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光武改革

  第270章 光武改革

  椒房殿內,

  「拜見母后,不知道母后找兒臣所謂何事?」劉瀚這是明知故問呀。

  「你會不知道?看看你近日都做了些什麼?先是單獨和輕風侯見面,見面就見面,你把侍衛都叫開,這合乎禮法嗎?這麼多年的書都讀到哪裡去?

  正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伱見她幹什麼?」

  「聽說她是朝廷唯一的女將軍、女侯爺,而且武藝高強,能征善戰,所以兒臣好奇,想看看。」

  「朝堂上沒有見過?」

  「想單獨談一談唄。」

  「有什麼好談的。」郭聖通氣得想打人,隨即,擺手說道:「這件事情先不說,你最近又在宮裡瞎搗鼓什麼?

  這下好了,陛下讓那賤人的孩子去聽政,你還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你到底想幹些什麼?非得刀架在你脖子上,你才知道緊急?」

  郭聖通說著,氣得胸脯上下顫動。

  「母后別生氣,懷著孕呢,可彆氣壞了身子。」劉瀚連忙上前去扶著他。

  雖然劉秀對郭聖通的寵愛在肉眼可見的減少,但是還是時不時和她生孩子,她生的孩子和陰麗華生的孩子基本數量差不多。

  陰麗華一共為劉秀生下陰麗華生有5個兒子和2個女兒,也就是後來的漢明帝劉莊、東平憲王劉蒼、廣陵思王劉荊、臨淮懷公劉衡、琅邪孝王劉京、涅陽公主劉中禮、淯陽公主禮劉。

  而郭聖通為劉秀生了五個兒子,一個女兒,也就是歷史上後來的東海恭王劉疆、沛獻王劉輔、濟南安王劉康、阜陵質王劉延、中山簡王劉焉、館陶公主劉紅夫。

  「知道你還氣我,你到底在想什麼?你提出的三省六部很好啊,陛下現在也正在弄這個事情,你可以往裡面安插一些人手,培養自己的勢力,特別是我們郭家的人,到時候就是陛下想動你,都動不了,你怎麼這麼傻?」

  「母后別瞎操心了,我們再怎麼折騰,再怎麼培植勢力,父皇一句話,幾個動作就能將我們打落,他可是開國皇帝,我們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有時候越折騰反而適得其反……」

  「好好好,你怎麼說都有理,母后瞎操心是吧?你給我滾滾滾,現在是翅膀硬了,管不動你。」

  郭聖童說著指著大殿外,氣得臉色通紅。

  「好嘞!」劉瀚說走就要走,一個轉身就往大殿外走,主打一個聽話,絲毫不拖泥帶水的。

  「你給我回來,嗚嗚,你就知道氣我……」

  郭聖通說著,開始流淚。

  「母后,兒臣錯啦,你怎麼說的,我就怎麼做,上刀山,下油鍋,眼睛都不眨一下。」

  「你個逆子,母后捨得你上刀山下油鍋?」

  她哭了一會兒,劉瀚也安慰了好一會兒。💘🎈  ♨🐧

  「當真什麼都答應?」

  「當然。」劉瀚點頭,再不點頭,你不得哭死。

  「你年紀也不小了,這些都是朝廷各將軍還有重要大臣的女子,年齡跟你適合,這是她們的畫像,你挑幾個滿意的。

  到時候我領你們見一見,若是合適就可以把親事定下來,稟報你父皇,過些年成親,你年紀也不小,等你成親後,就可以正式入主東宮,有更多的自主權了……」

  郭聖通說著,拿出許多女子的畫像,一張張的遞給劉瀚看。

  「這個不錯,是大司徒侯霸的小女兒,秀外慧中,大家閨秀……」

  「還有這個,是大司馬吳漢的二女兒,聰明伶俐,乖巧可愛……」

  「這個,大將韓歆的五女兒,才學不同凡響,聽說韓歆很有可能要接替大司徒侯霸的位置,今年大司徒身體不好……」

  她挑選的這些人,當著是費一番心思的,好看不好看不知道,但背景是真不一般呢。

  「這個,我還有事情,改日再看,改日再看……」

  好傢夥,原來在這裡等著自己,劉瀚抱著畫像,撒腿就跑。

  「能有什麼事?」

  「記得看呀。」郭聖通在後面大喊起來。

  ……

  建武十三年(37年),侯霸因病去世。

  同年,劉秀讓韓歆侯霸擔任大司徒。

  也是這一年,歷史發生了大改變,劉秀下令實行三省六部制度和科舉制度。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並且將官位分九品。

  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一般設有:

  中書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令之職,朝廷大政參議焉。臨軒冊命,為使,則持冊書授之。四夷來朝,則受其表疏而奏之;獻贄幣,則受以付有司。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進奏,參議表章。

  主書四人,從七品上。主事四人,從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五人,書令史五十人,能書四人,蕃書譯語十人,乘驛二十人,傳制十人,亭長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裝制敕匠一人,修補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右散騎常侍二人,右諫議大夫四人,右補闕六人,右拾遺六人,掌如門下省。

  起居舍人二人,從六品上。掌修記言之史,錄製誥德音,如記事之制,季終以授國史。有楷書手四人,典二人。

  通事舍人十六人,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殿庭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則導其進退,而贊其拜起、出入之節。

  門下省掌封駁審議,一般設有:

  侍中二人,正二品。✊😺 ➅❾𝕤Ĥ𝕌𝓍.𝒸๏ᗰ 🐨☺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

  左散騎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

  左諫議大夫四人,正四品下。掌諫諭得失,侍從贊相。

  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館繕寫讎校之課。

  門下省有錄事四人,從七品上;主事四人,從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書令史四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三人,能書一人,傳制二人,亭長六人,掌固十四人,脩補制敕匠五人,裝潢一人……

  尚書省最重要,其職責為執行,長官為尚書令(正二品)一人,副長官左、右僕射各一人(從二品)。

  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尚書(三品),六部分理各種征政事務,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

  反正劉秀問劉瀚的建議,他基本模仿著唐朝的來,三省六部後面可是用了許多年,即使宋、民,元、明、清有所改變,也只是修修修改改,大體框架沒有動。

  唐朝三省六部、宋朝二府三司、明朝內閣、清朝軍機……其本質都是為了加強皇權,而且都能看到三省六部的影子。

  另外,設有三師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為三公,皆正一品,輔佐天子,但多是榮耀,沒有具體職責,輔佐天子,說得很廣泛。

  而且,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的長官都可被認為丞相,以前大漢丞相可能有兩個,左右丞相,但如今有可有好幾個了。

  另外設置有御史台,諫院,主要負責檢查百官和對皇帝直言進諫。

  制度確立了,接下來就是長官的選取了,鄧禹、郭伋、杜詩、韓歆、歐陽歙成為了三省的長官。

  隨即是科舉制度,劉瀚直接跨過唐朝,用明清的,但名字有所改變,分別是縣試、郡試、州試、京試、殿試。

  明清時代的科舉成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有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

  童試(縣試):明清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通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

  院試(郡試):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歲試是每年舉行的童生「入學」考試,錄取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

  科試則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成績劣者要受處罰甚至取消生員資格。

  科試也稱為錄科,只要考取了生員,就算脫離平民階層,稱為「士」了。

  鄉試(州試):又稱為大比、秋闈,每三年一次。鄉試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明清鄉試錄取舉人名額由中央規定下達,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別為數十名到一百數十名不等,全國錄取總額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鄉試可說是明清科舉最重要也最艱巨的一關。鄉試之榜明清時稱乙榜,鄉試則稱乙科,與進士會試的甲榜、甲科相對,中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京試):鄉試後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於京師禮部,又稱春闈、禮闈。會試三場的內容與鄉試一樣,明清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

  明清會試正榜以外一般還有副榜。

  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但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級官職,或吸收入國子監為監生,獲得國家一定的俸祿。

  殿試: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在會試後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內容試時務策一道,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呈皇帝圈定。

  明清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

  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

  三月二十五日,新進士和殿試官員在禮部享受御賜「恩榮宴」。宴後陸續進入封官任用階段。

  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清要之職,其餘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翰林院。

  簡單來說,童試過為童生、院試過為秀才、鄉試過為舉人、會試過為進士。

  而最後的殿試只是把進士重新排名,加上見一下皇帝罷了。

  對於這些,劉瀚基本是拿來主義,只是對於免稅,他嚴格控制,舉人進士能免稅,但只是固定的田地,多的不行,秀才以上,國家發糧。

  劉秀對此非常高興,少有改動,大大嘉獎了他一番。

  特別是紙質的出現,劉秀把它說成祥瑞,確實是祥瑞啦,再百官的要求下,舉行祭天大典。

  在古代的華夏,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命運。

  而在這個古老的國家,紙張的發明,無疑是一個劃時代的壯舉。

  當人們還在使用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絲綢來記錄文字時,大漢的太子劉強,憑藉他的智慧和努力,成功地發明了紙張。

  這一發明,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書寫效率,還降低了文化的傳播成本,使得知識的普及成為可能。

  祭天是神聖而莊重的儀式,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皇帝曾經進行過祭天儀式。

  自古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

  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對著祭祀有嚴格等級。

  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祭祀二字,祭側重的是向祖先向天地匯報工作。祀側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對自己未來的新工作,給予新的指導、教誨和啟發。

  祭的上半部分,左邊是牲肉,右邊是一隻手,下面是神。

  祀,左邊是神,右邊是巳。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

  在中華文化中,陽為吉,陰為凶,這其中的神,不是指人格化的那種妖怪,而是主導陰陽二氣造化的自然力量,通過祭祀,可以申請讓這個力量,出陽藏陰,便可趨吉避凶,趨福避禍。

  劉秀祭天的流程十分莊重和神聖。首先,他讓太史令選擇一個吉日。

  秦、漢至南朝,太常所屬有太史令掌天時星曆,就是後世欽天監的前身。

  選一個良辰吉日這是對天地神靈的尊重。

  然後,他穿上特製的祭服,這是對天地的敬畏。在祭天之前,劉秀還特地齋戒三日,以示誠意。

  到了祭天的日子,陽光明媚,萬象更新。

  「咚咚咚!」四周是上百的人在有節奏的敲著大鼓,聲音宏大而響亮,傳播得非常遠。

  「嗚嗚……」

  然後是號角的聲音,帶著莊嚴和肅穆。

  劉秀親自拉著劉瀚,率領文武百官,早早地來到祭壇前。

  先向天地神靈獻上各種祭品,包括牛、羊、豬等,以示對天地神靈的敬意。然後,劉秀會親自獻上酒杯,向天地神靈敬酒。

  「強兒,就由你來朗誦祭文吧。」劉秀喝完祭天的酒,看向劉瀚。

  「諾!」

  隨即,劉瀚打開特地寫再紙上的祭文,開始朗誦起來。

  「建武十四年,歲在丙子,冬十一月庚戌日,劉秀謹以清酒明粢,祭祀天地之神。伏惟天地之德,無窮無盡,庇佑蒼生,無窮無已。

  余以一介庸夫,承此厚德,有感於心,故以辭文相贊,謹獻頌辭。昔堯舜之時,仁德昭彰,四海歸服。

  然世道變遷,殷憂萌生。余承先祖之志,志在安邦定國,重振漢室。自起兵以來,歷經艱辛,終成大業。

  今祭天地之神,願天地保佑我漢室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余觀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亂世之中,百姓受苦。今幸承平盛世,皆因天地庇佑,余亦當勤政愛民,不負天地厚望……

  吾子劉強,敏而好學、性情敦厚……

  得天之願,遂出紙張……

  故以祭文昭告天地:漢室承平,萬民安樂。願天地神靈永保漢室昌盛,百姓安居樂業。謹辭!」

  從這一天起,華夏歷史算是徹底進入新的篇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