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來自遠方的消息

  一個月的蜜月假期結束,喬瑞達將杜青青送回了北大,順便去導師面前露了個臉,「老師,你找我有什麼事兒?」

  王院士拉開抽屜,將一份文件拿出來,放到喬瑞達的面前,說道:「你小子,終於捨得來學校了。來把這份直博申請書籤了,再準備一篇份量足夠的論文,做為畢業論文,剩下的就準備明年答辯拿博士畢業證吧。」

  看著面前這份直博申請書,喬瑞達有些摸不著頭腦,「呃,老師,我記得我現在還只是一個讀研二的學生吧,就算提前畢業,也只能拿碩士文憑,什麼時候變成博士了?」

  「你這傢伙集成電路相關的頂刊論文發了有好幾篇了吧,跨專業去搞可控核聚變,隨隨便便就把聚變發電站搞了出來,聚變相關的論文也發了好幾十篇,發完《自然》發《科學》,全部是第一作者。就你這成就,當個院士都綽綽有餘了,結果你到現在還只是一個在讀研究生,這讓那些一篇頂刊論文都沒發過的專家教授情何以堪。學校經過綜合考量,決定讓你提前畢業,並直接頒發博士學位。」

  聚變實驗堆實現長時間穩定運行,併網發電之後,參加聚變實驗堆研發、建設、和調試的那幫研究員,終於有了清閒時間,整理這段時間的收穫,先後發表了上百篇論文。除了最核心的一些技術做了保密處理,其它相關技術,申請專利之後,基本上都寫成論文發了出來。由於這些論文,觀點新穎,數據充足,涉及到熱點領域可控核聚變,又有成績支撐,可謂乾貨滿滿,絕大部分發表在了國內外的頂級期刊上。由於整個聚變實驗堆都是喬瑞達提出的設計方案,和工作原理,很多關鍵原材料,零部件,也是喬瑞達帶頭研發出來的,因此這些發表出來的論文,絕大部分通訊作者都是寫的喬瑞達的名字,50%以上第一作者,同樣是他的名字,到了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才有所不同。

  「原來如此,我就說我研究生讀的好好的,幹嘛要提前畢業,原來是我的成就太大,發的論文太多,讓某些名不副實的專家教授,坐不住了,這才有了這麼一出。好吧,我接受學校的安排,明年畢業是吧,我會準備好畢業論文的。」說著,喬瑞達拿起桌子上的簽字筆,在那份直播申請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你這麼理解也沒錯,不過更重要的是,你的學術水平,確實達到了博士這一等級,給你發一個博士學位證,也是實至名歸。對了,還有一件事要跟你說一下,學校把你的可控核聚變發電項目,報了上去。如果不出意外,明年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有你一個名額。另外明年的院士增選,我想找一些老朋友,一起將你推薦上去。」

  「呃,老師,據我所知,獲得中科院或者工程院院士頭銜的,最年輕的也有45歲了。我還這麼年輕,就去評選院士,這不太合適吧?」憑藉可控核聚變項目,喬瑞達獲得一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算是實至名歸。但是剛剛博士畢業,就馬上當選院士,這就有些太誇張了。更何況喬瑞達今年剛剛24周歲,到明年也不過25周歲,25歲的院士,誰見過。

  王院士拍了拍桌子,霸氣的回覆道:「評選院士看的是學術水平,看的是研發成果,而不是看誰的資歷高,誰的年齡大。就憑藉你發表的那些論文,取得的眾多成就,給一個院士頭銜完全合情合理。再說了,誰也沒有規定,年輕人就不能參加院士評選,以前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行了,這件事情,就這麼決定了。如果你實在覺得才不配位,就趁著這段時間,多搞一些項目,多發一些論文,用實力一路碾壓過去,讓那些評選委員會的人無話可說。」

  「好吧,多謝老師厚愛,我會繼續努力的!」王院士都拍桌子了,喬瑞達只得從善如流,任憑他老人家去折騰了。

  晚上,回到四合院,喬瑞達把白天跟王院士的對話,和杜青青說了一下。杜青青立馬瞪大眼睛,驚呼道:「如此說來,你很快就能成為院士啦,工程院還是科學院?嘖嘖嘖,二十多歲的院士,這怕是建國以來的第一個了吧,我老公真是厲害!」

  「我導師是科學院院士,他給我推薦加入的,應該也是科學院吧。不過老師能做到的,也只是找幾個院士朋友,共同向上推薦而已,能不能入選,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喬瑞達有些不確定的說道。

  科學院和工程院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和影響力上各有特色,不過前者的入選難度明顯要高於後者。科學院側重於基礎科學研究,致力於推動科技發展,培養高級科技人才。而工程院則專注於工程技術研究,解決國家重大工程技術問題,提高工程技術水平。可控核聚變項目是一個涉及學科眾多,橫跨理論研究和工程實施兩個領域的綜合工程,喬瑞達入選科學院院士,或者工程院院士,都站得住腳。

  「你連反重力引擎、空天飛機、可控核聚變都搞出來了,一個院士頭銜,還不是手到擒來。哈哈,一想到,明年我就是院士夫人了,我就特別開心。不行,我要定一桌大餐,好好慶祝一下!」

  杜青青立馬打開外賣軟體,定了一桌皇冠假日酒店的高級套餐,和兩瓶紅酒,為喬瑞達提前慶祝,隨隨便便就花去了兩萬塊錢。如果是普通家庭,娶了杜青青這樣的敗家老婆,早晚被她吃垮掉,但是到了喬瑞達這個全國首富這裡,連眉頭都不帶皺的,兩三萬而已,分分鐘就賺回來,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

  喬瑞達在京城待了三天時間,處理了一下公司事務,就開著飛行汽車,迫不及待的返回了瑞達航天城。一號小飛棍探測飛船,經過幾個月的太空飛行,歷經多次中途軌道修正,終於接近了外星系來客小飛棍流浪行星,並傳回了大量照片和探測數據。一眾研究員在分析這些回傳照片的時候,在小飛棍上,發現了明顯的人為切削印記,甚至發現了疑似推進器的東西,這才急吼吼的給喬瑞達打電話,叫他回去,商討應對方案。

  喬瑞達開著飛行汽車,上午從京城出發,僅僅用了一個半小時,就到達了瑞達航天城。這還是受限於京城的禁飛區域,飛行汽車在地面上跑了幾十公里的結果,否則時間還能縮短一些。事實證明,這天上飛的,確實比地上跑的快多了。

  喬瑞達將飛行汽車,直接開到了瑞達航天城上空,降落到了小飛棍探測辦公室的外面。飛行汽車剛剛停好,喬瑞達就推開車門,迫不及待的走進辦公室,對著裡面正在忙碌的研究員,開口詢問道:「一號小飛棍探測飛船傳回來的照片呢,馬上給我看一下。」

  「喬總,照片在這裡,一共35張,探測飛船距離地球實在太遠了,數據回傳速度有些慢,照片的體積又有些大,還有不少照片正在排隊回傳中。」一位工作人員操作電腦,打開一個存儲照片的文件夾,並站起來讓出了座位。

  喬瑞達立馬坐到了電腦前,操作滑鼠,打開第一張圖片,這是一張小飛棍的全景圖,這顆流浪小行星,形狀類似雪茄,外表材質是灰色岩石。在一些突出的部分,可以看出明顯人為加工痕跡,似乎一些太大的突起部分,被整齊去掉了,切面光滑平整,不像是自然形成的。

  打開第二張照片,這同樣是一張全景圖,不過是小飛棍另一面的。這就說明小飛棍在向前飛行的時候,還存在翻滾現象,可以讓一個探測器拍攝到全方位的照片。在這張照片裡,出現了兩個疑似人造推進器的裝置,頭部深入到小行星內部,尾部有著巨大的尾噴口。喬瑞達嘗試對推進器部分,進行局部放大,效果卻非常不理想,滿屏儘是馬賽克。

  「這是怎麼回事,小飛棍探測飛船,搭載的照相機,不是16K高清的嗎,怎麼拍出來的照片如此模糊,一放大全是馬賽克?」

  「是這樣的喬總,現在探測飛船隻是接近目標而已,距離小飛棍小行星還有上萬公里呢,只能使用飛船上搭載的天文望遠鏡進行拍攝。光線太暗,距離太遠,拍出來的照片效果自然不會太好。喬總,你可以看一下第五張照片,這一張是紅外相機拍攝的,在疑似發動機的部分,溫度明顯比其它區域高很多。所以我們懷疑,這兩台發動機,依舊在工作,只是提供的推力,不是很高罷了。」一位研究員回復道。

  喬瑞達依言打開第五張照片,果然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小飛棍小行星的主體部分,在這張照片上,只有一個淡淡的輪廓,這表明小行星的主體溫度和周圍的宇宙空間溫度差不多,都在絕對零度附近。而疑似發動機的部位,像是兩個小太陽那樣明亮,上面標註的溫度,達到了2000多。如此高的溫度,只有正在工作中的太空發動機才能做到。當然這張照片,同樣非常的模糊,想要觀察局部細節,很難做到。

  「難怪小飛棍的飛行速度時快時慢,飛行軌道也不穩定,原來是小飛棍在翻滾前進,還有兩個太空發動機在持續工作。從小飛棍飛行軌跡來看,這顆流浪行星,很可能來自太陽系之外,其進入太陽系,至少有幾千上萬年了,這兩個發動機竟然還在正常工作,太不可思議了。」

  喬瑞達又翻看了一遍剩下的照片,全部是小飛棍,不同角度,不同距離,不同部位的照片,畫面同樣模糊不清,參考意義不大。

  「進行過光譜探測嗎,這顆小行星是什麼材質?」

  「光譜探測先後進行了三次,從結果分析這顆流浪行星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和少量水冰,含有部分鐵、鎳、鈷等金屬元素。」

  「那兩個疑似發動機的部位呢,是什麼材質?」

  「光譜分析顯示,這兩個部分和小行星主體一樣,同樣是矽酸鹽材質,這也是我們無法確定這兩個東西是不是人造物的原因。」

  「探測飛船現在距離小飛棍還有多遠,什麼時候能拍到清晰照片傳回來?」喬瑞達關閉最後一張照片,開口詢問道。

  「探測飛船現在的飛行速度是27KM/S,而小飛棍的飛行速度,平均在75KM/S左右,兩者運行軌道之間存在一個夾角。如果探測飛船的飛行軌道不變,兩者大概在兩天之後擦肩而過,最近距離在150公里左右,到時候就可以近距離拍攝到非常清晰的照片。」

  喬瑞達沉吟一下,開口詢問道:「150公里,還是有些遠,就不能調整探測飛船的飛行速度和飛行方向,和小飛棍同步伴飛嗎,只有這樣才能近距離拍照探測,獲得大量一手數據。」

  工作人員搖搖頭說道:「兩者之間的飛行速度差距太大,飛行方向也不一致。飛船剩餘的燃料還不到三分之一,就算全部燒掉,也完成不了軌道調整任務。」

  「那能不能調整探測飛船的飛行軌道,直接朝小飛棍撞上去呢,這樣咱們也能趕在撞擊發生之前,收穫一批近距離探測數據。」

  一位工程師推了推眼鏡,回答了喬瑞達這個問題,「這個應該可以嘗試一下,不過小飛棍有動力存在,飛行軌跡一直在無規律變化,而且有越來越快的趨勢,想要控制探測飛船,正好撞上小飛棍,怕是不容易。更何況現在探測飛船距離地球實在太遠了,指令傳輸存在很大延遲,飛行軌道調整,只能依靠船載智能程序,自主調節,靈活性和準確性很差。不確定性太多,不要抱太大的希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