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役政策?這個預備役又是什麼?」洪承疇聽著這個自己從來都沒聽到過的名詞,一下子有些迷茫起來。
趙文看著疑惑不解的洪承疇緩緩的解釋了起來。
良久之後,洪承疇恍然大悟的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可是大人,這預備役您也打算採用募軍的形式,這樣一來,那財政的壓力就非常的大。」
「必須採用募軍的形式,財政不是問題,而且本地的預備役士兵不能駐紮在本地。預備役不出省,也就是說預備役的駐紮同省不同縣。
這樣一來就能避免預備役在某些事情上包庇當地。至於正規軍,我也打算採用募軍的形式,對於正規軍的駐紮,我打算採用混合駐紮。
也就是說駐紮在南方的士兵不光是從南方招募上來的士兵,其中還要有從北方招募上來的士兵。不止是南方,到時候整個天下我都準備採用這種方式,還有軍中的參贊制度,這種制度以後也要發揚光大。
如今大明衛所制之所以這麼敗壞,歸根結底是因為士兵不流通,軍官不流通。一個百戶管轄的人只要沒有意外的話,哪怕過個十幾年,還是這些人。
再加上大明的軍官世襲制度,這就加重了這種現象。如今軍隊私人化之所以這麼嚴重和這兩種制度是分不開的,
所以,這兩種制度必須廢除。」趙文緩緩的說著,將自己的構想說了出來。
其實趙文的構想也是採納了後世對軍隊的管理,後世對軍隊的管理可是經過檢驗的,是值得使用的。
洪承疇聽著趙文的聲音心中不停盤算著,片刻之後,洪承疇看著趙文,「大人,您這個辦法好是好,但這種辦法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可是到最後卻棄之不用了。
您這種制度對軍官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還是那種有能力的軍官,可是這種軍官的數量又非常的少。
至於南北士兵混合駐紮,如今有火車在手,這種辦法施行起來也不太難。
難的就是軍官啊,雖然如今大明的軍官都是一些廢物,可是為什麼這些廢物卻一直能夠存在呢?他們靠的可不光光是洪武皇帝的聖旨。
他們靠的是他們家中留存的行軍打仗之學,這種東西基本上都是父傳子,普通士兵根本就不會,也沒有地方去學。
要是廢除軍官世襲制,恐怕以後會帶兵打仗的軍官越來越少。這些軍官雖然都是廢物,可是只要有這些軍官在手,只要將他們帶到人口眾多的地方,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拉起來一支軍隊。
文官好培養,要不了幾年就能培養出來。可是武將不一樣啊,沒有個幾十年的功夫別想培養出來。這幾年朝廷也開設了武舉人,可收效甚微。」
洪承疇這話說的倒是不假,在古代,尤其是大明,雖然武官的地位低下,但是整個大明的軍官卻基本上被這些人給壟斷了。這些人之所以處於壟斷地位,那是因為帶兵打仗的本事都是自己的家傳之學。
雖然這個時候也有不少的軍書、兵法,可是這些東西都是一些大而化的東西,涉及到具體士兵的事情卻是很少的。
低級軍官基本上都是和普通士兵打交道的,對於普通士兵的管理可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就算大將再厲害,沒有這些軍官的存在,那軍隊也不復存在。
趙文輕笑一聲,「我都打算廢除軍官世襲制了,我難道就沒有解決的辦法嗎?」
洪承疇看著趙文勝券在握的樣子,一臉恭敬的看著趙文,「還請大人賜教。」
趙文站了起來,一甩袖子緩緩的走到大廳的門口處。
「我既然能建立培養文官的學校,那我為什麼不能建立培養武將的學校?如果不廢除軍官世襲制,就算在高明的制度,早晚都會有一天變成將領的私軍。」趙文回過頭來看著洪承疇,眼中射出一道精光。
「培養軍官?這能行嗎?」洪承疇畢竟剛剛投降趙文沒有多上時間,對於宣鎮當中的很多事情都不明白,所以現對趙文的這種辦法就有些疑惑。
培養軍官這種事情在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過,這種事情真的能行嗎?
「我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不將軍官世襲制這一政策徹底的摧毀,士兵永遠都是將領的士兵而不是朝廷的士兵。」趙文擲地有聲的道。
「行了,今天就到這裡吧,你在路上奔波了這麼長的時間,也應該去休息了,來人啊,將洪先生安排下去。」
洪承疇看著趙文這個樣子,也只好衝著趙文行了一禮然後跟著趙文叫過來的親衛朝著外面走去。
看著洪承疇離開的背影,趙文暗道:「是個有本事的,可惜目光被時代所局限了。」
洪承疇離開之後,趙文就來到了縣衙的書房當中。
如今山西都已經被拿下了,趙大牛和宋虎他們也開始將俘虜的官員朝著陽城這邊押送了過來,再還有差不多兩三天的事情就能全部弄過來。
而這些人要往倭國送去,這裡面的事情眾多,不好好的處理一番,制定詳細的條例可是不行的。
就在趙文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位於陽城的縣衙不遠處的一個巨大院子中,裡面的人扎堆著議論紛紛。
這個院子是趙文專門騰出來,用來看押俘虜來的官員的,對於這些官員,趙文也沒有怠慢他們,每天提供的伙食都是按照軍中軍官的伙食來提供的。
「劉大人,如今整個山西已經被趙文拿下了,估計也快要將咱們往倭國送去了。」一個四十歲左右,穿著棉襖的中年書生一臉仇怨蹲在院子當中的一棵大樹下面,看著站在自己眼前不慌忙,還在打著拳的中年書生。
「這還用說?趙文肯定會將咱們送到倭國去的。咱們這些人都是趙文的俘虜,是生是死不過是人家的一句話而已。」被叫做劉大人的這個中年書生停了下來,長出一口氣看向這人。
劉大人全名叫做劉海成,是陽城的縣令。而詢問他的這個人叫做孫文平,是陽城的同知。
原本他們兩個是要跟著吳甡南逃的,可是因為某些原因,走的時候有些遲了,逃了沒多長時間就被趙文的親衛營騎兵給俘虜了回來。
孫文平一臉擔憂的看著劉海成,「你就一點不擔憂嗎?倭國可是化外之地,聽說那裡的百姓不識王化,野蠻的厲害,現在的那裡還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要是將咱們扔到倭國去,恐怕再也回不來了。」
孫文平一聽要將自己扔到倭國去,心中就一陣的恐懼。
那可是倭國啊,距離大明十萬八千里之遠,中間還隔著大海,整不好都要死在海上,而且那裡的百姓都是一些野蠻人,自己這些人去能活的下來嗎?
「這個趙文也真是的,從古到今,只要是投降的官員,不管文武,就沒有一個像他這樣的。那些武將和士兵也不知道被他們弄到哪裡去了,現在又要將咱們送到倭國去,這不是明擺著要將咱們往絕路上送嗎?難道他就不需要咱們這些人替他治理地方嗎?」孫文平憤憤不平的怒罵著。
劉海成仿佛認命一般,「這誰知道呢?趙文這人從來不按照套路出牌,從古到今,有哪個人像他這樣造反的?放著京城不打,專門跑到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
劉海成長嘆一口氣,一臉的鬱悶。
「倭國啊,這種地方該讓人咋活啊!!!」趙文平蹲在地上,毫無形象的看著天空不停的長嘆。
他們這些人根本就不想去倭國,當他們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還鬧騰了幾次,可是每次鬧騰引來的都是宣鎮士兵的槍聲,漸漸的,這些人也就不敢鬧騰了。
當太陽落下西山的時候,趙文從書房中走了出來,搖晃了一下脖子,舒緩了一下自己的疲倦之後,又領著十幾個親衛朝著距離縣衙不遠、和關押官員院子緊緊相鄰的一個院子走去。
這個院子當中關押的不是別人,而是晉王世子朱審烜以及他那一大家子。
這個院子中關押的乃是朱審煊的這一脈的嫡系,至於旁系,則被關押在了其他的地方。
沒多長時間,趙文就來到了這個院子的大門前。
「朱審烜怎麼樣了?」趙文站在院子的大門前,看著院子門前的士兵,換緩聲問道。
被問道的這個士兵急忙回道:「大人,這個晉王世子真是一個滾刀肉,咱們剛俘虜他的時候,他還哭著叫著鬧絕食不活了,可是這麼多天過去了,這小子卻變得像沒事人一樣,成天吃吃喝喝,甚至還和他的那些妻妾夜夜笙歌,這那裡是俘虜啊,這明明就是大爺啊。」
趙文一聽這話,不由的笑出聲來,「哈哈,不錯,不錯,要的就是這種心態。」
趙文笑著就將房門推開,走了進去。
這個院子還是比較大的,可以將朱審煊這些嫡系全部容納下來。
和朱審煊血緣關係不太遠的郡王一級的旁系因為人數眾多,所以就被趙文分開關押在其他的地方。
畢竟晉王府傳承了數百年,人口眾多,一個院子也關押不了那麼多的人。
至於那些不知道隔了多少輩,窮的叮噹響的鎮國中尉輔國中尉這些人,趙文則沒有去管。
這些人雖然有著龍子龍孫的名頭,可是在血緣上和晉王府差的太遠了,而且這些人還貧窮不已,俘虜他們也沒什麼用。
趙文俘虜的這些人當中,有很大一批人是女性,這些人當中除過朱審煊的姊妹之外,就是他和他兄弟們的妻妾。
趙文走進院子當中就聽到了鶯鶯燕燕的嘻戲聲,趙文聽著這個聲音,不由得啞然失笑。
「心真大,都被俘虜了,還有心情和自己的妻妾嘻戲。」趙文笑罵幾聲,隨後朝著院子當中的大廳走去。
剛一走到大廳時,趙文就看見在大廳中和妻妾鬧做一團的朱審煊。
「都給我停下來!」趙文身後的親衛看到這一幕,直接大吼一聲。
朱審煊這才反應過來,他看著出現在大廳門口處的趙文,肥胖的身體不停的顫抖著。
「大大大人,小的小的……」
朱審煊噗通一下跪到了地上,渾身冷汗直流,不停的哆嗦著。
他身後的妻妾也急忙跪在地上,一臉驚恐的看著趙文。
這些人身上的衣服都是從晉王府中帶出來的,除過有些髒之外,倒也華麗。
趙文身後的親衛也急忙往院子後方而去。
沒多長時間,整個院子當中跪滿了晉王府的俘虜。
朱審煊也趴著走出了大廳,來到了這些人的前面。
晉王府的這些人當初早已被趙文給嚇怕了,現在一見到趙文,他們的雙腿就不停的顫抖。
趙文站在院子前方,看著跪在地上的這些人,開口道:「你們這些人要是放在別人身上,只有死路一條。」
「明白明白,小的明白,大人寬宏大量萬壽無疆!」朱審煊急忙恭維了起來。
「行了,你們也不用恭維我了。我現在就問你們一句話,你們是想活還是想死?」
趙文此言一出,跪在院子當中的人都恐慌了起來,他們還以為趙文要殺他們。
「大大大人這是何意啊?」朱審煊咽了一口唾沫,抬起頭來一臉恐懼的看向趙文。
趙文道:「現在你們眼前有一條活路,不知道你們要不要。」
「要要要,只要能活下去,大人您讓我們幹什麼都行!」朱審煊的腦袋就像小雞啄米一樣,點個不停。
不光是朱審煊,朱審煊身後的那些兄弟姐妹們也都不停的點著腦袋。
「既然如此,那我就對你們明說了吧。你們可知道爪哇?」趙文看向這些人。
「爪哇?這是什麼地方,我不知道啊。」
朱審煊吃喝玩樂樣樣精通,可對於這些事情卻根本一竅不通。
院子中跪著的人都是一臉迷茫的看著趙文。
「爪哇乃是海外之地,在爪哇西北之地有一片面積不次於大明的土地,這處土地上如今人跡罕至,但這片土地上有著很豐富的資源,所以,我想將你們送到那裡去。」
趙文所說的不是別處,正是後世的大洋洲。
趙文的想法就是將這些宗室流放到大洋洲去。
明朝末年的宗室人口數量巨大,從嘉靖朝開始,宗室人口與日俱增,呈井噴是暴增。
嘉靖之前,對於新出生的宗室人口戶部還進行記錄,可是嘉靖朝之後,戶部對於這些新增人口就不太上心了。
不是他們不願意記錄,而是他們記錄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新增的數量。
明朝末年的宗室人口有多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迷,在後世有說百萬的,有說三十萬的,有說五六十萬的,總之各種說法都有。
《明神宗實錄》中記載,萬曆二十三年,宗室總人口十六萬。《五雜俎》記載,萬曆末年,宗室人口二十餘萬。
不過,徐光啟也有一些記載,萬曆三十二年徐光啟記載,「隸屬籍者十三萬,而見存者不下八萬」。
也就是說光官方記載的就有十三萬宗室。
需要注意的是,徐光啟記載的是十年前的宗室人數,也就是萬曆二十二年。
從徐光啟的記載,和洪武年間的人口增長中,也基本可以看到這麼一個事實,即:「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餘一倍也」!
意思就是說十年增長三分之一,三十年增長一倍。
按照徐光啟的記載來算,萬曆二十二年是十三萬人,那麼到萬曆四十八年也就是萬曆末年,官方記錄的宗室人口數量就已經將近三十萬人。
後世對於官方以及徐光啟的記載有很大的爭論,有人說這些記載只有男丁,沒有女性。
他們根據的是因為古代只有男丁才能進本族家譜。
而且從嘉靖之後,能被官方記錄的只有鎮國將軍往上的宗室,對於那些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官方則不太記錄,畢竟記錄就要給發俸祿。
不管怎麼算,明末宗室的數量雖然有可能沒有百萬那麼誇張,但是四五十萬應該是有的。
對於這些趴在大明身上吸血的吸血蟲,趙文可不想輕易地饒了他們。
那些不吃俸祿的奉國中尉鎮國中尉饒過也罷,可是這些鎮國將軍往上的,不懲罰卻是不行了。
要是將他們全都殺了,這顯然不太合適。可放了,也不合適。
所以趙文思來想去之後,就選擇將他們流放到大洋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