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太平寨

  漢朝對匈奴的作戰告一段落。

  將士們英勇作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正在班師回朝的路上。

  回想當初大軍出征,長安城內夾道歡送,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但仔細算來,韓安國帶領大軍離開長安,其實是初春的事情,而現在戰爭完結,中原地區已經迎來了秋天。

  關中大地上,小麥成熟了。

  東鄉亭的人開始為秋收做準備,很多的祭祀活動陸續展開,瓷器作坊也如同去年那樣,下達了關於秋收前後停產,讓青壯年回家收糧的通知。

  同樣的忙碌在整個關中地區都在上演,太平寨當然也是如此。

  趙啟明和秦文騎著馬,從侯府出發,又經過了西鄉亭,途中所走的路都很是平坦。等到他們感覺到顛簸,發現道路明顯不再平整的時候,就到了太平寨的地界。

  在即將收穫的季節,農田中有人在忙碌,村里也不斷有炊煙升起。

  進村的地方地勢較高,趙啟明可以清楚的看到太平寨的全貌。

  他發現這裡青山環繞,地勢很高。甚至就連村民們的房舍,也都聚集在半山腰上。至於那些農田,面積實在有限,還都是低洼地帶,被群山所包圍。

  顯然,這並不是富庶之地。

  但這裡有不錯的水田,生長著在中原地區並不多見的水稻。當秋收的季節逐漸臨近,這裡的水稻已經開始變黃,只有少數的青色葉子,隨著清風若影若現。

  趙啟明生長著南方,水稻是他最熟悉的作物。

  看到這些金色的糧食,讓他感覺很是親切,便從路上下來,走進了稻田裡。

  「的確是快成熟了。」

  他手裡抓著稻穗,從顏色上判斷,這塊稻田應該就快收割了。

  但公元前的稻穗很小,只是比小麥飽滿些,想來產量估計不會很高。

  這當然不是公元前的農民的耕作問題。準確來說,並不是公元前的稻穗很小,而是趙啟明生活的那個年代,有了雜交水稻之後,成熟的稻穗飽滿得有些誇張了。

  顯然,這是種子的問題。

  看著這些水稻,趙啟明對於雜交實驗,忽然有了些信心。

  他彎下來腰,抓了把水田裡的泥土。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雖然公元前的水稻種子產量不高,但起碼這片水田的土質是不錯的。除了水分充足之外,泥土的顏色發黑,這是養分很高的表現。

  「以前這裡是種麥的。」秦文介紹道:「最近幾年才開始種水稻。」

  趙啟明點了點頭。

  關中地區的作物以小麥為主,水稻只是少數。

  可能太平寨的人知道這裡不適合種麥,也可能聽說過水田種稻高產的事情,但是想要弄到種子,還要掌握新的方法來耕種,這對公元前的莊稼人來說,實在是很困難。

  「水稻的產量要高些。」他站了起來:「這裡也的確更適合種水稻。」

  「小侯爺說的沒錯。」秦文說:「以前這裡種麥的時候,收成總是不好,太平寨的百姓們也過著苦日子,自從開始種稻,秋收時的產量上去了,這才好過了些。」

  兩人接著往前走,趙啟明很快發現了水渠。

  小麥的種植方式和水稻不同。這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對水分的要求。

  關中地區沒有南方濕潤,才會選擇以能夠適應乾旱的小麥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雖然產量更高,但是對水分的要求很高,這就需要大量的灌溉。

  顯然,為了種出水稻,太平寨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這水渠。

  東鄉亭的麥田中也有水渠。不過因為小麥對水的要求不高,所以那些水渠中的大部分都是土渠,而太平寨以石渠為主,相對來說更加平整。

  儘管已經快到收穫的季節了,這裡的水渠仍然有水。

  這些水從涇河流入,輕快的通過石渠,隨著嘩啦啦的水聲,最終流入了稻田。

  「這水渠修的不錯。」趙啟明洗了洗手,然後站起身來,視線隨著水渠的脈絡,看向了更遠處:「利用了地勢,既能起到方便取水的作用,還能有利排水。」

  「據說是內史府派的人,帶著村民修的。」

  「內史府?」

  「種水稻也是內史府的人帶的頭。」

  聽到秦文的話,趙啟明很是意外。

  他也接觸過內史府官員。當時瓷器作坊的工藝差點被人學了去,當初跑到東鄉亭解決問題的是就是內史府官員。不過那個內史府官員偏向精工坊的人,讓他根本沒有好印象。

  從那以後,關於封地內的事務,只要是和內史府有關的,他都要錢管家出面,自己是懶得去理會的。甚至好幾次有內史府的當地官員求見,他也都給推掉了。

  所以秦文說太平寨的改種水稻的事情,是內史府的官員的政績,連這造福百姓的水渠也是內史府的官員帶領著村民們修出來了,他才會覺得驚訝。

  「內史府的人的確不怎麼樣。」秦文也不怎麼喜歡內史府:「不過派到太平寨的地方官為人不錯,專門負責水利農事,讓太平寨的光景比之前好了些,也算是不錯的官員。」

  趙啟明點頭:「能在當地干點實事,這的確很難得。」

  「當然,這肯定是比不上小侯爺的。」

  趙啟明好笑:「什麼時候連你也學會拍馬屁了?」

  「這是實話。」秦文認真的說:「太平寨比不上東鄉亭,也比不上西鄉亭。」

  趙啟明無奈:「這裡的確沒有東鄉亭富庶,但是別忘了這裡是我的食邑,百姓們過得好,侯府收上來的糧稅也就更多,里糧食收成不怎麼樣,對侯府也有損失。」

  秦文點頭。

  「那個內史府的官員你可認識?」

  「負責水利農事的那個?」秦文搖頭:「不認識,只是聽說過。」

  趙啟明想了想,雖然這裡是自己的食邑,但他畢竟沒有治民權,要是開始雜交水稻的工作,需要通過內史府,就難免會有所接觸。與其和那些不作為的父母官打交道,那個在太平寨負責水利的官員,至少對工作負責的,值得他去打好關係。

  「聽說經常在村子裡,等會應該能找到。」

  「不急。」趙啟明停下腳步,看著這片麥田:「雖然這些稻田不錯,很適合進行雜交水稻的實驗,但今天我們過來不是看稻田的。」

  「那小侯爺要看什麼?」

  「看那些山地。」趙啟明眯起眼睛,看著遠處的青山:「現在去看果園吧。」

  秦文點頭。

  兩人重新走到了路上,騎著馬繼續往前,卻沒有進村。

  上山的路有些難走,趙啟明和秦文沒有騎馬,在村子外開始徒步上山。

  相比起不多的水田,太平寨的山地面積就是相當的遼闊,估計除了種稻之外,這裡的百姓也有很多人以種植果樹謀生,所以剛上山沒多久,趙啟明就發現了很多的果樹。

  大漢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