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同志聽後也是微微一笑,對於這種事情,老李同志有著空前的信心,不喜歡和大唐建交沒有關係,那直接把整個國家打下來,也就不存在建不建交的問題了。
「對了,朕今日來不單單是為了看麗質來了,朕要給你說一個人,不知道這個人你聽說過沒有。」老李同志突然話鋒一轉,問道。
「皇上您說,只要是有名氣的人,那臣還真沒有不知道的。」張楠也是笑著回答道。
「你可知道我大唐有一越國公?」老李同志看著張楠道。
「越國公?皇上您說的是馮盎?「張楠想了想,實在是想不出來朝廷裡面還有一個越國公,這在長安城裡面找不到,就要往外面想,這在外面的國公,也就只有遠處在嶺南的馮盎了。
不得不說,馮盎也是一號人物了。
古代有一句話,叫做流放嶺南,也就是說,犯了錯的官員,雖然最不至死,但是皇上不樂意看見他了,就要讓他滾得遠遠的,其實如果被判流放嶺南,那也就和下了死亡通知單差不多了。
原因無他,蓋因為嶺南那個地方實在是太落後了。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漢初,它是南越國的轄地。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
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
長期以來,是天然屏障,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繫,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被北方人稱為「蠻夷之地」。
這一點一直到了開元年間時期,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嶺南地區才得到逐步地開發。
現如今的嶺南和大唐基本上是沒有什麼互通的。
武德五年的時候,馮盎接受李靖的檄文,率領部屬歸順大唐。
李淵同志在馮盎的轄地設置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馮盎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任命馮盎之子馮智戴為春州刺史、馮智彧為東合州刺史。不久,李淵又改封馮盎為耿國公。
至此一直到老李同志上台的時候,馮盎都沒有來過長安城,搞得老李同志一度以為馮盎以及要反叛自立了。後來還是在魏徵的力諫之下,老李同志才是打消了自己的疑慮,否則在貞觀元年的時候,老李同志估計就要發兵打到嶺南去了。
按理說在貞觀五年的時候,馮盎應該來長安城和老李同志談笑風生了,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張楠的小翅膀煽動的實在是太過分了,一直到了現在,馮盎才是傳來了消息,說他要入長安了。
所以今天老李同志也是趁著看女兒的機會將這個消息給張楠說了一下。
「不知道這一次這位越國公進京會帶他的哪一個兒子入長安呢?」張楠也是略有些好奇的問道。
這也不怪張楠會這麼問,因為馮盎的兒子實在是太多了,足足有三十個之多,比老李同志還要多,這種生育能力張楠是甘拜下風了。
倒也不是張楠的生育能力低下,只是連兒子都有三十個,那女兒張楠估計和這個數字也差不了多少。
這要是把血脈延續個幾百年的,那才是真正的五百年前是一家呢。
老李同志自然是把不准張楠這麼問實際上是在拿馮盎開玩笑,反而是認真的回答道:「這一次馮盎已經是給朕上書了,不僅僅是他,他還帶了他的兒子馮智戴和他的女兒馮翊萱入京。「
馮智戴張楠倒是知道,只不過這個馮翊萱張楠就是連聽都沒有聽過了,不過張楠也沒有多想,畢竟從唐代留下來的史料連馮盎三十個兒子的名字都沒有記全,更何況是地位並不是很高的女子呢?
「那皇上您想讓臣做什麼呢?」張楠問道。
「朕只是在考慮,等到馮盎來了之後,要不要搞一場閱兵來震懾一下他,畢竟嶺南離長安城實在是太遠了,朕也不能夠保證這個傢伙不會生出二心。」
老李同志的想法自然是有他自己的思慮在裡面的,畢竟嶺南那地方山高皇帝遠的,就算馮盎振臂一呼,說要獨立了,老李同志派兵打過去還是要一段時間的。
聽見老李同志這麼問,張楠立馬就搖了搖頭,隨後道:「皇上,當初魏徵大人不是已經給您說過馮盎不會反叛的原因了嗎?怎麼您現在還有這樣的顧慮呢?」
「畢竟時間久了,這人也是會變的啊。」老李同志嘆道。
「臣倒是覺得皇上您多慮了,要真是越國公想要反叛的話,為何不在當初皇上您剛上台,根基不穩的時候就反叛呢?現在咱們大唐國泰民安,四海昇平。而且咱們現在的軍力和當初完全就不再一個量級上面了。現在選擇反叛,那不是找死嗎?越國公是個聰明人,如果連這種簡單的道理都想不明白的話,那他還怎麼幫助皇上守住嶺南呢?「張楠道。
「至於皇上您說的閱兵,這一點可以有,不過也不易聲勢太大,否則傷了人心可就不好了,皇上可以等到宴請完越國公之後,邀請他去軍校看一看,到時候讓軍校的學員們給越國公表演一番。越國公本身就是帶兵之人,什麼樣的兵有戰鬥力,什麼是孬兵,越國公一眼就能夠看得出來,這樣做既不會傷了人心,皇上您也成功的讓越國公知道了咱們現在的軍隊到底是個什麼實力,何樂而不為呢?「
聽張楠這麼一說,老李同志才是開心的笑了起來,隨後道:」還是清泉你的鬼點子多啊。「
張楠聽後也是滿臉的黑線,這到底是算誇他呢?還是算損他呢?不過不管是誇他還是損他,老李同志也是打算使用張楠給他說的這個方法來讓馮盎體會一下長安城的「風土人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