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開始了。
在最適合耕種的時節,莊戶門趕著耕牛,婦女們也拿著農具下地。
他們從天明時開始耕作,直到日頭高升,才坐在田埂上稍作休息。老人孩子送來的粗茶淡飯,讓他們填飽了肚子,接著就重新拉起犁耙,繼續開始他們的耕種。
這天的長安城外,田野中都是忙碌的景象。
東鄉亭也是如此。
相比起其他的村子,這裡的土地並不是最遼闊的,水土也說不上得天獨厚,甚至就連人口也不如隔壁的西鄉亭,但東鄉亭有個讓人羨慕的優勢,就是耕牛眾多。
這是因為去年遇上豐收,東鄉亭的百姓們不缺糧食。而村子裡又有瓷器作坊,可以讓青壯年去當長工,賺回不少的月例,甚至就連婦女們,依靠女紅的手藝也有不少工錢。
都說莊戶人家勤儉,即便手裡有了錢也沒什麼大的花銷,除了修繕房屋之外,就只剩下來購買農具和牲畜。而耕牛是私產,又是好勞力,自然成了村民們的首選。
今年春耕,東鄉亭的每戶人家幾乎都能趕著自己的耕牛下地。而且不光是這些能夠充當勞力的耕牛,還有幾頭未長成的小牛,跟在勞作的母牛身後,學習著將來的工作。
這讓附近其他的村子很是眼紅,而東鄉亭的莊戶,每當扶犁的莊戶停下來休息,也要總要先看向那些小牛,然後擦著汗水,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和滿嘴的白牙。
看到了小牛,就情不自禁想到他們套犁的那天。
就像看著田野,就想到了秋天裡的豐收。
用錢管家的話說,什麼都沒有豐收更能讓莊戶人踏實。
即便東鄉亭的百姓即使不用種地,光是在瓷器作坊做工,和製作團扇就能養活全家老小,但對於莊稼人而言,其實賺再多的錢也沒有秋天的豐收,更讓人高興。
此時,趙啟明正站在田埂上,眺望著東鄉亭的田野。
莊戶人驅趕耕牛,在田間來回穿梭的景象,讓他看著很是高興。不知何時,他有了莊稼人的思維,看著田野回想起去年小麥金黃的畫面,也不禁期待著今年的豐收。
但是這樣的心情,錢管家是沒有的。因為老人家經過了幾十個春秋,對於春種秋收早已是見怪不怪,而且相比起往年,錢管家還多了個任務,因此更顯得忙碌。
因為趙啟明愛吃蓮藕,而且侯府出得起勞力,所以今年要開出自留地,種上些蓮藕。於是在莊戶們為耕種而忙碌的時候,這片水田裡正在為了種蓮而清挖水塘。
錢管家是個能人。雖然沒種過蓮藕,但也知道大概是怎麼回事。尤其是這清挖水塘的工作,老人見不得有任何的馬虎,每當看到有勞力偷懶,總要黑著臉訓斥。
這讓站在遠處的趙啟明收回了視線,蹲在田埂上,開始觀察自己的這片水田。
正如之前所說,這片水田為是種蓮準備的,面積足有十幾畝,而且緊靠著水渠,引水方便,只要涇河沒有乾涸,這裡首先就沒有灌溉的問題,很適合種植蓮藕。
在物質貧瘠的公元前,蓮藕並不是普遍存在的作物。除了曲江邊那幾個池子,其他的地方很少見到荷花盛開的場景。能賞花吃蓮的,基本都是些長安城的達官顯貴。
但現在東鄉亭也有了這幾十畝蓮藕,等夏天的時候,鄉親們也能看個新鮮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夏天能吃到蓮子,而冬天能聞到蓮藕燉爛的清香。
想著這些,趙啟明不禁有些陶醉。
但這時,身後傳來的腳步聲。
他轉過頭去發現,是那位種蓮的老大爺,扛著農具從田耕上走來。
「老大爺,又見面了。」趙啟明從田埂上站了起來,朝老頭打了聲招呼。
老頭的眼神依舊不怎麼好,停下來眯著眼睛辨認趙啟明。倒是在老頭的身後,冒出兩個小腦袋,似乎是認得趙啟明的,烏黑的眼睛亮了起來,然後就繞過老頭,跑到趙啟明的面前。
「還要田螺嗎?」那男孩仰著臉,期待的問。
而旁邊那個梳著沖天辮的小姑娘,也瞪著大眼睛,等待著回答。
趙啟明認出了這兩個孩子。
他記得去年秋天的時候,他在河堤上用半盒點心換走了這兩個孩子的幾條鯽魚和所有的田螺,於是笑著朝那個男人說:「要是要,但這個季節的田螺不好。」
「什麼季節的田螺好?」
「夏天和秋天的好。」
「很快就夏天了,說話算數。」那男孩高興的說:「還用點心換不?」
趙啟明不禁好笑,心說這才剛剛立春沒多久,這孩子就盼望著夏天了。估計是喜歡上了之前的半盒點心,迫不及待的要交換吧。不過想想也是,孩子家家哪有不貪嘴的。
這麼想著,他在身上摸索,翻出了幾顆柿餅,朝兩個孩子說:「等夏天了,抓到好的鯽魚就給我留著,又大又肥的最好,田螺也別急著餵雞,等著我去跟你們換。」
兩個孩子聽到這話,又得了柿餅,高興的使勁點頭,然後迫不及待的伸出舌頭,舔著柿餅上白色的糖霜,弄得嘴唇也白了,但臉上的笑容卻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原來是你啊。」老大爺終於認出了趙啟明,笑著說了句:「可算是下地了?」
趙啟明摸著兩個孩子的腦袋,朝老大爺說:「正打算找您呢,沒想到碰上了。」
「我來清塘。」老大爺看了看兩個孩子,然後忽然想起什麼,朝趙啟明問:「上次我就納悶,你送的柿餅上糖霜給的足,還正想問你,誰家柿餅做的這麼大方呢。」
「自己家做的。」趙啟明笑了笑:「您喜歡吧?」
「喜歡是喜歡,但你這不會過日子的習慣,可得改改了。」老大爺忍不住又數落了趙啟明幾句,但低頭看見兩個孩子吃柿餅吃的高興,也不由得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這是您家孩子?」
「男孩是孫子,女孩是外孫。」老大爺笑著,眼睛都眯成了線,然後朝趙啟明說:「孩子家沒點講究,但也沒有白吃你柿餅的道理,你這是正打算找我幫你看看水塘吧?」
「正在挖呢。」趙啟明轉頭看向錢管家那邊。
可他還沒說完,那老大爺忽然發現了什麼,眯著眼睛說了句:「這是小侯爺家的地吧,都荒廢了好幾年了,我還說可惜了這麼好的地呢,這怎麼又開始種上了。」
「準備種蓮。」
「小侯爺家也種蓮?」老頭似乎有些吃驚:「怎麼今年都開始種蓮了。」
趙啟明笑了笑:「估計是流行吧。」
「流行?」老頭似乎弄不清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趙啟明也沒打算解釋,只是說:「我過來看看,學習下怎麼挖塘。」
聽到這話,老大爺看向他,然後滿意的點了點頭:「算有點莊戶人家的樣了。」
趙啟明笑了笑。
那老大爺已經放下了農具,這時索性把兩個小孫子趕跑,和趙啟明走到了田邊,看著錢管家指揮下的進度,然後說:「水塘就是這麼個挖法,看來還是有懂行的。」
「您是說,這水塘挖的沒錯?」
老大爺點了點頭,然後羨慕的看著這片水田說:「連引水整地都免了,這地方除了稻子最適合種蓮菜,引水方便地也夠肥,從這裡長出來的蓮菜肯定能賣好價錢。」
聽到這話,趙啟明/心裡高興,但還是問了句:「光是地好怕是不行吧?」
「恩,種蓮的講究也是不少。」
「那您來說道說道?」
那老大爺笑了笑:「小孫子不白吃你柿餅,我那點農活不急,就跟你說說吧。」
大漢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