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後的詔書一出,可把陳蕃、胡廣、鄭玄這幫老臣給高興壞了。
隨後,一幫老臣請命入宮,向太后請下了主持天子大婚的事宜,開始忙碌了起來。
陳蕃、胡廣這兩位老人,可謂是越老越精神,對於天子大婚的流程,那是布置的面面俱到。
如今朝廷財大氣粗,用胡廣的話來說,立後大典,關乎天子終身大事,必須往大了辦,越大越好。
一向主張勤儉的胡廣,這次也是難得的大方了一回。
想要辦的大,那就得有充足的準備時間才行,隨後經過百官與太后的商議,將天子大婚的日子,定在九月十日,足足三個月的準備時間。
而宋玥的母親也帶著府中的女眷進入了皇宮,開始向宋玥傳授一些「侍寢」的事宜。
六月二十日。
就在眾人各自忙碌之際,在太常卿的主持下,於未央宮前,為天子舉行了成人禮。
隨後竇妙當著文武百官以及一眾宗親,將傳國玉璽親自交到了劉宏的手中。
「皇帝,從今日起,大漢便真正的由你來做主了。」
看著眼前已經長成了大小伙子的劉宏,竇妙不禁回想起劉宏當初剛入宮時那副孤獨、無助的樣子,眼中滿是欣慰。
「多謝母后這些年來得照拂,兒永遠銘記於心。」
鄭重的接過傳國玉璽,劉宏看向竇妙略微蒼老的面頰,眼眶微微一紅。
成人禮完成之後,天子正式入主未央宮,隨後詔告天下。
正式親政之後,劉宏召集了袁逢與曹嵩詢問了烈士陵園事宜。
得知一切都準備就緒,烈士家屬也全都接到了洛陽之後,劉宏遂便下令百官,準備迎北征烈士的遺骸進入烈士陵園。
兩日後,劉宏身著天子袞服,親率文武百官、軍中將士,來到了位於城西的烈士陵園。
在他們身後,則是數千名身披孝袍的烈士家屬,烈士們的骨灰罈也被他們緊緊的抱在懷中。
陵園周圍,此刻也站滿了前來觀禮的百姓與年輕學子,所有人都莊嚴肅穆的站在那裡,現場沒有半分響動。
一入陵園,首先映入眾人眼帘的便是中央那塊高約三丈的巨大石碑。
此碑由工學院的工匠,率領大量民夫,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用三百多塊大理石堆砌而成,被劉宏命名為:大漢英魂紀念碑。
紀念碑上書八個大字:護國英魂,永世不朽。
石碑前,一面紅底金邊的「漢」字大旗,迎風飄揚,似有萬千烈士圍繞四周。
連同劉宏在內,所有人都目露敬仰的望著那座巍峨的紀念碑。
隨後,在禮官的主持下,懷抱親人骨灰的烈士家屬,神情悲痛的來到了一座座的墓碑前。
墓碑上篆刻了烈士們的姓名、籍貫、戰死年齡,而後便是他們的戰績與經歷的戰鬥過程。
隨即,烈士家屬們,將骨灰放入了石碑後方的葬坑之中,一旁的將士們上前進行填埋。
隨著填埋完成,陵園內頓時響起陣陣哭喊之聲。
一名頭髮花白的老婦人,雙眼含淚的抱著石碑,滿是老繭的粗手,不斷的摩挲著石碑上的文字。
「我的兒啊,你沒有白死,娘為你高興。」
雖然她不認字,但她知道,這是她兒子存在過的證明,她兒子的名字也將被所有人銘記。
另一邊,一名年輕的女子,目光出神的望著自己丈夫的墓碑久久不語,女子身旁,一個七歲大的小男孩兒,輕聲抽泣著。
女子伸出手,撫了撫兒子的頭頂:「不要哭泣,你的父親是一個英雄,英雄的兒子,不能流淚....」
「母親放心,兒不哭,兒長大以後,也要向父親一樣,當一個英雄。」
小男孩兒聞言,當即擦掉了眼角的淚水,目光堅毅的看著自己父親的墓碑。
周圍前來觀禮的百姓、學子們,看著烈士墓前,那一幕幕感人的場景,忍不住潸然淚下。
劉宏遂將此處命名為:青山烈士陵園。
並下令,於青山之前修建一處紀念廣場,在廣場四周,修建十座學堂,以供烈士子女讀書識字。
直至日落,前來祭奠的人們方才散去。
接下來的日子,每日前往拜祭的年輕人,也是絡繹不絕。
「大丈夫,生當為國死戰,死當埋骨青山。」
每個一個拜祭過的年輕人,都會不約而同的說出這樣一句話。
繼英烈祠、忠烈祠之後,烈士陵園成為了年輕人心中的第三個聖地。
此時距離高句麗覆滅已經過去了四個多月,入駐遼州的官員們率領的近百萬夫余、高句麗民夫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已經修出了連通大漢與遼州的臨時官道,並開始擴建與加固。
曹操、劉備、孫堅、袁紹等人也各自招募了一批士兵,開始返回遼州建設幽遼防線。
遷徙的第一批百姓也陸續到達了遼州,在官員與軍士們的幫助下開始建設他們的新家園。
調任承德太守的楊彪,也在第一時間,收攏了大量南烏桓的百姓,派遣官員教授他們耕種的同時,也派人教他們學習漢話。
如今的承德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再加上有了混凝土的支撐,城牆已經大致完工,只需兩萬守軍,便可阻擋鮮卑十萬人馬的進攻。
趙郡的災後重建,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受災的百姓們基本已經住進了新家,並進入那些臨時的作坊做工,無數商人、大戶也紛紛前往收購商品,當地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
朝廷徵召造船工匠的詔書,也傳遍了大漢,等了這麼久,朝廷終於注意到了他們,江東以及其他沿海地區的工匠們頓時開心不已,紛紛打點行囊,前往洛陽。
其中最高興的還是要數江東的陸家、朱家等精通造船的家族,他們敏銳的感覺到,未來的幾十年,朝廷一定會大力開展海上建設,於是也開始做著各種準備。
大漢境內,其餘各郡縣的官員們,也開始忙碌了起來,為今年的秋收做著準備。
御林營也派人前往各地,開始招收新的學員。
就在整個大漢都平穩發展的同時,一支大漢的軍隊正緩緩行進於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上。
軍隊前方,領頭的三名將領,正是黃忠、呂布、董卓三人。
軍隊人數不多,只有一萬兩千人,可是跟在軍隊後方的輜重隊伍,以及護送輜重的郡國兵,卻足足有著三十萬人。
這是三十萬人都是段熲、荀攸、陶謙、種邵等人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從涼州十郡徵召而來的青壯。
這些人除了負責運送糧食、草料、甲冑、箭矢以外,他們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於沿途興建驛置,用來搭建一條敦煌通往鄯善的行商補給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