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人生處處有遺憾

  第178章 人生處處有遺憾

  為了弄清楚李陵是否真的投降了,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漢武帝又一次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

  他命令李廣利率六萬騎兵,七萬步兵,出朔方;強弩都尉路博德領軍萬餘,與李廣利會合;

  游擊將軍韓說率步兵三萬人,出五原;因杅將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出雁門……

  漢軍投入總兵力二十萬人,其中騎兵接近十萬,已經可以媲美當年的漠北之戰了。

  劉瀚上書請求主動出戰,被漢武帝拒絕了,讓他坐鎮中央。

  匈奴得知後,將婦孺家眷和資產遷徙至余吾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土拉河)北,且鞮侯單于率十萬匈奴軍隊在余吾水南岸與李廣利接戰。

  李廣利與單于連斗十餘日突圍而歸,韓說無所得。公孫敖與左賢王戰,見戰局於己不利,收兵而回。

  劉瀚細數過李廣利的戰績,這人不算名將,但也不算特別無能,戰績一般,軍事才能勉強合格吧。

  首先是公元前108年,武帝拜趙破奴為匈河將軍,拜王恢為中郎將,騎都尉李廣利為監軍,出征樓蘭與姑師。

  基本是趙破奴在前面打,李廣利跟著刷經驗,戰後趙破奴封為浞野侯,食邑增加,王恢封為浩侯,騎都尉李廣利遷為羽林中郎將。

  其次便是大宛之戰了,公元前104年,武帝拜羽林中郎將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屬國騎兵六千,以及郡國惡少年三萬,西出玉門關,劍指大宛國,結果兵敗大宛郁成。

  次年春,三千多人黯然東歸,駐紮玉門關,派人向武帝請罪。

  其實,這一次不算完全怪他,畢竟創造了大漢最遠的征伐記錄,路途上困難確實多。

  隨即,第二次征伐大宛,公元前102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五十名校尉、都尉,騎兵六萬,帶戰馬六萬匹、駱駝和驢各萬頭,滿載糧草,二征大宛。李廣利屠輪台,破貴山,滅郁成,封為海西侯,食邑8000戶。

  至於結果,六萬多人出發,戰馬六萬匹,回來進入玉門關的只有一萬多人,軍馬只剩下可憐的一千多匹……

  效果是達到了,但回來的人很少,損失也大,勉強接受吧,領導嘛,很多時候只看最終結果,畢竟漢武帝心心念念的汗血寶馬拿到手了,國威也打出來了。

  然後,便是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廣利受命領三萬騎兵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首虜萬餘級而還。期間李廣利軍隊被匈奴大軍圍困,差點無法逃脫,漢軍傷亡很大,死亡率高達十之六七……

  而這一次出戰,他13萬對打10萬匈奴人,漢軍人數占據優勢,步兵、騎兵協同作戰,李廣利還是沒能獲勝,卻保存了力量,也不算特別丟人。

  這些戰績看起來好像都有點差,但其實算是勉強及格了,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人,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後世普通人,怕是讓你管一個班都亂七八糟的,跟別說帶上幾萬人去遠征了。

  要管他們的吃喝拉撒睡,還要管打仗,那是要死人的,弄不好就是兵敗身死。

  這一次,在漢匈余吾水之戰發起前,漢武帝特意交給公孫敖一個額外小任務,趁著此戰深入匈奴,如果順利得空,就把李陵從匈奴那裡接回來。

  公孫敖在稍後的余吾水之戰中陷入包圍,不僅仗打敗了、按律當斬,李陵自然也沒有接回,為了脫罪,公孫敖準備撒個彌天大謊:「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

  他想把將自己的戰敗責任甩鍋給了李陵。

  劉瀚自然不想他這麼幹,於是便派人給他送信了,「將軍據實說話,打敗仗是兵家常事,我會幫將軍說好話的,想來陛下不會過於怪罪,李陵是否投降匈奴,千萬要確認。」

  其實公孫敖打仗的能力確實一般,但資歷擺在那裡,人家可是衛青的鐵哥們。

  劉瀚其實想親自面見他的,但不好出長安,你大司馬擅自離開長安,去見邊疆出征將領,怎麼看都不對勁,是要謀反嗎?

  公孫敖得到劉瀚的信,猶豫了許久,還是做了和歷史上一樣的選擇。

  劉瀚還是想再試一試,他得知消息侯,進宮勸解起來,「陛下,李陵應該不會為匈奴人賣力的,再說了,俘虜的話不一定可信。」

  「大司馬,怎麼,就這麼看好李陵,這麼相信他,你跟他很熟嗎?」

  漢武帝臉色通紅,「來人,將李陵全家斬首。」

  「陛下。」

  「夠了,大司馬是想替朕做決定嗎?」

  漢武帝很生氣,此時的他像是憤怒的老虎,他感受到了欺騙。

  「不敢。」

  「伱有什麼不敢的?你可是朝廷大司馬,是我大漢戰神,要不要這個位置你來做?」

  「臣萬死。」

  劉瀚跪下來了,咚咚的磕著頭,他知道說什麼也沒有用了。

  漢武帝氣略微消停了,或許也覺得自己說話重了些,語氣緩和起來,「朕知道,你是受到了李陵的矇騙,他是自己下馬投降的,這是事實,而且若是他不教匈奴人練兵,這一次怎麼會大敗?」

  好傢夥,這一次失敗,明明是將領水平一般,李廣利和公孫敖連趙破奴都比不上,跟別提衛青和霍去病了,還有年年征戰,士兵的厭戰情緒越來越嚴重了,大漢國力也開始在急速衰弱……

  這些各種各樣的原因加起來,使得這次出征幾乎沒有什麼收穫。

  當然,這些劉瀚是不能說的,說了不想相當於罵漢武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是個暴君?

  看著地上伏跪的劉瀚,漢武帝似乎想到什麼,問向蘇文。

  「司馬遷還在大牢中吧?」

  「還在的,陛下。」

  「既然他還有著作沒有完成,大司馬又很欣賞,說他博古通今,明天文,識地理,朕就免去他的死罪,他自認為自己是血性男兒,目無君父,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這樣吧,用腐刑,讓他以後學會安靜。」

  漢武帝說著,有意無意的看了一眼劉瀚的下體,劉瀚抬頭,兩人目光相接,他連忙低下頭。

  他想為司馬遷說什麼,但這時候是萬萬不能的,弄不好把自己搭進去,不划算。

  漢武帝這明明是借住司馬遷敲打他,人贖罪的錢都給了,他還這樣弄,簡直不可理喻,可又有什麼辦法,他是帝王呀。

  得知自己全家被殺,在匈奴的李陵哭出血淚。

  他的內心是悽苦的,「陛下,我真不想投降的,你為什麼就不給我點時間,等我取得單于信任,便能……」

  「你不仁,就不怪我不義了。」

  自從,李陵算是徹底投靠匈奴了,而沒有過多久,漢匈暫時停戰,又有漢朝使者來匈奴了,希望贖回蘇武。

  李陵終於忍不住,對使者說:「我為漢朝領步卒五千橫掃匈奴,因無救援而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而要殺我全家?」

  使者說:「陛下聽說李少卿在為匈奴練兵。」

  李陵哭著說;「那是李緒,不是我。」

  李緒本來是漢朝的塞外都尉,駐守奚侯城,匈奴來攻便投降了,單于對他優禮有加,坐次在李陵之上。

  李陵恨他為匈奴練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誅,便派人刺殺了李緒,大閼氏要殺掉李陵,單于把他藏到北方去了,大閼氏死後才回來。

  使者回來以後,漢武帝一聽,發現了實情,原來公孫敖是在說謊,李陵並未真的教單于用兵,也沒有徹底背叛他。

  他那是相當火大,可也沒有辦法,他是不會認錯的,便有逮住公孫敖,說他兵敗,欺君罔上,二罪並罰,從當斬升級為「腰斬」。

  於是,公元前96年正月,公孫敖「被腰斬」,而公孫敖早有預謀,他玩了一出「詐死」之計,瞞天過海,躲過了此劫,此後隱身民間。

  劉瀚對他很氣憤,讓人報告給漢武帝,又把他找出來,漢武帝異常生氣,又想斬了他。

  李廣利勸解起來,「陛下,這公孫將軍畢竟南征北戰,對朝廷有大功,而且年紀也大了,不如……」

  劉瀚不緊不慢的說道:「陛下,這可是欺君之罪,朝廷法度如此。」

  「斬!全家都斬了。」

  劉瀚還是心軟了,「罪不及家人,他畢竟有功與朝廷,全家就算了吧。」

  「行吧,左右大司馬都好好人,朕是壞人。」

  於是,本來還能活好幾年,躲到巫蠱之禍的公孫敖就這樣提前死了。

  另一邊,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

  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蜀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泄憤懣而作。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忍受腐刑,而不是死亡。

  至此,司馬遷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出獄修養一段時間後,他帶著家人特地上門感謝劉瀚,劉瀚看著他更蒼老了,有些心痛。

  可他的眼神越發堅定了,仿佛能冒光。

  「有什麼需要的,隨時說。」

  「拜謝大司馬,臣一定好好完成史記。」

  他離開的背影有些蕭瑟,可充滿力量,讓劉瀚幾度想落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