不說「紫金梁」王自用如何「溜須拍馬」,那務虛道人倒是趁機進言道:「二當家,不論招安成與不成,皆需有自己的心腹。經此一事,『老回回』、『八金剛』不可靠可知矣,不如多多賞賜扶持『擎天柱』小兄弟。一來表明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規矩,二來平衡『老回回』和『八金剛』的影響力。」

  這「紫金梁」不涉及招安之事的時候,智商又回來了。聞言連聲稱是,並說道:「看來這『擎天柱』是和韓廷憲一樣的實誠人,我得多幫襯幫襯他。這樣吧,他缺兵器少鎧甲,我且給他補足吧。」

  「另外......」「紫金梁」把尾音拉了半天,才一咬牙繼續說道,「我給他再送五十匹戰馬,助我『擎天柱』小兄弟一臂之力。」

  務虛道人知道這戰馬對義軍來說,是第一重要之物,上次張順拿大炮來換,也才換得十匹戰馬,這一次「紫金梁」也算是出了血本了。不過,如果和他手中的那一千左右的精銳騎兵比起來,這又算摳門到家了。

  且不說務虛道人怎麼想,那張順平白無故得了五十匹戰馬,高興的做夢都笑醒了。自己耍耍嘴皮子而已,左右都是賺的。張順得了戰馬,這次反倒沒有分發下去的打算。他上次見到「紫金梁」騎兵衝鋒的威力,眼饞的緊。此番得了戰馬,便產生了組建騎兵隊的打算。

  很多人以為騎兵要成規模才有威力,其實不然。在隋唐之前,單騎沖陣,甚至數騎數十騎沖陣,也是重要的戰術。只是到後來,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火器運用越來越廣泛,才逐漸退居次要地位。

  但是,哪怕到了清末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曾天養還單騎沖陣,刺死了清軍將領塔齊布的戰馬,若非馬蹶而墜,便完成了關公當年單騎斬顏良的事業。

  於是,張順便把麾下叫來商議一番,計議已定。便令陳長梃從全軍選取善馬者,結果才選取了十來個人。於是張順親自上場,他琢磨著騎兵對力量要求不高,反倒需要敏捷屬性。於是,他便利用走高蹺,沿木桿等,測試麾下士卒平衡能力,又選取了四十來人,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