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3章漕弊?

  船怎麼停住了?

  蒙詔正感到困惑的時候,便見到林福已經帶人坐上小船劃向岸邊,已然是要前去跟那幫正在烤火的縴夫進行交涉。

  山東地界是最不好走的河段,因為這裡是河脊的所在,是運河南北河流的源頭。特別現在已是枯水期,河道的水流更小,致使兩邊的河岸已經裸露出來。

  船行至這一段,河水最深處僅到成人的腰部,已然是不能夠正常行駛,非要拉縴才能通過這個河段。

  「既然是官老爺的船,那一切都好說!」

  縴夫頭目長得很是憨厚,不過那雙小眼睛卻透露著精明,抬頭瞧了一眼河中的官船,當即便是表明態度道。

  縴夫多是附近的村民,每當到了枯水期,他們都會在這裡干起了拉縴的營生。只是有利益的地方卻難免產生爭端,而一些好的河段成為各方爭搶的對象,致使一些地方的縴夫團體像香港的黑社會般發展成為「社團」。

  他們亦是看船要價,對於商船要價會高一些,但對官船則是不敢亂開價,一般都是僅賺個辛苦錢。

  「該你的一文錢都不會少,這是定金你先拿著,活幹得漂亮另有賞錢!「林福亦是不會在意這點小錢,當即便是遞過銀子爽快地道。

  縴夫頭目看著這是講規矩的實誠人,那張被曬得黝黑的臉當即露出滿口黃牙,便是帶領著這幫手下認真地幹活。

  官船並不算太大,但木料很是結實,好在船上並沒有載什麼貨物,故而總體亦不算太重。

  十幾名縴夫加上林福帶著幾個人幫忙拉縴,一步一步蹬地前行,官船徐徐地在淺淺的河道前進,顯得是時快時慢,得要走上好幾百米才能通過這個河段。

  卻不知是因為貧窮,還是擔心衣服被繩子磨破,幾個身材結實的縴夫在這個寒冬中赤著上半身,很賣力地走在最前頭。

  林福看到他們這個模樣,心裡暗暗地感到佩服,亦是更加賣力地拉縴前行。

  生活在這個時代,其實誰都不容易。若非如此,很多平民百姓亦不會咬牙供兒子上學讀書,期望家裡能走出一個靠筆桿子過活的體面讀書人。

  林晧然一直站在甲板上,看著這一幫在寒冬身穿單薄衣物的縴夫賣力地拉縴,心裡不由得暗自一嘆,對著身後的兩個門生詢問道:「這運河快要走完了,你們二個對漕弊可有什麼心得?」

  在他看來,從經濟利益進行分析,朱棣遷都並不是一個合算的買賣。

  北方諸省的糧食產量不足,根本無法負責起京城和宗室祿米所需,致使京杭大運河成為大明的生命線。

  只是大運河和黃河連接後,黃河泥沙淤積,洪水泛濫等等問題,致使朝廷不得不花費巨資維護這一條脆弱的生命線,從而給大明的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若是大明的皇城還在南京,則是直接減少維護這條生命線的龐大支出,更是更有效地控制江南繁華地帶,對福建廣東也能加強輻射。

  蒙詔和王時舉聽到林晧然的詢問,不由得相視一眼,深知這是老師要正式考核他們了。蒙詔則是不急於回答,而是鼓勵性地對著王時舉輕輕地點了點頭。

  王時舉調整一下微微緊張的心情,這才拱手回應道:「老師,弟子一直身居順天府內,並不曾親歷運河。現今目睹這種種情況,心中感慨良多,而弟子以為運河之弊,弊在漕兵之苦!他們從南往北運輸漕糧,一路殊為不易,弟子見那日十餘漕兵覆於黃河,至今寢食難安!」

  大明的漕兵採用軍制,上設漕運總兵一名,一名協同督運參將,下設十幾名把總。只是把總再往下,則是沒有軍職,一個把總直接統領幾千運兵。

  由於沒有人事權,加上漕兵內部拉幫結派嚴重,且是運輸幾百石糟糧,致使他們都是如同一盤散沙般,漕兵的日子很不好過。

  林晧然深知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便是輕輕地點了點頭,對著蒙詔又是詢問道:「廷倫,你呢?」

  「回稟老師,弟子以為根源在於運河負載了!」蒙詔已經是第二次踏上這條運河,已然有了新的心得,當即恭敬地拱手回應道。

  林晧然聽到這個答案,眼睛當即微微一亮,顯得意外地詢問道:「廷倫,你這個觀點倒是新穎,為何會有這個想法?」

  「弟子一路觀察,同時一直思考!特別是跟伊王世子爭河閘,令到弟子有種茅塞頓開之感,認為不是運河患了病,而是往來的船隻過多。咎其原因,則是漕運的米糧實在太多了,已經超過了運河所承受的能力!」蒙詔臉上露出凝重的表情,顯得認真地回答道。

  「師兄此言似乎不太妥!」王時舉的眉頭微微蹙起,跟隨心裡所想進行質疑道。

  蒙詔微微一笑,卻是舉例進行反問道:「若是這條運河僅僅運送一斗米,你覺得這一路還會有這麼多爭端嗎?」

  「不會!」王時舉思忖了一下,當即緩緩地搖頭道。

  蒙詔得意一笑,對著林晧然恭敬地拱手道:「老師,不知學生所思所想可有何不妥?」

  如果這個天下有誰最讓他折服,那便是眼前這位老師。像此次南下整頓鹽政,綱鹽法簡直是神來之筆,令到鹽弊迎刃而解。

  同樣地,若說誰能解決漕弊這個大頑疾,他知道有且只有眼前這位老師,哪怕是當今宰輔徐階亦是沒有這個本領。

  「你的想法很新穎,確實可以從降低漕米的運輸量著手,為師此次回京亦打算這麼做,但這終究是治根不治本之策!」林晧然輕輕地點頭道。

  蒙詔聽到後面一句,深知這確實不是一個治本之策,心裡亦是暗嘆了一口氣。

  「老師,京城百姓的口糧和北方各地藩王宗的祿米都是定數,漕米的運輸量恐怕是降低不了吧?」王時舉是土生土長的順天府人,當即提出此舉的破綻道。

  蒙詔的腦海當即閃過一個瘋狂的念頭,顯得震驚地扭頭望向林晧然道:「老師,莫非你此次回京是想要整治宗室祿米這個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