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雙芯聯動技術

  第111章 雙芯聯動技術

  在爭議當中,星雲科技再一次加大了研發投入,補充了科研人員後,長庚4的進度再次加快了不少。

  星雲研發部的長庚項目組在星體架構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愣是通過不停增加核心把長庚4穩住了。

  十核設計讓劉大郎忍不住想起聯發科史上著名的翻車事件:一核有難、九核圍觀,鬧了個大笑話。

  長庚4也是十核,不僅是十3核,還是20納米製程工藝,從理論上看要比聯發科晶片更容易翻車。

  聯發科Helio X20用的也是20納米製程工藝,且三叢十核的架構,將任務按照輕重等級進行了劃分。

  星體架構同樣是按照任務輕重等級進行劃分的,而且還是三維立體結構,劉大郎還真沒什麼信心。

  理論上來說,三從十核架構是好架構,星體架構也是好架構,按照任務輕重等級劃分也沒有問題。

  可理論終究是理論,不實踐一下,根本不知道晶片是不是好晶片,連晶片製造廠商都說不準。

  劉大郎也算是體驗了把晶片研發的辛苦,在長庚4的流片過程中,每一項測試的等待都異常難熬。

  在功耗測試環節,長庚4的晶片功耗直接爆表,不得已,長庚項目組只好又推倒之前的設計重新來。

  說來也奇怪,歷史上翻車的晶片,大部分都折在了20納米製程上,難不成20納米製程真有問題?

  長庚項目組偏偏不信邪,又把長庚4的核心加到了十二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是,十二核居然成功了!

  劉大郎:???

  長庚項目組:???

  這是什麼情況?劉大郎忽然有點明白了,為什麼之前長庚項目組跟他說沒吃透星體架構不敢研發。

  NIL技術也忒奇怪了,事實上他們並不知道,NIL技術並不適合用於研發,適合直接把圖紙用來複製。

  從NIL的名字:納米壓印技術就知道,這是種實現了高端晶片生產之後的量產手段,會更節約成本。

  所以最好的用法是,把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廠商現有的圖紙,拿過來直接進行改進後量產。

  可現實條件根本不允許,三星、英特爾等廠商,憑什麼把他們的高端晶片圖紙提供給星雲科技?

  就算能節省成本又怎麼樣?人家能自己生產,為什麼要交給星雲科技代工?就為了節約成本嗎?

  說不定還真可以!

  財帛動人心,如果星雲科技代工能讓他們節約一筆可觀的成本,他們說不定真的會放棄現有模式。

  但是,星雲科技和三星、英特爾廠商中間間隔的可不僅僅是成本問題,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因素。

  所以星雲科技和這些國際廠商註定是競爭對手關係,想要合作,除非地球聯盟成立,不然不可能。

  長庚項目組也是一群狠人,愣是帶領著一群NPC,用NIL技術把長庚4給設計了出來,還流片成功了!

  雖然這個晶片有點離譜,比聯發科Helio X20還多兩個核心,十二核處理器會不會也是一核有難…

  劉大郎希望不是,星雲科技的優勢就在這裡,有自己的技術,在晶片研發設計上,可以多次實驗。

  至於為什麼同樣擁有晶片生產線的三星處理器會那麼拉跨,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內卷太嚴重。

  台積電宣布突破了10納米製程工藝,三星一看,這還了得?連夜把自己的技術也突破成了10納米。

  實際上誰都知道,三星的代工工藝在後來過於急功近利,出現了漏電等缺陷,難以和台積電抗衡。

  在生產相同的製程工藝晶片時,三星代工的晶片在電晶體密度、功耗上都完全比不過台積電。

  有不少人質疑三星的代工工藝是不是虛報了,還真虛報了,不光三星虛報了,台積電也虛報了。

  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劉大郎記不清了,他只知道,不管是三星還是台積電,納米只是個虛數。

  而星雲科技的NIL技術,是實打實的,標註的多少納米,就是多少納米,難怪長庚4能有十二個核心。

  這要是按照三星、台積電的標準來製造晶片,十個核心肯定湊夠了,十二個核心晶片根本放不下。

  如果是放在平板、掌機上,那就當沒說,手機晶片在大小上還是有要求的,不然晶片發熱太嚴重。

  高通驍龍每隔一兩代,就出幾條火龍,安卓廠商不管喜不喜歡,他們沒得選,只能硬著頭皮宣傳。

  運氣好了碰上一代神U,運氣不好就跟小米note非常自信的驍龍810一樣,功耗發熱根本壓不住。

  不光是驍龍810,每一代驍龍的功耗都有點問題,只不過有的問題大,有的問題小所以被掩蓋了。

  如果把驍龍810換成驍龍835,哪有什麼人吹這是一代神U?他們只會認為這就是正常晶片的樣子。

  所以說,神U都是對比出來的,包括所謂一代打三代的麒麟9000,真的就體驗感那麼好嗎?

  不一定吧?只不過相比於驍龍888,麒麟9000有它獨特的優勢,而這個優勢恰恰擊中了用戶痛點。

  這就已經足夠了!

  各大手機廠商天天吹的驍龍870,吹它不怎麼發熱,實際上買一台用一用,看看到底發不發燒?

  也難怪後來的消費者越來越唯晶片論,反駁唯晶片論時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晶片本身沒有問題。

  只有晶片沒問題時,消費者才會更在乎外觀設計、質感、影像、屏幕、電池、快充等方面的東西。

  如果晶片本身就存在問題,不管是功耗也好、性能也好,這些都不能讓消費者滿意,晶片就相當於大腦,大腦不行還指望別的行?

  根本不可能啊!

  在長庚4流片成功之後,測試組立馬對長庚4的實測數據進行了匯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功耗降低。

  十二核的長庚4要比十核的長庚4功耗降低了146%,這種結果,別說劉大郎解釋不了,誰來都不行。

  或許長庚4找到了一條進軍高端晶片的道路,就是往星體架構中增加更多的核心來維持晶片穩定性。

  但原理到底是什麼,他們還沒找出來,當然,晶片穩定性是第一位,後續可以再慢慢進行研究嘛~

  長庚項目組的研發人員還真沒吹牛,在長庚4的工程機測試數據出來後,還真比驍龍805要強一些。

  從工程機測試數據來看,長庚4甚至達到了驍龍808的程度,在一些測試中僅僅比驍龍810低一點。

  但是,工程機的測試數據會更好一些,在手機量產後,因為設計、零部件增加等因素,反而在各方面表現上會不如測試的工程機。

  這些都是正常情況,所以整體算下來,長庚4在量產機上的水平會不如驍龍808,但要比驍龍805強。

  當然,這種對比方式的前提是星雲科技沒有雙芯聯動技術,事實上,在長庚4流片成功的第一時間,劉大郎就兌換了雙芯聯動技術。

  花掉的積分很多,但在劉大郎看來,雙芯聯動技術值這個價,因為這種技術還可以在未來使用。

  如果星雲科技有能跟蘋果M系列晶片叫板甚至碾壓的晶片,再用雙芯聯動技術,豈不是一鍵升天?

  到時候M1 Ultral算什麼?蘋果的M系列晶片再強,可遊戲性能怎麼樣?而星雲科技的就不一定了~

  要知道遊戲本的市場非常廣闊,尤其是在未來某一時間段出現的顯卡荒,只有加價才能買到。

  不管是台式機也好,還是筆記本也好,無數消費者硬著頭皮頂著加價也要入手一台高性能遊戲本。

  到底是為了什麼?

  劉大郎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一件事情,電腦的更新換代可比手機要快得多了。

  或許現在還需要加價購買的顯卡,在未來不到兩年內就成了甩賣都無人問津的垃圾,就這麼殘酷。

  所以在購買筆記本電腦,尤其是遊戲本時,劉大郎向來都認為,還是要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後再買。

  因為只有學生對遊戲本的需求最大,每年都有學生在跟自己的家長說,一定要一萬多的頂配版本。

  事實上可以問問自己,真的需要那麼貴的電腦嗎?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那麼快,出新款了又怎麼辦?

  說這麼多,還是因為劉大郎從長庚4的基礎上,看到了星雲科技從手機行業進軍PC端領域的希望。

  在長庚4量產,星體架構研發成功後,星雲研發部第一個要做的,就是通過星體架構進軍電腦CPU。

  這種看似不可能的事,實際上卻非常有可能完成,因為NIL技術本身就是模板式的技術,只需要按照圖紙或架構把晶片製造出來就行。

  至於到底是怎麼製造的,消費者根本不關心,他們關心的只有自己買的產品能不能達到預期標準。

  既然長庚4研發出來了,劉大郎肯定不會多用英偉達Tegra X1定製版或者三星Exynos 7420,而是會選擇使用有雙芯聯動技術的長庚4。

  單個晶片有超過驍龍805的性能,且兩個晶片在雙芯聯動技術的加持下,完全可以達到1+1>2。

  在整體性能上,長庚4×2甚至可以和驍龍820進行對標,並且功耗還更穩定,性能還更加強大!

  到時候面對媒體時,可以宣稱長庚4×2達到了10納米的標準,兩個20納米=10納米,完全沒問題!

  事實上這種等式是不成立的,因為雙芯聯動技術並不是簡單的晶片疊加,涉及到的原理非常複雜。

  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使用雙芯聯動技術的兩顆晶片,必須功耗低且整體足夠穩定。

  否則就算把再多的晶片疊加起來也毫無意義,疊加十個八個,手機還沒開始用已經頂不住發熱了。

  感謝海龍義鳴的打賞!感謝鬼屁.狗屁、元素之歌、蓮花塢、難喃、boking、叄豆貓、我喜歡你love、神司徒、書山有♀路的月票!感謝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