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3章 戰爭總動員

  開元二十九年,二月二日。

  就在文武百官與天下軍民開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之時,德陽殿傳出的一道詔書,瞬間將平靜許久的大漢,驚起一陣波瀾。

  詔書內容如下:二月二日,東方蒼龍升空,朕受天命、承繼大統,初頂皇冠、方知其眾,日夜所思皆為萬民蒼生、不敢有半分懈怠。

  所幸上天厚德,未使朕有失,治使海內生平、百姓安康。

  然古語有云:居安思危,大漢之敵尚在,若不能除,後世子孫難享安康。

  朕既受命於天,當代天行事,力除強敵、綿延萬世子孫。

  今朕特下此詔,凡我大漢子民,皆聽朕令,軍備戰、官備政、士備文、工備業、農備耕,上下同心、聚力同行,以為我後世子孫永享安寧……

  ——漢劉宏親筆御令。

  龍抬頭,一個在元之後才出現的詞彙,被劉宏寫進了天子詔書中。

  所謂龍抬頭,原意為:東陰去、陽春來、萬物生。

  但是在劉宏的這道詔書中,卻為這個詞賦予了新的含義。

  劉宏的這道詔書,既是傳給文武百官的指令,也是傳給大漢所有階層的動員令。

  這也是劉宏登基二十九年以來,第一次發布的全國動員令。

  在他看來,此次遠征羅馬,是大漢所有人共同的大業,每個人,都應該參與進去。

  接到劉宏的詔書之後,內閣第一時間便進行了摘抄,然後送到印刷廠,開始加班加點的進行印刷。

  很快,上百騎羽林軍士兵,便攜帶著詔書,以洛陽為中心,朝著整個大漢擴散而去。

  內閣、樞密院、六部以及各地州府衙門,所有朝廷的職能部門,也快速運轉起來。

  國子監的監生、御林營的少年、各級學院的學員、工廠作坊的工人、地里的農民等,凡是看到天子詔書的人,也是第一時間響應了天子號召,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這種宣傳、生產之中。

  自二十年前北征高句麗之後,大漢這部戰爭機器,終於再次火力全開,高速運轉了起來。

  與之前不同的是,現在的科技更加先進、人們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所有人都在為著西征做準備,沒有一個人提出哪怕一丁點兒的其他意見。

  那些負責協調各項事宜的官員們,一邊忙碌的同時,一邊驚嘆不已。

  因為他們突然發現,各種事項進展竟是如此的順利,就好像,提前很多年,就為這次遠征做好了準備一般。

  很快,內閣與樞密院便制定出了一份詳細的西征計劃送到了劉宏的御案上。

  依照樞密院的計劃,出征羅馬的大軍,總人數為五十萬,其中海軍二十萬、陸軍二十萬、騎兵十萬。

  海軍由東萊、會稽、日南三郡駐軍抽調,沿海岸線一路向西進發。

  這些年來,隨著大漢與羅馬之間的海上貿易互通,皇家商行也在沿途海岸設置五十個補給站,用以商人、冒險者以及護衛艦隊的物資補充。

  當初在設立這些補給站的時候,劉宏便有意為著將來海軍出征做著準備,而那些補給站的管理人員,也都在當地設立了大量的租界或者是殖民地。

  可以說,由大漢到羅馬之間的補給站,每一個都是一座巨大的糧倉。

  而這些補給站,也完全足夠保證二十萬海軍,一路航行到羅馬。

  至於剩下的二十萬陸軍和十萬騎兵,則是從各地駐軍當中抽調。

  至於輜重隊伍,則是更加龐大,依照內閣與戶部的計算,此次出征,共計需要動用車馬四十萬輛,運輸人員約為五百萬人。

  而這些人員,將來也會在羅馬定居,為大漢在那邊開枝散葉。

  好在這些年,大漢的工業發展,極大的推動了運輸業以及北方草原的畜牧業,這才得以保證擁有足夠的投送力量。

  再加上這些年,大漢不斷鼓勵人口生育以及醫學的不斷完善,使得大漢人口呈爆炸式的增長,這才使得大漢能夠支撐的起一場如此大規模的遠征。

  看著這項龐大的計劃,身居帝位多年的劉宏,也是忍不住感到一陣激情澎湃。

  這一次的計劃,無論是規模還是所能獲得的功業,都遠超任何一個時期,完全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如今,一項最偉大的事業,即將在自己手上完成,劉宏又怎麼可能不激動萬分?

  不過,在這份計劃當中,樞密院也提到了關於身毒與安息的事情。

  依照樞密院的說法,這兩個地方,如今已經是支離破碎,完全可以在大軍出征之時,順道將其滅掉。

  至於最後的治理與教化問題,那就留給後一代慢慢來好了。

  樞密院的這一提議,倒是與劉宏的想法不謀而合。

  畢竟,人之一生有限,劉宏所能做到的,也就是消除漢人的所有潛在威脅,為他們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然後留給後世子孫慢慢去消化吸收。

  至於這個過程是百年也好,千年也罷,那就不是劉宏所能操心的了。

  隨後,劉宏便在這份計劃的末尾處,蓋上了自己的大印,通過了這份計劃。

  隨著遠征計劃的通過,各地駐軍也開始做起了積極準備。

  如今,大漢各地的駐軍,總人數已經增加到了兩百萬,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有機會加入到遠征大軍之中。

  因此,所有士兵,都是卯足了勁兒,與昔日的同袍好友互相爭奪,只為能夠獲取一個出軍遠征的資格。

  一時間,大漢各地的駐軍軍營當中,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比武。

  時至四月,各地的大比武也宣告結束,選拔出來的海軍、陸軍、騎兵隊伍,也分別開始集結。

  隨著士兵選拔的結束,最讓樞密院頭疼的事情到底還是來了,那就是各軍將領送上來的請戰書。

  如今的大漢,那可真是將星如雲,第一代的皇甫嵩、朱雋、徐榮、董卓等人,雖然年紀大了,但仍舊健在。

  與天子同一代的呂布、華雄、顏良、文丑、典韋、張繡等將雖然大多都年過四十,但巔峰尚在。

  再然後就是趙雲、張遼、張郃、徐晃、夏侯惇、夏侯淵、許褚,以及後面更年輕的那些人。

  這些人,為了軍中的領軍職務那可是爭的不可開交,一個先鋒,就有近二十多名將領爭奪。

  這些人,哪一個單獨拎出去,都是上陣斬將、坐鎮一方的人物,讓誰去不讓誰去?一時間也成為了一個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