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京城紛爭

  時間悄然來到三月,春雨仍然持續不斷,廣州城的青磚街道時常都是濕轆轆的。偶爾間,天空亦會突然響起一記響亮的春雷。

  經過一個相安無事的寒冬,倭寇再次捲土重來。有史為證,二月二十三日倭寇六千餘人流劫廣東潮州等處,守臣告急。

  六千餘人的倭寇團體來犯,讓到潮州乃至整個廣東都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朝廷加強江浙的抗倭力量後,近些年不斷有倭寇逃竄到廣東沿海作案,但如此大股倭寇前來犯境卻是不曾有過之事。

  特別廣州城坐落在珠江畔上,一旦倭寇通過潮州、惠州的海防要塞,便能夠順著珠江入海口殺至城下,坐擁上百萬人口的廣州城都可能淪陷。

  一時之間,整個廣州城都變得人心惶惶,紛紛關心起潮州方面的戰事。

  這個消息自然不可能隱瞞,第一時間便經由大明驛路,僅是幾日功夫便已經傳到了京城,送到了內閣乃至皇上那裡。

  啪!

  身穿著素白色道袍的嘉靖閱覽著由內閣兩位重臣送過來的奏章,當即將這一份急奏狠狠地砸在地上,那張削瘦臉龐顯得是怒不可遏。

  卻不僅僅是因為這件事情,而是今年以來,已經有太多的事務令他是大動肝火了。

  在北邊的最新戰事中,韃靼俺答從大同入山西,掠五台、崞縣等地,而俺答的部族還攻陝西米脂等縣,簡直將大明視為他韃靼的糧倉了。

  現在一茬茬不好的事情紛擾於他,這分明就是在干擾他的修道大業,故而才讓他遲遲得不到突破,這簡直是罪大惡極。

  「聖上請息怒!」

  老嚴嵩和徐階就候在外面,嚴嵩是坐在繡墩上,而徐階則是站立著。當看到嘉靖的舉動後,二人當即顫顫抖抖地行跪拜之禮道。

  嘉靖的火氣已經放出,作為大明億萬子民的君王,卻沒有過於壓抑怒火的意思,直接對著嚴嵩徵求意見道:「嚴閣老,這事該當如何決斷!」

  「微臣認為,當務之急,應當責令廣東盡力剿倭。凡不盡力者,將其撤職!」嚴嵩聳著耳朵仔細傾聽,沉思後便是提議道。

  實質上,他已經將意見票擬在奏章上面。

  若是以往的話,他恐怕會進行隨機應變,但現在他終究是老了。他的腦子已經無法完成這麼大的轉變,不能即刻制定出符合帝意的方案,便還是照著先前的票擬意見說出來。

  嘉靖的眉頭微蹙,目光落在那張票擬紙張上,臉色顯得有些猶豫的模樣。

  倒不是這個方案有問題,而是這個的後果太輕了。若是事事都輕懲,每個官員都能夠安安穩穩的,他的修道大業必然會屢屢受到這種事情的干擾。

  而如今,他希望能夠大動干戈,對相關人等進行嚴懲,讓到這種煩心事少點發生。

  在嘉靖還沒有拿定主意的時候,徐階的眼睛突然一亮,當即進行諫言道。

  老嚴嵩默默地扭頭望了一眼這個經他推薦入閣的後輩,自從這個後輩去年閣臣九年任滿,被皇上加授了吏部尚書,卻是屢屢露出了鋒芒。

  一位兼任著天官的內閣次輔,若不是他還深受隆恩,真的說不準是誰壓誰了。哪怕如今,亦是更多的官員往著徐華亭家裡跑,而他的地位無疑受到了挑戰。

  嘉靖的眉毛挑起,來了些許興趣地詢問道:「徐閣老,應當如何追根溯源?」

  「微臣以為不辯不明,建議舉行延議!」徐階抬起那張顯得剛直的臉蛋,望著嘉靖認真地提議道。

  嘉靖有些意動,但沒有當即做出這個決定,而是期許地望向年邁的嚴嵩詢問道:「嚴閣老,你以為呢?」

  老嚴嵩並不明白徐階葫蘆里賣什麼藥,但還是從嘉靖的口氣中感受到他的意志,便是認真地施禮道:「老臣附議!」

  廷推和廷議是大明最富有特色的政治會議,前者是決定重要的人事任命,後者則是討論重要的朝廷大事,而有資格參加會議的官員僅是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

  消息一經傳出,卻是引發了官場的廣泛討論。

  雖然這次是徐階主動提議進行廷議,但誰都不以為徐階是要壯士斷腕。這潮州動盪的主要負責人無疑是兩廣總督王鍅,但任何事情都不能以常理度之。

  不然昔日的浙直總督張經明明殺敵近二千人,立下抗倭以來第一大戰功,但卻被撤職治罪,並被斬首於西市,這朝廷及聖上的意志才是關鍵。

  特別徐階現在的官聲要強於嚴嵩,而嚴嵩的權勢更多還是來源於聖上的恩寵,而他最近屢番力推延議,無疑更能贏得重臣的好感。

  次日下午,廷議便在西苑的紫光閣舉行。

  二十餘名大明最重要的官員魚貫而入,如同朝會般分立兩排,接著齊齊對著坐在龍椅上的嘉靖行了跪拜之禮,一併高呼萬歲之聲。

  「平身!」

  黃錦操著太監特有的聲線,對著下面的官員道。

  眾官員紛紛起立,但嚴嵩年事已高,早已經得到了恩賜,在馮保送過來的錦墩上坐下。只是他的精神明顯欠佳,那雙眼睛是微微地眯起著。

  他跟聖上一般,並不喜歡如此吵吵鬧鬧的場面,但今日卻不得不打起幾分精神。畢竟事情一旦經過廷議,便會當即執行,不會有過多的挽回餘地。

  這次廷議剛開始,便是瀰漫出一股火藥味。

  左都御史周廷大步上前,便是大聲地炮轟道:「倭寇於大明之東,何故跨過福建而犯廣東,臣以為皆因福建巡撫肖敬輝剿倭不力,縱倭貽患兩廣!」

  「荒謬!倭寇於海上,來去無蹤,廣東發生倭患已經不是一二日之事,我看分明就是王鍅之過!」吏部尚書吳鵬當即跳出來迎戰,大聲地進行反駁道。

  左都御史周廷的口才極佳,當即針鋒相對道:「吳尚書,你怕是忘記本官在廣東擔任過多年的布政使了吧?廣東是有過倭患不假,但毗鄰南洋,遠離於倭國。今如此大的規模的倭寇來犯,若不是福建不力,為何會出現六千餘人的倭寇團?」

  「這個事情,你應該去問王鍅!現在潮州發生如此嚴重的倭患,難道不是該由他這位兩廣總督來承擔責任嗎?

  」吏部尚書吳鵬卻是咬著王鍅不放,顯得陰陽怪氣地說道。

  左都御史周廷鄙夷地望了吳鵬一眼,卻是冷冷一笑道:「吳尚書,你是貴人多忘事!去年舟山南行入福建沿海劫掠,怎麼不怪福建巡撫肖敬輝了?現在潮州出事,但要兩廣總督王鍅來負責,這是何道理?」

  眾人聽到這話,這才是恍然不悟。

  徐黨之所以要延議,敢情是有這個案例在前。若是由聖上決斷,聖上恐怕會偏袒於嚴嵩,但事情放到延議卻完全不一樣了。

  相類似的事情,其實在去年亦是發生過一起。

  於是御史李瑚上疏劾胡宗憲縱倭不戰等三大罪,而胡宗憲為擺脫自己縱倭的罪責,上疏誣陷總兵俞大猷對盤據在柯梅的殘倭攻擊不力,縱倭南奔,失機殃民,宜加重治。

  總兵俞大猷被捕至京,現在還在獄中受過。

  按著這個案件的處理思路,罪責自然不會落到兩廣總督王鍅頭上,而是應該由福建方面承擔,而歸屬嚴黨的福建巡撫肖敬輝無疑是首當其衝。

  哎……

  吳山作為禮部尚書自然有資格站在這裡,但看到這一幕,心裡卻是輕輕一嘆。

  且不論這個邏輯是對是錯,這種看似權責分明的處理思路,卻給了福建和廣東的官員和將領提供了推諉的藉口。抗倭明明就應該是舉國之事,但若是如此的話,卻是要由浙江來全權承擔。

  卻不能說責任在嚴嵩還是有徐階,畢竟二人都是為著自己的利益,只能怪於這朝廷黨爭。正因為這黨爭,讓到是非都要顛倒,讓到殺敵四、五千的總兵俞大猷要蹲於獄中。

  嘉靖不喜歡這種吵吵鬧鬧的場面,卻是離開了那個象徵權力頂峰的龍椅,走向了右邊懸著紗幔的靜室,這裡的地面有著八卦圖和蒲團。

  隔著厚厚的妙幔,他仍然能夠聽到外面的爭吵,亦讓他能遠離一些這種吵鬧。

  嚴世藩望著徐階卻很不爽,當即出言挖苦道:「徐閣老,這舟山倭寇南行入福建沿海劫掠為何鬧得如此沸沸揚揚,你我心知肚明!」

  「嚴侍郎此話令本官甚惑,若是說,還請拿出證據!」徐階回應道。

  嚴世藩的眉頭蹙起,卻是聽到旁邊一聲輕咳聲,接著是嚴嵩年邁的聲音傳來道:「這裡是朝堂,沒有真憑實據之事,不可在這裡信口雌黃!」

  「是!」嚴世藩吃膩,但用那一隻好眼狠狠地瞪了一眼徐階。

  胡宗憲和肖敬輝都是他的人,自然不會相互攻訐,完全就是福建巡按御史李瑚挑事,這才被迫犧牲俞大猷。

  咚……

  從紗幔後面傳出一聲玉磬的響聲,表明了嘉靖的態度。

  由內閣司直郎和內侍取了紅豆和綠豆,對著左都御史的方案進行了表決,而黃錦宣布道:「紅豆代表支持,綠豆代表反對,諸位大人請開始!」

  內閣司直郎端著一個瓷罐,依次來到官員面前,官員的衣袖都很長,將手揮進裡面將豆子放下,誰都看不到他投的是紅豆還是綠豆。

  轉了一圈後,交由了嚴嵩和徐階,結果很快就出來了,眾人通過了周延處置福建巡撫的提議。

  延議的結果很快就明確下來,對兩廣總督及相關官員和將領並不治罪,但這個潮州的動盪的責任卻要福建巡撫肖敬輝來承擔。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諸位重臣做出的決定,跟聖上關係不是很大。正是如此,處置福建巡撫肖敬輝可以,但需要有人來彈劾。

  亦是如此,朝廷將會令巡按御史李瑚劾福建撫臣縱倭貽患兩廣之罪。

  事情到這裡,還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兵部尚書楊博矛頭直指戶部尚書馬坤和南京兵部尚書張鰲。

  這事得從嘉靖三十四年說起,南京兵部尚書張鰲為抗倭而創建南京振武營。按舊制:南京各營官軍月米,有妻者一石,無妻者減十之四,春秋二仲月,每石折銀半兩。

  馬坤為南京戶部尚書時,奏減折色銀為零點四兩,諸軍始怨。由於戶部尚書賈應春理財不善而丟官,轉為被臨時調回京中接任,可謂是天上丟餡餅。

  新任南京戶部尚書蔡克廉因病不能視事,而督儲戶部右侍郎黃懋官性刻削,各月各衛送支冊,必責其逃亡多寡;又奏停補役軍丁妻糧,諸軍益不堪。

  諸軍以歲大飢,米每石貴至銀零點八兩,要求恢復原額每石折銀零點五兩,黃懋官不予理睬。

  二月,時至中旬,黃懋官猶未支給,於是諸軍益怒。同月二十一日,兵部尚書張鰲到南京振武營閱軍,諸軍遂大嘩,圍攻黃懋官住宅,殺之,裸屍於市。

  「馬尚書,此事當真?」嘉靖帶著薄怒的聲音傳來道。

  馬坤這才知道京城的水太深了,這天上掉下的餡餅卻隨時能砸死人,便是跪拜道:「臣知罪!」

  「帶到詔獄!」嘉靖卻沒有絲毫的留情,淡淡地吩咐道。

  嚴嵩和徐階雙方的人馬都是一驚,剛剛的火藥味消散不少,紛紛扭頭默默地望向了紗幔。他們固然彼此間相互碾壓和廝殺,但跟著他們一幔之隔,分明就是坐著一頭猛虎。

  在諸多朝代之中,這嘉靖朝為官無疑是最難的,既要防範於同僚攻訐,更是時時謹記著伴君如伴虎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