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張慎言正在向張順抱怨道:「原來城中官吏都是奸猾之人,如今依照主公命令,便把那些嵩陽書院的學子換了上去。」
「只是這些人實誠倒是實誠了,就是也太實誠了。他們往往被城中奸猾之輩耍的團團轉不提,甚至連文書、算術等學也不甚精通。每次我手把手教完他們如何行事,有那功夫,還不如我自己親自走這麼一遭!」
張順聞言笑道:「張公勿憂,等到洛陽城稍稍安穩,我準備仿造抱犢寨例,也在這洛陽城新開一座書院,專門教習錢糧、刑名、文書及捕盜諸事。等到諸生結業,那時候張公就可以輕鬆一些了。」
兩人正談論著政務,突然聽到那孫承宗在門外喊道:「主公,嵩縣送來戰報,曹文詔與徐全已經下了嵩縣縣城!」
「啊?」張順不由一愣,頓時喜上眉梢,連忙喊道:「進來匯報!」
當初投靠張順的徐全、洪覲楊、李錫九、王懋忠和孫承宗五位生員都參與過嵩縣防守「闖將」的戰鬥,人皆是文武雙全之輩。
張順一時間想不出如何安排他們,便全面留在身邊充當了幕僚。
如今最為出色的徐全被張順外放出去充當曹變蛟的參謀去了,其餘四人之中,唯有孫承宗最得張順看中。徐全走後,負責軍機文書等日常工作的幕僚便以孫承宗為首。
張順見孫承宗走了進來,便笑道:「這曹變蛟不愧是名將曹文詔的侄子,果然有一番本事。依我估算行程,他們不過剛剛趕到嵩縣城,就拿下了此城!」
那孫承宗早看了徐全的書信,有點尷尬的低聲應道:「此戰曹變蛟將軍表現平平無奇,全靠參謀徐全一力為之!」
「哦?」張順毫無被下屬打臉的自覺,「這麼說徐全當為首功了?」
明代計功方式分為以戰鬥計功和以首級計功兩種方式。明朝開國之初,習慣以戰鬥計功,分為「奇功、頭功和次功」三等。
只是隨著朝廷控制能力下降,將士多有冒功之事,便改為按照斬首人數計功了。
張順身為義軍頭領,自然沒有辦法玩朝廷那種正規操作。他便粗略的將將士的功勞分為首功和次功罷了。
按照張順的理解首功就是MVP,次功就是金牌,其餘混子無功無過罷了。
孫承宗聞言憋著笑道:「若說徐全為首功,尚有一人當為奇功!」
張順聞言更加奇怪了,難道義軍營中出現了軍事奇才?他連忙問道:「這又是何人?」
「這就是主公您啊!」孫承宗哈哈大笑道。
「那知縣何復如何?可是降了?」張順倒不在乎孫承宗的貓,只是心中奇怪之前那麼忠貞不屈的何貞子怎麼就屈服了?
這感覺就好比發現原本清高的女神,其實會所出身一樣,他心中多少有點不得勁。
「何知縣啊?何知縣被罷官了!」孫承宗連忙應道。
「啊?有如此忠賢雙全的人才而不用,這是大明朝廷的過錯呀!」張順不由有幾分惋惜道。
原來當初張順騙下嵩縣以後,不虐不殺不搶,無論知縣何復還是副榜傅於仁、生員劉月江和守備魏知友都對張順頗有好感。
特別是那知縣何復,雖然在張順百般勸說之下,仍然拒絕了跟隨張順的要求。
不過,他自知自己因為阻止崇禎派遣過來的宦官開採礦銀之時,被彼輩記恨在心。
如今自己失了嵩縣縣城,必然被彼輩落井下石。下次義軍再來,不要說守護縣城了,恐怕自己能夠從宦官手中逃得性命已是萬幸。
知縣何復乃是仁政愛民的好官,故而等張順等義軍撤走以後。他便叮囑副榜傅於仁、生員劉月江和守備魏知友三人,若是義軍再來,當提前降於舜王以保全全城百姓性命。
這其中傅於仁和劉月江還好,尚有幾分忠義之心,只是那魏知友卻起了別樣心思。
那魏知友本是「闖將」黃來兒麾下義軍,只是因為義軍勢弱,才想尋個出路罷了。
結果自己跟著知縣何復「忠心耿耿」,卻因為麾下士卒都跟著舜王跑了。他空擔了嵩縣守備之職,卻無守備之實。
前番知縣何復在時,一切好說。而如今何復自身難保,自己又何去何從呢?
所以自從知縣何復被撤職以後,魏知友連忙自掏腰包,徵集附近「毛葫蘆」。他日夜訓練,只求再練出一支精銳的隊伍來。
只是兵馬尚未練成,驚聞城外義軍又至。魏知友連忙召集副榜傅於仁和生員劉月江說道:「何知縣已走,嵩縣城安危皆在我們之手。」
「只是如今我失了麾下精銳,新兵練而未成,不可力敵。我們依照舊策,成掎角之勢,繼續防守罷了!」
傅於仁和劉月江倒沒有什麼異議,依照成例由劉月江率眾防守縣城旁邊的屏風寨,傅於仁掌管城內外一切事物,守備魏知友負責縣城防守事宜。
只是當曹文詔帶領大軍來到嵩縣城下的時候,魏知友不由臉色一變。
他本就和官兵交戰多時,城下那股子家丁精銳的氣質怎麼瞞也瞞不住,魏知友不由就膽怯了三分。
剛好這時候徐全上前勸降,聲稱城下是舜王的兵,那魏知友哪裡還有戰心?
打是打不過了,守也不知道能不能守住。即便守住了嵩縣城,新知縣一到,又不知會如何看待自己這個「降賊」。
一念至此,魏知友連忙對副榜傅於仁說道:「城下義軍雖少,卻都是邊軍精銳家丁一般的人物,以一當十不在話下,不是小小嵩縣城能夠抵擋。」
「既然彼輩乃是舜王麾下,我等早得了知縣何復命令,何不降之?」
「可否保全城中百姓?」傅於仁不如魏知友知兵,倒是信任他的判斷,連忙問起了其中關鍵。
「舜王仁義,定然不會做出不利於百姓之事!」魏知友連忙保證道。
「既然如此,那便降吧!」傅於仁深知若無魏知友支持,僅憑他和劉月江兩個文士率眾守御,沒有可能守的住嵩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