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京城,已經到了入冬的季節。
北京城郊外的植被已經全部枯萎,放眼望是一片蒼涼的平野,這一座高大雄偉的巨城仿佛置身於荒漠中一般。城內連貓狗都沒有了蹤跡,只剩下灰褐色的宅子和棋盤街道。
只要今年第一場雪降臨,這裡便會鋪上一層厚厚的白雪,從而成為一座冰城之城。
朝堂並沒有因為氣溫的驟然下降而消停,底下仍然一直是暗流涌動。
徐階宛如一個高明的釣魚者,在九月份對嚴黨清洗了一波,面對著嚴黨的兇猛反撲,到十月份便突然選擇停止進攻。
這個暫停進攻的舉措無疑很是高明,這樣既給了嚴黨一個喘息的機會,同時亦給嚴黨一個平息怒火的時間,致使嚴黨不會輕易選擇魚死網破之舉。
實質亦是如此,隨著徐黨這邊偃旗息鼓,嚴黨在失去領軍人的情況下,最終沒能抱團對付徐黨,反而有人轉而投入了徐黨的陣營之中。
完全可以想像,嚴黨其實已然是瓮中之鱉。他們會在徐階這個高明的操盤者手中,慢慢地被不斷削減,直至最後消亡。
徐階的黨同伐異之舉,難免會落人口舌,而他們亦很快有了新的動作。
到了十三日這一天,徐階終於有了一個大動作。由監察御史林潤上疏,直指宗藩之弊,請求朝廷改革藩王供養制度。
徐階對權力欲望確實很低,亦是秉承了「還政務於諸司」的承諾,轉手便票擬由禮部集議,將主導權拱手交給了禮部。
禮部尚書嚴訥召集屬官進行商議,最終採納了林潤的意見,正式向皇上提議重新制定宗藩的條例的請求,而嘉靖給予了同意的批覆。
只要禮部拿出一份可行的藩王供養方案,然後經由內閣和皇上批覆。那改革藩王供養制度的提案便是通過,從而解決大明最大的弊病,這無疑算得上是徐階上台後的一大壯舉。
「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幾八百五十三萬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萬石,而宗祿二百十二萬。以河南言,存留八十萬三千石,而宗祿百九十二萬。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
在意識到《談古論今》的驚人影響力後,徐黨便將這個能夠主導言論的利器奪了過去。林潤的那一份為民請命的奏疏,很快便刊登在《談古論今》上,不僅令到林潤的聲名大增,而且還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此策甚妙!」
「宗藩當真是大明第一大害也!」
「徐閣老當政,果真是大明之福也!」
……
士子們在看過那些觸目驚心的問題後,當即以為找到大明財政的癥結所在,只要削減宗藩祿米,大明的財政問題便是迎刃而解,自然是紛紛拍掌叫好。
一時間,很多士子當即落入了「削減宗藩祿米,解決大明財政問題」的美好願景中,都在期盼著新的藩王供養制度出台。
「微臣左副都御史董威謹奏:壽縣、鳳台二縣逋課至二十四萬餘引,灶丁逃亡。徐瀆、臨洪等場,灶丁逃亡已過半,多有貧寒而無力娶妻者……故請體恤灶丁,此乃鹽政之本也!」
在這個熱烈的議論中,卻很少人注意到,被派遣到淮南整頓鹽政的左副都御史董威正式向朝廷上疏,直指兩淮灶戶苦狀云云,請求朝廷多加體恤灶戶。
這一份奏疏緊跟著林潤的奏疏上呈朝廷,只是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被林潤的奏疏所吸引,對左副都御史董威的奏疏卻是反應平平。
時間仿佛真的能夠消除一切,在呼籲削減宗藩祿米的聲音下,大家對左都御史董威整頓鹽政的結果,卻沒有生出多少的質疑聲音。
特別一篇《淮南見聞》剛好刊登在《談古論今》上,令到大家亦是重新思索鹽政的問題,開始同情起那些受苦的灶戶們。
正是如此,在最新的風向之中,提議削減宗藩祿米成為了一個救國之策,而整頓鹽政卻已經慢慢被士子們所健忘。
十月十五日,又是一個官員的休沐日。
金台坊林府,暖閣之中。
楊富田等人紛紛聚到了城北,由於天氣的緣故,自然不可能在花廳那邊喝西北風,而是來到這個溫暖如春的閣房中呆著。
魏時亮是最後一個到場,冷得他是瑟瑟發抖,只是當推開門走進裡面的時候,頓時感到一股溫暖的氣流是撲面而來。
守在旁邊負責看門的林福遞給他一個小暖壺,他接著小暖壺捧在手心上,剛剛感到僵硬的身子,慢慢地恢復著活力。
卻見眾同年圍在旁邊的一個沙盤上,卻見兵部主事寧江和吏部主事周幼清正在那裡對峙,其他人則是站著旁邊圍觀。
魏時亮正想上前看他們二人的對戰情況,卻見周幼清拱手認輸,眾人便是一鬨而散,而看到他到來之時,亦是紛紛回到了座位上。
借著休沐的時間,眾同年聚到一起喝酒聊天,已然是一件令人很嚮往的事情,亦成為他們這幫同年加深情誼的最重要途徑。
「我說什麼來著?徐階只會玩一些虛的,他實質跟嚴嵩沒啥兩樣!」寧江剛剛取勝正是得意之時,當即便是放聲指點江山道。
孫振剛的眉頭微微蹙起,顯得公允地反駁道:「這削減宗藩祿米之事,此舉利國利民吧?」
寧江的嘴角噙著一絲不屑,當即侃侃而談地道:「龍兄,你當真是被誤導了。如果能夠根除宗藩祿米之憋,自然是利國利民之舉,但朝廷會根除宗藩祿米嗎?朝廷這些年一直在剋扣宗藩祿米,今年給的祿米其實已經不足三成,而徐階現在要重新制定宗藩祿米,你覺得朝廷敢直接削減到兩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