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聖城
和多瑙河軍團的人達成協議之後,一封信件開始在羅馬帝國境內流傳。
這是一封皇帝奧托的親筆信,信上面的內容是奧托懇求維斯帕「拯救羅馬帝國」,明眼人都知道這封信是偽造的,但多瑙河軍團卻宣布這封信是合法有效的證據,然後又開始出兵進軍羅馬,要跟日耳曼軍團戰個痛快。
在寒冷的冬天,一萬多名多瑙河軍團的士兵被罰服勞役,待遇條件極差,還要遭受當地人的辱罵,這些士兵心中都憋著怒火難以釋放。
就算沒來得及參與戰爭的多瑙河軍團士兵聽到了這種消息,知道自己的戰友被人如此侮辱之後也是怒不可遏,等這些服勞役的人一被放回來,他們就立刻點齊兵馬捲土重來。
不同於上次那種投機心理,這些多瑙河軍團的士兵大多是奔著報仇去的,仇恨會使人強大,但也會使人失去理智。
還在造勢的維斯帕沒想到多瑙河軍團動作那麼快,甚至都沒來得及反應,他的大部隊還在亞歷山大待命。
雙方的配合不能說聯繫緊密,只能說是一點都沒有。
短暫思考之後,他也只能跟進,他找埃及托勒密王室徵調借用了一支龐大的船隊,開始讓自己最精銳的士兵乘船出發,準備從海上登陸義大利,然後直取羅馬。
這次行動的總司令並不是維斯帕自己,而是他的親信,敘利亞總督穆其努斯,維斯帕卻如自己所說的那樣,完全信任自己的部下。
至於不親征的原因很簡單。
首先,維斯帕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軍事能力並不出眾,比起常年跟帕提亞人或者亞美尼亞人打擂台且常勝不敗的穆其努斯來說差了不少。
其次,他不能讓自己手中沾上羅馬人的血。迄今為止,羅馬的歷代正統皇帝都是奧古斯都的後人,屬於元老階級,維斯帕的出身很低,屬於新貴。這種人登基就已經是很不受歡迎的行為,所以他要儘可能不觸碰羅馬人敏感的神經,讓他們對自己多一些好感。
最後,終究需要一個人坐鎮後方。埃及剛爆發了一場宮廷政變險些變成民族起義,帕爾菲正在打仗,敘利亞的邊防空虛,需要有個威望足夠,能力足夠的人看住三地,維斯帕正好合適。
——
在另一邊的帕爾菲,蒂雅與奧維爾都未曾過度關注外部情況,那不是他們現在最應該操心的事情,眼前的戰爭就足夠耗費他們的精力了。
和維斯帕相比,蒂雅的策略堪稱溫柔。
下令全線進攻兩個星期之後,羅馬人把戰線往前推進了大概八十公里。
聽上去好像不遠,但帕爾菲本來就是個小國,南北長三百來公里,東西寬一百來公里,靠近沙漠的那一部分邊界荒無人煙,大體上只有沿海地區和聖城附近人口稠密。
加上羅馬人原本占據的土地,這八十公里就很多了,整個小王國的大半國土全部被羅馬人控制,叛軍的活動範圍正在不斷被壓縮。
蒂雅基本上不大規模處死叛軍,只會處死情節惡劣的部分頭目,在她的觀念里起兵反抗並不是罪無可赦,背信棄義和道德淪喪才是真正的死罪。
基於這種思想,只要在第一時間投降並交出所有武器,蒂雅都是既往不咎,只當他們是被脅迫的無可奈何。
當然如果是假意投降日後反悔的那種,蒂雅也就不再客氣,全部武力鎮壓,參與者統統拍賣成為奴隸。
奧維爾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誰淳樸憨厚,誰奸詐狡猾,誰容易謀劃陰謀,誰容易隨遇而安他都能看出來,只要性格上不對勁的他都會吩咐羅馬人重點照顧。
由於一切偽裝都無所遁形,他的準確率很高,羅馬人這邊也對他的印象有所改觀。
不管是識人精準還是情報能力強,這都是出眾的技能,這樣他們心裡就平衡了一點,一個被俘虜的外族人忽然成了頂頭上司親戚,誰都難免有落差,有些憤憤不平。
軍隊一路勢如破竹,一路推進到聖城周邊,這才稍微遇到了點像樣的抵抗。
看著遠處建在高地上面的聖城,蒂雅也是非常頭疼。這裡千百年以來一直都是帕爾菲人的聖地,因此帕爾菲人千百年以來都在這裡進行建設。
城市坐落於兩座山谷之間的高地,後方的地勢極為險峻,人都很難爬上去,攻城錘之類的武器更別說,又有高牆和塔樓保護,幾乎是不可能進攻的地方。
而城市的正面則有足足三道城牆保護,在城區內也有聖殿和王宮這樣按照近乎要塞標準修築的建築物,修建在地勢很高的小山也是極難攻破。
城牆各處隨處可見十幾米高的塔樓和望台,上面安裝著從羅馬人處繳獲的弩炮和投石機,配合著修建角度非常精妙的城牆,不論進攻城牆的凸出部分還是凹入部分都會受到大量投射武器的攻擊。
城內戰爭之前儲存著不少糧食,還配套有泉眼和蓄水池。
這是羅馬人迄今為止攻打過的最堅固、最大的城市之一,就算迦太基城也要差上許多,也許兩者在人口上差距不大,但迦太基城可沒有這樣武裝到牙齒的防禦體系,他們建城的時候沒想過守城不出,聖城卻就是為此而建設的。
從一百多年前帕爾菲成為羅馬的附屬國開始,希律王室就長期處於一種居安思危的狀態,不停地賄賂當地總督,讓他們對聖城的防禦建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一百多年辛勤的建設下來,這城市已經被要塞化了,完全為了應對圍攻而設計。
一旁的亞基塔二世看上去也挺尷尬,躲到隊伍角落縮著身子,不想引人注目。因為城市的第三道城牆就是他父親下令建造,他在位期間基本建設完成的,現在這牆確實擋住了羅馬人,但也擋住了自己。
(本章完)