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又到了收穫的季節。
瓷器作坊提前開始放假,造紙作坊也停止了建設。數以百計的青壯勞力拿起鐮刀,甚至連侯府的下人也在秋收這天主動到農田裡幫忙。
早上的祭祀,本來是要讓諸葛先生主持的。
畢竟以諸葛先生的仙風道骨,鶴髮童顏,沒人比更有神棍的氣質。要是讓他來代表侯府祭天,肯定連說話走路都充滿了迷信氣息,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虔誠的跪下磕頭。
但只可惜,諸葛先生外出雲遊,最近並不在家中。
所以祭祀的事情仍然是錢管家負責。
老頭雖然不如諸葛先生專業,但畢竟是東鄉亭的里正,主持祭祀活動多年,早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更重要的是錢管家威名遠揚,連村里最調皮的孩子也不敢胡鬧,這無疑維護了迷信活動中的莊嚴氣氛。
吉時剛到,秋收就正式開始了。
開鐮儀式本來也是錢管家主持了。但小侯爺覺得在無數村民的簇擁下,親自為今年的新麥開鐮,是很威風的事情,所以他取代了錢管家,心情不錯的主持了開鐮儀式。
被他割下來的新麥要掛到庫房上,寓意豐年。從前這把新麥都要用紅線包起來,但自從今年有了燈籠之後,錢管家就愛上了紅紙這種東西,所以今年的那把新麥是用紅紙包起來的。
開鐮完成之後,莊戶就開始了秋收。
在平坦的麥田中,他們如同潮水般推進,無數的麥稈應聲而倒。
趙啟明覺得這畫面很是壯觀。再加上剛才開鐮讓他意猶未盡,所以就有了跟著莊戶去割麥的念頭。但只可惜,錢管家說他身份尊貴,只能主持開鐮,不能真的去收糧。
所以大家往前推進的時候,他只能坐在臨時支起來的棚子裡。
早上給莊戶準備的豆腐腦已經吃完了,午飯還沒開始準備。老媽子們跟著莊戶去收麥,本應該在小侯爺旁邊的來伺候的細柳,也和那些丫鬟們到了農田裡,撿拾被遺落的麥粒。臨時支起的棚子裡只剩下趙啟明。他覺得作為秋收總指揮,實在沒什麼意思。
他百無聊賴。在所有人都在忙著秋收的時候,只有他困意襲來。
好在這時,胡先生來了。
胡先生清早出發,去了太平寨。種麥的地方都在收割,太平寨卻的水稻卻還要再等上些日子。胡先生今天過去的目的,是代表侯府以投資者的身份,去進行考察的。
「怎麼樣?」趙啟明問:「都看好了沒有?」
「看好了。」胡先生出了身汗:「那邊也在準備秋收,我去農田裡看了,水稻長勢很好,比東鄉亭的麥子要飽滿很多,估計等收割的時候,能打出不少的稻穀來。」
趙啟明坐直了些,讓胡先生坐下來喝水。
「按照小侯爺的吩咐,試驗田已經劃出來了,這不是主要的問題。」胡先生接著道:「現在比較麻煩的是人手,要用到新的耕作方法,這就要有人去教那些莊戶,只有鄭國肯定是不夠的。」
趙啟明想了想,這個問題他的確是忽略了。
雜交實驗當中最重要的是授粉。諸葛先生和鄭國倒也罷了,畢竟是讀過書的人,想要他們理解並不困難,但那些莊戶從來沒接觸過這種工作,這就需要先把他們教會。
「要找些人手,幫助諸葛先生去管理。」趙啟明若有所思:「那麼大的試驗田,還有那麼多的莊戶,需要的管理人員肯定不少。」
「並且這些人還要讀過書,並且對農事也要有所了解。」胡先生補充道。
趙啟明想了想,然後說:「這個我們肯定是解決不了的,等改天我去找靜安公主,少府裡面有的是能人,想來找些合適的人手,應該不是問題。」
胡先生點了點頭,接著道:「需要的人手肯定不少,在下改天去跟太平寨的老孫打過招呼,讓那邊會清理出院子裡,讓諸葛先生和少府來的人去住。」
趙啟明笑道:「還是您想得周全。」
「小侯爺說笑了,這本就是在下的職責。」
「農田裡的事情應該就是這樣了。」趙啟明接著問:「果園去過沒有?」
「去過了。」胡先生說;「水渠的問題應該不大,趕在霜凍之前能完工,水源也很方便,太平寨後面的山上有溪流眾多,只要有水渠引下來就行了。」
趙啟明滿意:「那修路的事情呢?」
「明天就有人過去勘察。」胡先生想了想:「村子裡的路雖然不怎麼好走,但不影響通行,主要是上山的路,要在冬天之前完工只怕有些緊張,所以要先把山路修了,村裡的路開春之後再說。」
「工期很緊張吧?」
「霜凍之前動土,然後再整地,問題應該不大。」
趙啟明點頭:「明年要做的事情有很多,這些最好是在開春前就完成了。」
胡先生應了聲,然後說:「再有就是雞苗的事情。」
「可辦好了?」
「錢管家把附近的村子去了個遍,跟那些養雞的人家都打了招呼。」胡先生想了想:「不過果園裡要先有雞舍才能安置,所以雞苗最好等明年再收。」
「這是當然。」趙啟明說:「要用的雞舍很大,需要時間去建設,物資運到山上也要先把路修起來,現在倒是不著急,能保證明年開春有雞苗就行了。」
「開春肯定能有,就是數量恐怕不夠。」
「有多少?」
「三百。」
「三百?」趙啟明不太滿意。
胡先生解釋說:「養雞的人家不少,但沒人敢往多了養,怕鬧出雞瘟來,所以錢管家雖然打過招呼了,開春之後能孵出來的雞苗也數量有限。」
趙啟明覺得有道理,也不想讓錢管家奔波,所以朝胡先生說:「就先收那麼多吧,畢竟這還是剛開始,就當做實驗了,要是成功的話,再增加規模也不晚。」
「是。」
「還有養鴨的事情,可開始準備了?」
胡先生點頭,然後說:「太平寨的河邊比較平坦,在不占用農田的情況下可以蓋出幾個大的鴨舍來,就是鴨苗的數量,可能同樣無法讓小侯爺滿意。」
「少就少點吧。」趙啟說:「先把鴨舍的環境弄好。」
「小侯爺打算怎麼弄?」
「坐北朝南,通風要好,這是必須的。」趙啟明想了想:「再有就是鴨舍的地點,要離河流近些。能方便清理衛生,就不會有細菌滋生了。」
「細菌?」胡先生不明所以。
趙啟明也沒打算解釋:「總之要選好地方,方便通風和打掃,產生的糞便也要有儲存的地方,山上的雞舍也要按照相同的標準來建設,這是生態養殖的關鍵。」
胡先生點頭,然後忽然想起什麼,露出了笑容:「小侯爺所說的生態養殖,在下也算是弄明白了,這要是能夠成功的話,太平寨從養殖和種植入手,的確也能大有作為。」
「您也覺得可行?」
「以前沒有人這麼做過。」胡先生說:「以養雞為例,小侯爺有全套的養殖方法,連雞糞如何儲存都有規定,這不是那些養雞的人家可比的,他們做不到的事情,小侯爺肯定能辦到。」
趙啟明道:「事在人為,只要肯去做,就肯定能成。」
「在下也期待能成。」胡先生眯起眼睛:「到那時,侯府四季都有水果供應,平時要吃的雞鴨魚肉也都不用花錢,這將為侯府節省了不少的日常開支。」
趙啟明好笑:「不愧是帳房先生,果然精打細算。」
大漢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