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笑離開「好香飯館」,走在大街道上。不禁想起過往交易,李長笑幫王如意糾正香火亂象,王如意還他一繁榮大余。兩人都做到了。
如今何止香火亂象不見。多數修士,都已陸續死去。李長笑即便釋放修為,堂而皇之飛在高空,怕也再無人能覺察。
他去了皇宮,看了一眼當今的大余國君。是一位七八十歲的老者,白髮蒼蒼,正在處理政務。李長笑站在御書房前,久久凝視。
南海戰役結束後,萬仙填海。李長笑又在大余待了數年。說是百無聊賴,不如在大余繼續開醫鋪。實則是王如意隱晦挽留,李長笑特意留下作陪。
期間就常來御書房,幫王如意調理身子。她終是凡人,即使有種種際遇,永葆芳華,但日日操勞,勞心勞神,身子總會出現問題。
李長笑自也成了御醫,調理身體時,總難免接觸幾手政務。看了之後,大覺頭疼費心。他憑藉前身積攢下的些許微薄見解,放在今時今日,早已遠遠不夠用。所以不敢隨意評論。專業之事,還需專業之人處理。李長笑打架鬥法,已能算一流水準。甚至放在當今時世,可說屈指可數的水準。不過治國治民,也遠不如壽數不過百多的王如意。
李長笑看了好一會,便又飄飄然離去。走後剎那,那國君抬起頭來,皺眉看向李長笑先前站立之地。
直覺告訴他,有人剛剛站在那裡良久,似在注視著自己。他查閱留影鏡,那巴掌大小的留影鏡,可保留數日內的影像。
他取出火花,將「射影燈」點燃,燈光照在留影鏡上,映射出過往畫像。他皺著眉頭觀察,心中猜測,莫非是自己近日操勞太甚,以至出了幻覺。又或是有人想暗殺自己?
見那留影鏡中,遲遲沒出現人影。他既鬆一口氣,出現幻覺,也總比真有一人,站在門口看著自己,自己卻全然不知好。正當他欲吹滅「射影燈」,繼續操持政務時。
忽見一隻黑色靴子闖入視野。緊跟著一高挑男子,站定在門口。他衣著一身白衣,說不出的氣質,面容十分俊逸,腰間佩劍戴酒,衣服其實稍稍凌亂,袖口、胸襟等地寬鬆,有幾分褶皺。
大余國君大驚失色,第一想法,是有人潛入皇宮欲刺,立時拔出腰間寶劍。但忽然一頓,他愣愣看著自己手中的寶劍,隱約間,竟與那白衣劍客的寶劍很像。
他凝神細看,因角度原因,只能看見寶劍的劍鞘,以及寶劍的劍鋒。但劍鞘處卻完全相同。自己手中的寶劍,乃大余的「國君劍」,象徵大余皇權,是調動「山海君」的鑰匙。
一開始有人覺得,此劍外觀樸素,全無「國君劍」該有的霸氣。但隨時間推移,此劍一出,必是場腥風血雨,故再無人敢小瞧此劍。
大余國君身為王如意的徒子徒孫,雖未聽師門口口相傳,其實知道,那大余的「國君劍」,一開始只是當時的大余國君王如意,為紀念某人,依照記憶,仿造的一把長劍。
因這把長劍是她握著,才是後來的國君劍。大余國君均乃人中龍鳳,自不是蠢笨之人。發覺自己的「國君劍」,與這名男子的貼身佩劍,幾乎全然相似後。
他立即想到一傳聞。一對他來說,既欣喜又駭人的傳聞。他的師祖……來看他了。
這位手掌無數人生死,漸漸沉醉在權力之巔的一國之君,雖平日操持政務勤奮,國內上下還算清明,但立於萬萬人之上,難保不會生變。
他被澆了一盆冷水。尤是看到,那畫中之人,正靜靜注視著自己。那雙眼眸,說不出的平靜,說不上的深邃。他便知道,這種人,是任何權力都無法限制的。
大余皇權之鼎盛。可一言九鼎。但在皇權之上,還有一人靜靜望著。此時已是深夜,大余國君通體冷汗,適才處理政務的疲勞,全一掃而空。
他寸目不移,直到畫像中那人離去。這才雙腿一軟,癱坐在地。對這位師祖,心中不可遏制的生出「又敬又怕」的情緒。
生平第一次,嘗過這種感覺。大余國君回過神來,跑出御書房,噗通一聲跪下,道:「拜見師祖。」
一道似隱似顯的聲音傳來:「起來吧。」旋即輕笑一聲,再沒了動靜。大余國君跪地不起,混身纏鬥。直到太監趕來,才將他扶起身來。
大余國君道:「快!快召見慶之。」不消多久,天子門生元慶之快步趕來。師徒二人戰戰兢兢的談話,均知師祖李長笑,已分別見過兩人。
元慶之更跪地袒露,將自己心中之事,無論是丑是惡,原原本本告之大余國君。兩人徹夜難眠,愈想愈是害怕。
世上總沒有十全十美之人,無論是當朝國君,還是元慶之,心中都有諸多醜惡。正是因此,越是自省,便越覺惶恐。尤其是見到李長笑後,即便李長笑生性隨和,並未特意嚇兩人。但兩人自己嚇自己,也是嚇得夠嗆。
此後一連三日,連夜寫了份罪己書,頒布朝堂,傳遍市井。正所謂君子問跡而不問心,大余國君、元慶之二人,平生事跡實無大過錯。那份「罪己書」,頗有種雞蛋裡挑骨頭的感覺。
但認錯態度誠懇,反使大余為官者更為清廉,百官一看,大余國君尚且如此嚴於律己,平日作風也儘量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