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機這個東西,李咎原本打算自留二十四台,不過要分幾年置辦。今年第一批留下了八台,超出這個範圍後,棉、麻、毛有些跟不上,人手也是問題,辦多了也是空置。他完全可以等明年有了充足的原材料再開第二批。這樣今年多餘的產能就可以先交給織染聯營會了。
如今江南可謂是冰火兩重天。慘的一層是今年糧食不夠,又化不來緣的可憐底層人們。他們賣兒賣女賣媳婦賣田,只為活下去。熱鬧的是有錢有人的大家族、大門戶,他們忙著四處採買,擴充財產,忙得是腳不沾地。
且根據上諭,海禁過了年就開,各地有志於此的人早早就準備好了囤起能銷得走的貨物,更比往年繁忙十倍。
染織陳、黃致等青山縣的大戶人家,包括已經在青山縣逗留了一年的尤復和老劉掌柜等,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各自忙忙囤了一屋子各色南北貨。
這個騾機就來得恰恰好,正好能趕上未來一段時間的買賣。早在親眼見了騾機的試用時,他們四家就和李咎說定了每人要四台騾機。荒山的何藥娘帶著人造騾機時,他們就在準備人手田畝等。
他們三家趁著今年收成不好,很是收了些外地流落到大松郡的家破人亡的可憐人為奴僕,又收了些活不下去不得不賤賣的田產,倒是都擴充了一番家產。只等騾機和飛梭改裝完畢,從外地收的棉麻等送到,就好趁著春耕開始織布了。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仨在悄悄買人買地時,不約而同地避開了李咎。倒也不是故意隱瞞他,而是他們仨直覺此事做得不對,至少會讓李咎不快。因此不論言語還是辦事,他們都避開了這些。
李咎何嘗不知道這些,若是剛穿來的那會兒,李咎說不得就要擺明車馬和他們搶人,逼著這些大戶都把人身契約、奴僕契約抬成長工短工。
但是現在李咎在這個時代已經將近兩年的功夫,和老陳老黃也算是混成了好友,自己家也不可能救下整個江南道的人,再去抬槓就顯得非常不地道。
所以說交情難辦呢?況且他們四個也不是那種慳吝的主家,落在他們家總比落在外面好。
李咎不是沒推演過他就把倉庫里的糧食藥品砸出來,明擺著說他保下整個江南,不讓人們因為生存而出賣人身和田產,那結果會是什麼呢?
才來到這個世界兩年的他根基未穩,拿出明顯超出自身實力的財產救完人後,他能保全自己麼?以後有了災荒他怎麼辦,繼續救人嗎?過了幾年他再也拿不出糧食和藥品了,他會怎樣?人們是感激他過去的善良,還是憤怒他竟然不再救濟災民?還有政權的穩定性,神學系統的穩定性……社會學都沒學過的李咎暫時不想挑戰這麼高難度的關卡,既然朋友們退讓一步,他也只得退讓一步了。
李咎只好暗暗叮囑王得春和吳管家,多收幾個工人,多準備些人手。橫豎根據去年的經驗,今年過了年放大家回家過年,到年後會有些人一去不返,這時候儲備些人手,也是理所應當。再說了,這不是蜂窩煤已經到了旺季,該增加投入了;而且自行車也快造出來了,自行車可不比騾機,固定就是兩個人一台機子,自行車要用的人工多著。這樣掰著手指算算,也不算李咎亂發善心,總是有根有據的。
時間到這就差不離是一年的尾聲了。
王縣令已將一應事情都交給了吳書生,自己還躲了幾天清閒,成日裡穿著書生袍子,在青山縣裡打轉,轉完了就去黃、李二家蹭飯吃。
有時候黃致和他開玩笑,說他這個卸任不地道,哪有官員調任前能放這麼長假的?放下了官架子的王縣令就翻一眼,說:「也沒有誰上任前還能被前頭那個人手把手教的!我既然教了老吳,就是老吳的師父。師父有事弟子服其勞,你只問吳縣令服不服。」
偶爾也來蹭飯的吳書生當然是很服的,他一個北方人,人生地不熟,就算這地兒民風淳樸,初來乍到的也不好辦事——理清頭緒都得多少日子?王縣令帶他一把,他就能順理成章地接下王縣令鋪好的人脈和關係,這辦事就方便了。別的不提,那趙縣丞、吳縣丞,現在都能為他所用。如果王縣令不幫著交接,卻讓他自己來收服,他們幾人之間相互熟悉揣摩不得個把月?
一般官員交接,都是前任到點兒走,留下卷宗等以待後來人,後來的到了點自己上任就完事了。難得有王縣令沒急著北上,也難得有吳老七提前半年來的,兩邊時間對上,這交接就很平滑舒坦。
吳書生總覺得自己撿到了寶貝,來之前他就知道青山縣的縣令好當,因為有個能出政績的李咎,但是又不好當,因為李咎太能給他們做政績,就顯得縣令很無能。實際到了這裡,他才知道李咎能幫的何止去年露在外頭的那些!只等騾機、自行車還有地膜、新糧種正式推廣,必定「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至於什麼「衣被天下」,海商匯銀,也不在話下。李咎便有十分功勞,他能跟著蹭三分,這三分比啥都好使。不光是政績好看,還有參與這些大事的機會,十分難得。
倘若把他扔在甘延、嶺西等地,那地方倒是沒有能人翻江倒海地造天造地,可是那地方的政績,是他能幹得動的麼?
吳書生想通了這點,就能甘心當個純輔助。只要盤活一地,再學一學辦大事的思路,這事也就妥當了。
新縣令年後正式上任,而青山縣也終於擺脫了秋收的陰影,為了年節忙碌了起來。
今年的年成比往年差,但是年節的氣氛卻比往年好。先是縣令將宵禁的時間挪到了子時,又有榨油作坊送得燈油將縣城兩條主幹道照得透亮,青山人便能從早上一直熱鬧到子時,只這一件,就已經勝過往年許多。
又有拜各地行商往來所賜,市面上的貨物種類繁多,好些吃的玩的李咎都不認識,更不提本地人了,滿眼看去,到處都是新鮮。
因為「德雲社」在青山縣發源,青山人極愛看戲,今年在城裡演出的雜耍班子都比往年多出數倍不止,每日裡能熱鬧到子時過半。
「德雲社」還沒回來,他們太受歡迎了,每到一地,那熱情的觀眾捧得他們走不動道兒,歸期一延再延。但是他們募到的糧食仍是源源不斷往各個缺糧的地方送了去,「德雲社」和李園的名聲就陪著這些化來的糧食飛遍了大江南北。
「德雲社」沒回來,戲台子就一直空著,李咎見城裡雜耍討生活的多了起來,索性讓戲台子對外開放,讓那些靠百戲為生的人有個定點演出的地方。不僅讓了出去,李咎還雇得幾個人守著秩序,以免有人蠻霸戲台,攪合別人的生計。
至於哪個班能上,哪個班不能上,李咎沒管,自有觀眾們決定。後來聽說戲台子上秩序儼然,演得好的能討賞,便能多演一會兒;那演得不好的,一上去就被人喝倒彩轟下來。每日從早到晚,上去的雜耍班子有大有小,每個班演出時間竟十分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