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此事需要借用陛下的名頭才行了!」
仔細商議良久,楊彪沉吟片刻,率先開口說道。
聽到這話,司馬防、荀攸幾人各自對視一眼,不由點了點頭。
幾人自認能力不差,完全可以做好移民充邊的安排工作,但是卻沒有那麼大的號召力。
放眼大漢,也唯有當今天子,能夠讓百姓們放棄故土,前往未知之地了。
荀攸凝聲道:「那就以陛下的名義,寫一份公告,然後刊登在大漢日報上好了!」
「此事,要不要先行請示陛下?」
眼看荀攸就要拍板,司馬防不由一臉遲疑的問道。
荀攸擺了擺手:「不必,陛下給咱們傳回這個命令,要的就是結果,至於過程嘛,只要朝廷和官府不是強迫百姓移民,不會有什麼的。
倘若畏畏縮縮,什麼事情都要陛下來做主,那陛下還要咱們做什麼?」
「公達說的對,陛下胸襟廣闊,只要咱們把差事辦好了,陛下是不會在意這些的!」楊彪也附和道。
司馬防點點頭:「那好,公告一事,就交給我來好了!」
楊彪:「我來負責移民百姓物資調配一事!」
荀攸:「我來負責移民百姓人員安排之事!」
幾人做好分工之後,也趕忙開始各自忙碌了起來。
第二日一早,大漢日報的頭版頭條,一道醒目的標題,頓時吸引了所有人注意。
《陛下的擔憂:帝國萬世霸業,該何去何從?》
好傢夥,一看到這個標題,不要說朝中官員與那些世家大族了,就是尋常的百姓,也全都放下手頭的事情,開始細細研讀起來。
如今,隨著教育的逐漸普及,百姓們的思想和民族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人們在吃飽喝足之後,也開始主動關心起了國家的一些大事。
而帝國霸業,則是百姓們最喜歡討論的一個話題。
隨著近幾年大漢不斷對外貿易與海上航路的開通,許多未知國家和地區的名稱,也經常出現在商報與航海報上面。
對於這些未知的國家和地區,大漢百姓們討論的不是風土人情,而是如何去征服。
每當人們談起一個新發現的地區,瞬間都會化身成軍事專家,從各個角度,去剖析如何攻占、征服那裡。
可以說,如今,大漢的朝野內外,最大的鷹派,不是天子,不是軍中將官,也不是那些年輕的官員,而是這群民間的百姓。
如今,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後,百姓們自然也來了興趣,想要看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會讓他們的天子如此擔憂。
洛陽街頭,一處茶館內。
原本熱鬧的茶館,今日卻是格外的安靜,所有人都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捧著一份報紙,看的津津有味。
這篇文章,開篇先是講述了劉宏稱霸世界的戰略構想,那就是占領貴霜,稱霸絲綢之路,使大漢成為最富強的國家。
再然後,就是帝國稱霸世界之後,大漢百姓與後代子孫所能享受到的種種好處,引的人們神往不已。
緊接著,便是稱霸路上的問題,那就是大軍出征的物資消耗。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只有移民屯邊,為大軍出征貴霜積蓄足夠的物資。
只有占據貴霜,掌握絲綢之路,萬世霸業,才算是真正開始。
文章的最後,便是天子號召一眾有志熱血青年,踴躍報名,前往大宛、烏孫、康居等國定居屯墾,為大漢的萬世霸業,貢獻一份力量。
茶館內,一名青年,在看完文章之後,只感覺胸中一陣熱血翻湧,然後忍不住「嘭」的一聲,將報紙拍在了桌案上。
這青年冷不丁的動靜,頓時吸引了茶館內所有人的注意。
迎著眾人的目光,青年起身,高聲道:「諸位,而今,陛下號召我等,移民充邊,為帝國的萬世霸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在為我等謀府,是為咱們的後世子孫謀府。
你我身為大漢的一份子,理當響應陛下號召,為帝國霸業,貢獻己身,有誰願意隨我一同前去官府報名的?」
「我!」
青年話音剛落,一名壯漢也立馬站起身來應和。
「還有我!」
「算我一個……」
一時間,茶館內的眾人紛紛起身,表示願意同去。
很快,一大幫人,便走出茶館,朝著官府走去。
與此同時,那些看到報紙的青年們,也紛紛呼朋喚友,成群結伴的朝著官府走去,準備前往西域,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些人,有遊俠、有工人、有學子,還有各個家族中的庶出子弟。
他們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當今天子最忠實的追隨者。
不說文章內容是如何的引人神往,單是天子的號召,就足以讓這些熱血青年,不顧一切的舉旗跟隨了。
不過一日,洛陽府衙的門口,便聚集了上萬名前來報名的青年,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正不斷的向著這邊匯聚著。
「嘖嘖嘖,陛下的威望,真是讓人無法想像!」
負責安排移民登記事宜的荀攸,在看到青年們如此火熱主動的景象之後,也不禁嘖嘖稱奇。
在過去,朝廷想要百姓們移民,那都得各種威逼利誘,甚至還要動武才行。
像這種,百姓們主動報名移民的情況,還是頭一遭。
當然,這其中,除去天子那無法想像的號召力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宣傳教育的成功。
如今,大漢的青年們,在各種政策的推動,以及一眾報社的宣傳下,大多都變得銳意進取,或者確切的說都是充滿了野心。
當然了,這種野心,是劉宏更加願意看到的。
為帝王者,最怕的就是這個國家暮氣沉沉,一片死寂。
十二月下旬,持續兩個月的移民登記工作,終於宣告結束。
據統計,整個司隸地區,在加上冀、兗、青、徐等地,共有近兩百五十萬青年,報名參與到了移民充邊之中。
楊彪也協同朝廷與各級官府,將所有移民的青年,集中到了右扶風的槐里地區,然後分批踏上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槐里停留期間,也在當地留下了各種標記,以便後來子孫回歸之時,能夠前來緬懷一番,看一看先輩們,為大漢的偉大事業做出的犧牲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